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明末我真沒想當皇帝》第四百二十二章1石3鳥大族分家
最新網址: 當南京小朝廷的消息,以及如同雪花般辱罵孫傳庭的文章、詩詞、以及大量指桑罵槐暗指程世傑的文章送到內閣的時候,作為內閣首相的孫之澋當時就氣得臉色煞白,身體微微哆唆,說不出話來了。

 周寧也非常生氣,正所謂主憂臣辱,主辱臣死,這些王八蛋敢罵孫傳庭,那無所謂,但是敢罵程世傑卻不行,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是那指桑罵槐的架勢,就差指名道姓了。

 “發兵!”

 孫之澋咬牙切齒地道:“一定要發兵,把那些混蛋全部抓起來,凌遲!”

 “凌不凌遲,那是王上的權利。”

 周寧憤憤地道:“作為臣子,我們不能坐視!”

 自從程世傑成為大明攝政王監國以後,對於錦衣衛也上下也進行了大清理,包括指揮使駱養性、指揮同知吳孟明以下十四個千戶,四個指揮僉事,兩個鎮撫,幾乎被一掃而光,僅剩下一個南鎮撫使劉僑,和四個千戶。

 特別是在錦衣衛大清洗以後,作為大明最大的一個衛,錦衣衛原本算是一個正軍級,硬是給削成了加強團級。現在錦衣衛十四個千戶衛,人數最多的不過剩余六百余人,最少的只剩下一百余人。

 當然這些錦衣衛並不是直接殺了,而是判刑了七千余人。程世傑其實真沒有直接裁撤錦衣衛,錦衣衛雖然王八蛋居多,但是用處還是巨大的。

 程世傑將錦衣衛直接拆分,原本負責對外情報收集和刺探的,直接並入總參謀下轄的機密局,成了司級單位。負責詔獄的監獄和刑訊,也同樣分割,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則是隸書於司法部監獄。不再具有刑訊的權柄,隻算是一個重刑監獄。

 另外專門負責行刑的專業人員,也被程世傑利用了起來,成為隸書監軍道署的第六局。

 歷史上,錦衣衛的權柄也是幾經裁撤,雖然最終一直存在,不像西廠和東廠存在時間不久,但是南鎮監察文武百官的這一套班子,卻保留了下來,他們卻沒有直接抓捕和刑訊的權力,不過作為錦衣衛的署理指揮使,劉僑和錦衣衛其余人員卻想著辦大案,辦大事,重振錦衣衛。

 事實上,錦衣衛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個皇帝上任,肯定會對錦衣衛清洗,對於他們這些錦衣衛而言,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維護皇權,當然,現在程世傑還不是名義上皇帝,卻已經事實上的皇帝。

 原本他們錦衣衛還不知道如何開展工作,重獲程世傑的信任,現在機會來了,他們大展身手的機會來了。

 劉僑道:“周總參謀長,王上有令,春耕不戰,現在發兵,只怕……”

 周寧一聽這話,他也知道現在不可能是發兵的時機,畢竟,程世傑頒布春耕不戰令,誰再打屬於跟程世傑唱反調,這讓程世傑的威嚴何在?

 劉僑道:“殺雞何須用牛刀,對付區區一群跳梁小醜,我們錦衣衛責無旁貸!”

 在崇禎朝,其實錦衣衛已經失控了,錦衣衛內部山頭林立,就連駱養性也無法指揮所有錦衣衛,就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城的時候,錦衣衛同知李若璉率領手下的部眾誓死抵抗,在崇文門那裡與李自成的兵馬進行血戰,李若璉的這支錦衣衛最後全部戰死,這也是錦衣衛最悲壯的輝煌。

 被崇禎皇帝信任的駱養性,他的人馬卻沒有為崇禎效命,與那些給李自成開城門的太監一樣主動投靠了李自成,指揮同知吳孟明則是見大勢已去,再投降,只不過被劉宗敏逼餉的時候,拷打致死。還有一支錦衣衛是由馬吉翔帶領,崇禎死後,宗室後裔建立起了南明,馬吉翔靠“拍馬”起家,奪得了永歷帝的信任,

 在這個時空,駱養性主動配合,並參與溫體仁向皇太極投降,吳孟明同樣是被迫投降,馬吉翔和歷史一樣逃出了京城,但是李若璉同樣也是像歷史上一樣戰死,他們死在紫禁城,與清軍和關寧軍作戰而死,不過卻有一千余人最終逃到了遼東。

 對於劉僑而言,南明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就是天然的盟友,讓他們舉旗反正,還需要等到程世傑的軍隊抵達南京城下,但是讓他們抓幾個不開眼的書生和大臣,他們還是可以輕意辦到的。

 劉僑很想依靠這種方式獲得程世傑的信任。

 只是非常可惜,程世傑卻不想玩這一招,這個劉僑格局太小,這事還用請示嗎?想乾就乾,幹了肯定有賞。

 大明從來不因為言而獲罪,程世傑同樣也不可能因為罵了他幾句就殺了人家,程世傑想起《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台詞,書生無用,空談誤國,書生迂腐,卻不可缺少,因為他們承擔著文明的傳承。

 如果程世傑沒有創辦報紙,沒有輿論宣傳的手段和渠道,面對這種點到黑白的謾罵,他是沒有辦法反擊,可問題是,他現在有報紙,而且是隨著程世傑執政大明,原來的《遼東時報》已經直接更名《大明帝國時報》、原來的《遼東商報》也更名為《大明帝國商報》,隨著時間的推移,程世傑創辦的報紙,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程世傑淡淡地笑道:“跟那幫王八蛋生氣太掉價……他們寫文章罵我,我寫文章罵回去就是了,口水官司嘛,無非就是互相傷害,看誰先扛不住,在這方面我還真沒怕過誰!”

 孫之澋和其他文官特別是留用的原來朝中的禦史們,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大乾一場,因為這是他們用武之地。

 只不過,程世傑隨後看了孫之澋等人足足一百多篇文章,他掃了僅僅十幾篇,眉頭就直皺起:“不行,不行,你們這麽寫肯定是不行的?”

 “為什麽?”

 “太文雅!”

 程世傑淡淡地笑道:“這種文章一般百姓或者是文學修養不夠的人根本就看不懂,罵人不光要揭短,還要直白!”

 程世傑雖然沒有親自下場寫文章罵人,不過在他的指點下《大明帝國時報》很快就開始挖墳了。

 這是一篇佚名作者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講什麽大道理,只是用最直白的詞匯和數據列出一名士子所享受的種種優待和一位農民每年要交納的苛捐雜稅,還有大明商人每年的收入和所交納的稅銀數目。

 各項數據異常詳實,一目了然,作者並沒有對此多加評論,幾千字的文章,大多是列數字,舉例子,然而,一經刊登,這篇文章馬上掀起了一場可怕的風暴。

 大明的士子所受的種種優待自不必說,這麽說吧,一個人只要考上了秀才,便開始擁有不小的特權,見官不必下拜,不必服徭役,每年官府還會有膏養銀子發;

 中舉後更不得了,三姑六婆二叔伯都會過來投獻田地,把自家的田產掛到他的名下理直氣壯地逃稅,當然,好處也不會少了他的。

 如果當了官……當了官就更不必說了,哪怕是暫時被罷了官,賦閑在家,仍然會有養望錢源源不斷的進口袋,尤其是被皇帝攆回來的那種。

 在明朝,因為頂撞了皇帝而被皇帝罷官可是一件倍有面子的事情,用不了幾年又可以回去繼續當官了,而且升好幾級!相比之下,普通百姓過得就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了……

 文章很長,甚至直接列舉了程世傑的部分財產,也列舉了程世傑的部分收入,上面更是直接列舉了程世傑交了多少稅。

 這些稅基本上佔據了原寧海軍軍費的九成五,超過一半的道路修建,也包括超過三分之一的學堂建設。

 正所謂同行襯托,在程世傑這個攝政王的襯托之下,那幫讀書人真不是玩意,因為大家都發現,程世傑這麽大的官,居然沒有屯田置業,程世傑名下沒有田地,他只有十幾套宅子……

 整篇文章都是用大白話寫的,只要有個識字的人念一念,哪怕是目不識丁的人也能聽懂。正因為如此,這篇文章才迅速掀起了一場可怕的風暴。

 老百姓圍著讀報人,越聽眼越紅,他奶奶的,我們千辛萬苦,一年到頭累死累活,連飯都吃不飽,你們這些讀書人一天到晚悠哉悠哉遊山玩水,啥都不用乾還有官府養著,憑什麽啊!

 當聽到江南一年交上去的商稅不過兩百來兩的時候,他們簡直要爆炸了,誰不知道江南富甲天下?這麽富的地方一分錢的稅都不想交,而他們這些窮得要死的老百姓卻要賣兒賣女把稅湊足,這公平麽!?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篇文章很成功地對億萬老百姓造成了成噸傷害。當那些秀才、舉子再次當著大家的面滔滔不絕地批判孫傳庭和程世傑等人殘殺縉紳的暴行的時候,馬上就會有一大堆瓦片飛過來。

 雖然說,南京小朝廷在第一時間就反應了過來,禁止出售和發布《大明帝國時報》《大明帝國商報》《大明帝國第一消息》等報刊,可問題是南京錦衣衛現在就像當初的駱養性一樣,直接出賣了南京朝廷,讓錦衣衛查封報紙,他們只是做做樣子,有甚者連樣子都不作,反而到處張貼報紙,分發報紙。

 這一套下來,讀書生這個群體都臭了,他們無論走到哪裡,哪裡就是一片罵聲,當然百姓不敢針對官員,但是南京官員可不敢走夜路,容易被打悶棍,家裡也會不小心走水。

 還有的官員和舉人家裡被人扔大糞,搞得整個南京內城臭氣熏天,讓眾官員苦不堪言,他們難受的還在後面,想吃肉,沒有人賣給他們,想吃菜,也沒有人賣給他們,就連想喝花酒,有些名氣和本事的頭牌都不願意接待他們……

 程世傑看到江南傳回來的消息,心情非常好:“看到沒,就這樣乾,不光殺人,還要誅心!”

 孫之澋哭笑不得的道:“王上,這個,威力太大,微臣也深受波及!”

 孫之澋在前往內閣當值的時候,盡管有護衛保護,還是被百姓用彈弓射中了腦袋,幸虧只是一顆小石子,如果是一張弩,或者是火槍,那危險就更大了。

 直到現在程世傑才看到孫之澋腦門上鼓起一個大包。

 程世傑道:“這個其實很簡單,孫閣老治家有術,教子有方,我相信你為官清廉,你把你自己和孫家的財產和田地公布出來,以及繳納的稅,這樣以來,百姓會理解的!”

 “這個……”

 孫之澋自己確實是沒有多少家產,他跟了程世傑三年多,吃穿用度都不需要用錢,光薪水每年就是七千二百兩,加上其他各種補貼,他一年的收入相當於一萬多兩銀子。

 其實這個收入比起原來大明正一品官員的收入,隻低不高,事實上,明朝官員只是明面上的不高而已,以地方官來說,海瑞算是明代有名的窮官,清官一年縣令有超過兩千五百兩的收入,是年俸的五十倍。

 但是,整個孫家,卻不一樣了,孫承宗雖然不算貪官,可是孫家的卻擁有上田三十傾,中田和下田共計二十五,算起來就是五十五傾地,就是五萬五千畝,大地主。

 程世傑知道孫之澋的困難就笑道:“那就分家啊,你的祖父,我的老師有七個兒子,七個侄了,還有十三個孫子,五萬五千畝地,分成七份,每家七八千畝,再分給百余侄孫,平均每個人才幾十畝地。”

 一個大家族的存在,地方上根本就是一座無法逾越的大山,相比同等級別的官員來說,孫承宗的家產還是少的,別說內閣大學士級別,就算是遠遠不如孫承宗的盧象升,那也不是赤貧之家。

 錦衣衛拿到盧象升的財家統計報告, www.uukanshu.net 盧象升家族早在南宋高宗建炎年間,盧象升的遠祖盧湛在江蘇宜興任知縣,因看中了翠嶺環抱的嶺下村,卸官之後,遂定居於此,盧家在此世代繁衍生息。

 宜興盧家有數百名族人,如果連遠支都算上,他們家族也有超過二十萬畝田地,數十店鋪,當然,盧象升本宗也有十三萬多畝地,比孫承宗還多將近三倍。

 這是大明的傳統,沒有辦法的事情。

 孫之澋與孫承宗商議之後,孫承宗考慮了一夜,最終還是同意分家。

 孫承宗七子,分成高陽孫氏七房,七房各分成數家,最終,這樣以來,孫之澋就以三房長子的身份,公布了自己家的財產,七傾地,三宅,六十二間房,存錢三萬九千三百兩。

 這樣以來,孫之澋成了大明百姓眼中的清官,雖然孫之澋不窮,比起江南的王八蓋子已經算是非常清廉了。(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