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明末我真沒想當皇帝》第四百一十三章養民如羊還是如狼
最新網址: 如果說寧海軍的戰鬥力,放在大明是天下第一,但是天雄軍可以排到前三,與關寧軍不相上下。

 關寧軍不是沒有戰鬥力,關鍵是他們願意不願意打,如果程世傑把盧象升和天雄軍扔在一邊,估計江朝小朝廷肯定會笑醒。

 做夢都會笑醒,把盧象升的天雄軍和祖大弼的遼西軍,也納入寧海軍的體系中,這是軍改必須要做的過程,哪怕是用吞並的方式,也要吸納天雄軍。

 正好程世傑沒有任命安北大都督,這個安北大都督就給盧象升,如果他不同意,那就讓盧象升進入寧海軍的總參謀部,無論如何都可以談。

 軍改暫時就這樣了,以四安大都督負責四邊,每個大都督府下轄三到四個旅,足以輕松應對複雜的局面,當然,像安東大都督府和安北大都督府下轄三個旅,安西和安南則是未來用兵的主要方向。

 軍製改革的框架基本上定下了,接下來,該談談文官官製改革了。

 文官官製改革比起軍製改革來複雜得多。沒有辦法,這一改革直接關系著數十上百萬讀書人的利益,任改改動都影響著無數學子的命運,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災難性後果。

 元朝是怎麽完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降低了讀書人的地位,將讀書人打成了老九,差不多是跟乞丐、娼妓的地位差不多了。

 在一個國家中,讀書人的地位不太高,但是也不能太低,重文抑武,就會像宋明一樣,重武輕文,就會像大漢帝國一樣。

 兩漢是察舉製,天下人最大的出路就是但憑三尺青峰覓封侯,所以,唯漢以強亡。程世傑沒有那麽多的顧慮,他有強大的寧海軍作為底氣同,可以放開手腳,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而崇禎皇帝就絕對做不到。

 他比崇禎更有優勢的地方就在於,他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對大明現行的制度的弱點看得一清二楚,而崇禎皇帝能看到的只有紫禁城這一方天地,知道有問題,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程世傑也是有私心的,他對內閣最高權力系於首相一身。首相由軍政兩界最傑出的人材競選產生,皇帝無權任命,但是,皇帝擁有一票否決權……

 至於將來,程世傑會讓皇帝不得干涉競選,不管選上來的是誰,只要程序合法,皇帝都必須予以承認。

同樣,皇帝也無權罷免首相,如果首相有大的過錯,可以向皇帝提出辭職,皇帝隨意罷免首相是違反憲法的,內閣不會通過。

 這一條得到眾多文官的一致同意,撤掉次輔和樞輔讓首相少了很多掣肘,可以集中精力去幹自己想乾的事情,而大明的首輔絕大多數精力都用來防自己人和整自己人上面了,這很不好。

 皇帝不得任命、罷免首相這一條更是大妙,崇禎這些年都他娘的換了多少個首輔啦?唯一不妙的是,這極大地限制了皇帝的權力,差不多把皇帝給架空了。

 但是對於大明來說這根本就不算個事,皇帝被架空那是常態,現在只不過是把這種常態程序化、合法化而已!

 在後世看來,東漢時期的外戚與宦官執政,就像何皇后因為生了皇子劉辯,她的父親何真被封為舞陽侯,而大哥何進為大將軍,二哥何苗為車騎將軍,何進可以以大將軍之位錄尚書事,執宰天下。

 首相不管軍事,軍事最高長官為總參謀部,改兵部為軍部,軍部隻負責武器研發、裝備、後勤、作訓,總參謀和軍部,無論是將來文官擔任首相或武官擔任首相,都無權插手。

 吏部原有權限不改,工部則細分開來,分為農業部、工業部、水利部、交通部,分別負責農業生產、工業發展、水利工程、修建道路和橋梁,兵杖局改名為軍工部,劃歸軍部,負責研製和生產武器裝備,直接對軍隊負責,內閣無權插手軍工研究和生產,否則等同於干涉軍事。

 戶部拆分為國土資源部、統計部、稅務部、財政部,分別負責管理全國國土資源、統計人口數據和田畝數據、征稅以及財政收支管理,以上四部都是平級,各自負責自己部門的事情,哪個部門出了問題,內閣直接找該部門老大算帳,他們還想像以前有個戶部那樣什麽都往戶部尚書身上推,再由戶部尚書和稀泥,那是不可能的。

 同時還要成立教育部,專門負責推行全國性的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部同樣跟以上八個部門平級。

 接著就是外事部、衛生部,司法部,

 成立大明法院,這也是政法系統,首相無權過軍事和司法,不得干擾司法,要保持大明的司法獨立性,軍部、總參謀部、內閣和法院,四總部並駕齊驅,這些部門再加上軍部,基本上構成了帝國的框架。

 在部級以下,則是省級單位,采取聯合委員制度,管理委員會屬於省一級,執行委員會為府一級,工作委員會為(州縣級)。

 三級委員會直接向內閣負責,州縣法院,府級中級法院,省級高級法院,總院垂直管理,

 這一輪改革下來,讓每一個縣都具備了相對獨立的行政行力,就算是世界末日到了,各地方也可以依靠原有的行政體系迅速作出反應,從而避免以前那種一旦皇帝被打掉整個帝國就完蛋的操蛋格局。

 縣以下就是鎮、百戶行政機構了。

 帝國新政規定,百戶和保長必須由競選產生,鎮長由縣官任命,百戶競選的結果必須得到縣官的承認,縣官任命的鎮長必須得到工作委員會的承認,否則就是違法的。

 這一舉措直接打破了皇權不下鄉的格局。以前鄉鎮一級基本上都是地方宗族說了算,皇權能管到的,頂多也就是縣一級而已,縣以下的完全是獨立王國,現在還想玩這套可就行不通了。

 同時新政還規定,百戶有權利竟選鎮長,鎮長有權競選工作委員會委員,,只要他的政績足夠出色。而當上了工作委員會之後,基本上就是天高海闊了。

 這一條是安地方宗族勢力的心的,總得給人家一個上升渠道。

 新政還規定,工作委員會委員級別是從八品至正五品不等(知縣至知州級別)不得在本籍任職,采取回避制度,同樣包括執委(正五品至從三品不等)管委(從三品至正三品),內閣則為從二至正一品不等。

 同時,寧海軍軍銜不與地方官員掛鉤,無論多高級別的官員,無權過問軍官和將士,軍隊和地方是兩套截然不同的系統,寧海軍將士犯法,有寧海軍軍法處負責處理,任何地方官府和法院無權審問軍人。

 但是,軍人若是在地方犯法,地方擁有捉拿、暫時羈押權,但不得審判,在羈押期間不得苛待軍人,更不得私刑逼供……

 新政規定,官員三代直屬親屬的收入情況必須公開,所有官員都有義務對巨額財產的來源作出合理的解釋,否則視同受賄。

 所有官員都有納個人所得稅的義務,而且收入越高納得就越多,逃稅和瞞報罪加一等。同時還規定,知府以上官員收受賄賂超過五百銀元者,一律撤職。三代直系親屬,同時官者,一並處置。

 一直查實受賄罪,瀆職罪,三代直系親屬不得從軍、從政,科舉,所有官員實行終生製任製,其任內修建的道路、橋梁、水利工程、建築工程,一旦在四十年之內出了問題,哪怕已經辭職,也抓回來扔海外開荒!

 大明的教育水平放在全世界都算比較高的:京師有太學院,相當於全國最高學府了,地方有宗族開辦的私塾,衛所有衛學,比較發達的地區官府還會興辦官學,雖說文盲率仍然是很高,但是大明能讀會寫的人比歐洲一個國家的總人口還高卻是不爭的事實。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的優待,秀才見地方官不用下跪,中舉之後不用納稅,每年還有錢優撫銀發,大明的讀書人待遇之高,著實讓人羨慕。

 但如此厚待讀書人,也沒有出多少人才,反倒出了一堆坑爹貨,只能說是教育本身出了問題。當然,並不是說科舉不行,隋唐實行的也是科舉制度,不拘一格招攬人才,打造出一個夢幻般的盛世王朝,而宋明同樣也是科舉,為什麽不越弄越糟糕呢?

 原因是學的東西不一樣,考的東西也不一樣。隨唐的教育屬於精英教育,科舉的時候天文、地理、數學、水利、軍事……無所不包,長年浸淫於這些領域,最後脫穎而出,儕身於朝堂之上的,無一不是精英中的精英,因此當時大唐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各佔全世界百分之六十,這個比例,著實是誇張得很。

 從漢武帝時代就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漢、隋、唐三代都沒怎麽拿儒家當回事,百家依然興盛,只是披了一張儒家的皮而已。

 真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是從宋朝開始的,最直接的例證就是崇文黜武。從宋朝開始,科研創新能力就越來越匱乏,到了明朝,甚至沒有能力自己編寫一部歷書,必須借重傳教士的力量了。

 程世傑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在鼎新元年的科舉考試,就包括了數學、讀文、律法、策略、農學、地理、天文、化學、格物、工木工程學,其實並不是說考試內容這麽多,會沒有人考上,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大明依舊會有很多人可以考上,比如說陳子龍、茅元儀、孫元化等等,他們精通的都非常龐雜。

 程世傑可是在讓墨家、醫家、農家、法家、雜家、也包括家參加考試試題研討,你可以不學,但是考試必考。

 除了科舉,最重要的是還是普通義務教育,就目前而言,每個鎮必須至少有一座小學,每個縣至少有一座中學,當然這是因人因地而宜,程世傑可沒有強製性要求每個縣有多少中學,畢竟,有的縣人也沒有幾個,幾座學校比較浪費資源。

 在程世傑暫時的規劃中,每鎮下轄十個百戶,也就是一千戶人,一座中學,肯定夠了,每個百戶沒有必要建一座小學,因為現在雖然有鎮百戶,但是百姓相對比較集中,不像後世那麽多村落。

 程世傑搞鎮級的城堡制度,還是為了提高百姓的自衛能力,現在如果在遼東設立一個村落,不用敵人進攻,野獸就有可能讓這個村落一夜之間死光。

 要知道眼下的遼東,僅僅三個月就發生了六百多起野獸傷人事件,所有百姓居住在鎮堡裡,也是為了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

 也幸虧是程世傑讓民間擁有大量的武器,要不然,造成的損失就大了,只不過有了武器,也不是什麽好事,畢竟宗族之間也會發生械鬥,當官也不安全。

 就在程世傑把軍改、官製改革,衛所、藩王改革處理完以後,就有官員上書:“王上,民眾均擁有大量武器,好勇鬥狠之風日盛,臣認為此風切不可長,理應收繳民間武器,以免生變。”

 對於,百姓擁不擁有武器,程世傑有著自己的考量。

 周寧道:“大明的百姓安於田園實在太久了,已經失去了野性,只剩下往地裡刨食的本能,這很糟糕!兩晉安於現狀,士大夫終日沉迷飲宴、遊山玩水,結果招來五胡之亂,華夏幾乎滅族;兩宋崇文黜武,把軍人稱為賊配軍,北宋初期還是契丹擔心那些從五代十國的屍山血海中掙扎出來的驕悍將打過去滅他們的國,幾十年之後就變成北宋傾天下七成賦稅供養八十萬禁軍,枕戈待旦,防止契丹打過黃河了!這些都是血的教訓,以史為鑒,讓百姓擁有武器,鼓勵他們習武,重現漢唐尚武之風,這才是一個大國君主應有的胸懷和氣魄!”

 孫之澋出聲道:“王上,百姓大多愚昧,偏聽偏信,好蠅頭小利,極易煽動,如果讓他們擁有武器,一些野心家稍一煽動,立即就有無數人群起響應,就如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一般,到時候怕是得天下大亂!某認為,此風不可長,必須收繳民間武器,防患於未然!”

 軍隊對於淘汰下來的武器裝備, 最好的渠道就是把武器賣給民間,武器也是消耗品,這也算是一舉兩得。

 張裕不悅道:“孫大人,百姓有了武器就造反?遼東百姓家家都有弓弩火槍,怎麽不見他們造反?孫大人,你未免有些危言聳聽了!”

 “危然聳聽也總比天下大亂強!”

 文臣武將爆發了激烈的爭吵,雙方都是擺事實講道理,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程世傑也不作聲,應在一邊看著他們吵,看得津津有味。

 最終,官司打到程世傑這裡,程世傑淡淡地道:“諸位是想養民如羊還是養民如狼?”

 孫之澋微微一愣:“王上的意思是……”

 程世傑淡淡地道:“秦漢隋唐不禁刀兵,我華夏民風彪悍,征戰四方,八方睥睨,何如今日,建奴南下,赤帝千裡,白骨露野?”(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