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天命水滸》第139章:通河入海
  北宋歷代皇帝都崇道,第一次高潮出現在宋真宗朝,他為趙家找了一位祖宗:道教神仙體系中的“大神”趙公明。

  趙公明固然厲害,可也只是個武財神。

  照顧你宋朝發大財就算了,還想長生?想屁吃呢!

  於是到了徽宗朝,趙佶不再滿足於天上只有一個趙公明撐腰,林靈素的出場,一下把徽宗變成了玉帝長子,長生大帝君下凡。

  這可是長生啊!

  而且還是長子,有繼承權的!只要熬死了兩億兩千六百八十萬歲的玉帝,他就能繼承天庭了!

  多麽美好!

  即便知道這可能只是一個美夢,趙佶也想繼續做下去。這也正是他如此寵信林靈素的緣故。

  蔡京的反擊很迅速,他向徽宗進言,既然河南和山東大旱,正是需要仙師出手的時候,懇請金門羽客向天求雨。

  如今蔡攸、林靈素、徐槐隱隱組成了三角同盟。正如蔡京、童貫、梁師成三人的三角同盟一般。

  為了打破敵人的同盟,蔡京一夥兒商議對策,直接對付蔡攸?蔡京有點舍不得;對付徐槐?他的分量還不夠。

  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先向林靈素下手。

  “仙師,你可有辦法?”

  趙佶也沒法反駁蔡京如此光明正大的情求。

  “為國為民呀仙師!”

  蔡京在旁邊冷冷的說道。這是當時林靈素攛掇徽宗免除京東西路糧稅的說辭,今天他要還回來。

  “哈哈哈,這有何難!”

  林靈素巋然不懼,一甩佛塵,道:“我在天庭掌管雷部,而我的師兄王寀掌管雨部,待我將其請來,必能降下一場豪雨!”

  “王寀?可是江州神童王輔道?”

  徽宗對此人還是有點印象的。

  王寀少年神童,祖籍江州德安,父親王韶兩榜進士出身,乃是熙河拓邊兩千裡的功臣,官至樞密副使。因支持王安石變法,被貶洪州。1081年去世,追贈開國侯。

  王寀的哥哥王厚兩榜進士出身,在熙河開邊,戰功卓著,官拜熙河經略安撫使,經略西域多年。後來被貶為郢州防禦使,死後追贈寧遠軍節度使。

  王寀同樣兩榜進士出身,翰林學士,官至兵部侍郎,二十七歲那年,突然發了瘋,然後棄官回老家修養。傳言他開始好神仙道術。一家三進士,家門顯赫的王家也因此衰落。

  “想不到王輔道竟然是你的師兄。”

  徽宗也感歎命運的神奇。

  “師兄當年瘋病,其實乃是窺破胎中之迷,明白了自己神仙身份,不願貪圖紅塵富貴。如今陛下有召,他一定會來相見的。”

  林靈素信誓旦旦道。同時也暗道好險,幸好自己用師兄的名義拖延了一下時間,否則豈不是被蔡京老賊給拿捏住了。

  林靈素熟讀老黃歷,對天象觀測也有一套,知道近期不會有雨,但拖到八月底就有了。正好可以控制師兄進京的速度,來了之後先安排他到隱蔽處藏著,什麽時候雨水快到了,再讓他現身。

  四個師兄弟中,林靈素最敬畏的也是自己這個大師兄。大師兄當年棄官學道,儀表堂堂,見識廣博,學問也最精深。

  “把他引薦給陛下,對自己不知是福是禍啊。”

  林靈素也暗暗擔心。但現在事情逼到這頭上,自己不得不尋找幫手來對付蔡京。不找大師兄,難道去找那個無法無天的三師兄?或者嫉妒卑劣的二師兄?

  開什麽玩笑!當年他們就看不起自己,

自己就算是死也不會跟他們共富貴!  八月底,王寀一來就登壇作法,果然,一場豪雨傾盆而至。

  徽宗滿意了。

  蔡京閉嘴了。

  百姓開罵了。

  八月十五到九月初是秋收時節。

  八月分之前,育苗、生長的時候沒有雨水,導致糧苗枯死,產量欠收。

  八月份之後,大家好不容易收獲的一些糧食還沒等晾曬、裝倉就遭了一場大雨

  糧食都發霉了!

  “今年的天氣太反常了。”

  “老天爺不給飯吃啊。”

  百姓哀歎連連。

  京東西路和京東東路受到的影響還小些,加上梁山兵馬虎視眈眈,百姓不用交糧稅和賦稅,家中存糧比往年還多了些。

  糧商們收購的糧食也比往年更多了些。

  各州縣官吏也不下鄉了,只在自己的城池內收取商業稅,收多收少,也不上交,大家分的似乎更多了。

  整個京東兩路就在這種默契之下,竟然保持一片祥和。

  但九月十五日開始,從西邊曹州、北邊大名府方向開始湧來不少難民。

  這兩個地方,春天的時候因為征調勞力修建神宵萬壽宮最為積極,圍剿梁山又調撥大量青壯隨行,一戰全軍覆沒後,農業受到影響巨大,糧食欠收。

  官府又強征各種賦稅,導致了大量農民破產,無依無靠之下成為了流民。

  各地官府困守自己的城池,對流民不管不顧,甚至將他們向梁山泊方向驅趕。

  “各方匯報,粗略統計,曹州、大名兩地進入的流民多達五萬余人。咱們梁山恐怕也難以容納。”

  吳用將各情況向晁蓋匯報。

  “官府對百姓困苦坐視不理,毫無作為,也不是一年兩年了。想要為百姓做些事,也只能靠我們自己而已。”

  公孫勝也說道。他遊走江湖多年,見識過太多因為各種災禍離開家鄉的流民,要麽進入城市成為市井苦力,要麽進入豪強莊園成為包身佃戶,要麽流落街頭成為乞丐,在冬天到來後死於荒野。

  “無地流民,是危機,也是財富。鄉野地方豪強也在盯著這些廉價勞動力。我們梁山人力資源向來缺乏,這五萬流民,我吃下了。”

  晁蓋拍板決定道。

  “哥哥,五萬流民拖家帶口,能有一萬五千青壯已經算是多了,連他們的家人也一並收納麽?”

  吳用感覺有些不劃算。

  “無妨。有家人,民心才能安定。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嘛。”

  老人雖老,還可以做些手工活。孩子也終究會長大。只要他們都能給自己提供天命值,穩賺不賠的。

  “若是給他們分配田地,咱們梁山泊淤泥造田還可以再接納五千人,但是再多,就得等一年了。”

  公孫勝計算了一下政和六年淤泥造田的數量,給晁蓋進行參照。

  “不必。田地不可輕授。否則很容易引起外來戶和本地戶的人地矛盾。這些無地人口,我準備將他們編入工商業。”

  一農一工商,如同人的兩條腿,兩腿都要直,邁開的步子才又大又穩。

  農業不用晁蓋操心,大宋農業發達,養活了自古以來最多的人口。

  晁蓋正在逐漸將梁山控制的主寨、獨龍鎮、石碣村、沂蒙山、芒碭山、青龍山向工商業聚集區打造。

  如今整個京東兩路官軍都被打趴下,正是放心大膽的擴充產能的時候。

  第一,煤礦、鐵礦要加大開采。六大控制區,除了梁山主寨外,五個地區都有煤、鐵,再建立共計五座煤礦、五座鐵礦、五座煉鐵廠。

  第二,木材、紅磚、石灰、水泥工廠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物資工廠,再增加20個,以適應以後大規模基建需求。

  第三,釀酒、玻璃、精鹽、肥皂等賺錢的商業工坊仍在梁山主寨,繼續擴大規模。

  第四,造船廠、木材烘乾窯、兵器坊等部門招募大量勞動力。

  以上四項擴產命令被放往四方,讓他們在十一月之前完成基礎建設。

  而在此之前,晁蓋需要將這五萬流民集中起來,幹什麽?

  當然是要施於恩惠,攫取民心值了。

  晁蓋平時忙碌,沒有太多時間四處巡遊收割民心值,好不容易有這樣一個把五萬人聚集起來的機會,豈能錯過。

  只要恩惠施展的好,不貪多,吸引一半的人給我天命值就賺翻了。

  在獨龍崗與東平府之間,東平湖北側,有一片山,南側叫臘山、北側叫銀山,兩山之間有一條狹長的平地。

  隨著晁蓋一聲令下,梁山主寨和獨龍鎮的上萬基建部隊開始在兩山中間夯地為牆,架木為梁,短短時間內搭建了可供五萬人安歇的臨時住所。

  晁蓋將其命名為銀山鎮。鎮內以千人為一個村,十公裡長的距離,安排了五十個村。

  並利用方便的東平湖水運,將大量糧食運來,每個千人村設置粥棚五個用於安民。

  “天王來啦!”

  “天王又來看我們啦”

  “果然就跟戲文裡說的一樣,義薄雲天的晁天王啊。”

  “天王來了,就不怕餓肚子啦。天王來了,希望就有啦。”

  ...........

  晁蓋騎著馬一個村挨著一個村轉,天命值蹭蹭上漲。十公裡的距離一天就能轉完。

  明天我還來!

  粗糧價格一石0.6天命值。一石糧食可以供應一家省點吃一個月。而只要一家人中有一個給自己提供1點天命值,自己就能賺0.4。

  這買賣穩賺不賠啊。

  “盼天王,迎天王,天王來了有糖糖”

  一群孩子們蹦跳著在晁蓋一行的馬隊後面追趕著唱道。

  “給糖!”

  晁蓋哈哈笑道。這也是他收買人心的小手段,糖塊才值幾個錢。

  施粥、給糖只是初期穩定人心的手段。當人心穩定下來之後,晁蓋又拿出了穿越者都會的技能---以工代賑。

  晁蓋在這五萬流民中招募勞動力,開出青壯每天5斤糧食、老人每天3斤糧食、婦女每天3斤糧食的價格,招募人力挖掘人工河。

  晁蓋準備把東平湖與北方的五丈河挖通,連接起來。

  五丈河又稱北清河,從東京汴梁一直通向了大海,在東營進入大海。後世的黃河決堤, 奪北清河入海,才形成了現代黃河的格局。

  後世很多人誤以為北宋時期東京汴梁是在黃河邊,其實不是。徽宗時,黃河是在鄭州附近一路向北,從北平天津入海的。

  歷史名畫清明上河圖裡的河流,並不是黃河,而是五丈河。徽宗朝還只是一條寬宥五丈,清澈明亮的河流,是東京汴梁通往大海一條重要的運輸水道。

  晁蓋想要做的,就是將梁山水泊與這條河道打通,霸佔這條水道,讓八百裡梁山的船只能夠一路向東,進入渤海。

  從風水上來說,這叫龍入大海。

  從商業來說,這叫打通商路。

  從軍事來說,這叫搶佔先機。

  宋庭不可能一直看著梁山水泊的水軍肆虐,以他們龐大的體量,遲早會打造出比梁山水軍更大規模的船隊。

  與其等著敵人慢慢變強大,不如主動出擊,主動擴展梁山水軍的生存空間,水軍入海,把住海口,建設自己的海軍部隊。

  九月二十五日,連通東平湖與北清河的“小清河”工程正式啟動。

  五萬流民為了儲存過冬的糧食,踴躍參與勞動,青壯、老人、婦女參加人員多達三萬五千人。

  晁蓋親自監工,親自指揮,夥食供應更是豐富,天命值又是狂收一波。

  留在銀山鎮的一萬五千婦孺,晁蓋也沒有放過,三不五時的過去慰問,帶去糖果和細糧。

  十月十五日,一條長十裡、寬十丈、深兩丈的“小清河”連接了東平湖與五丈河。

  晁蓋攫取的天命值也達到了四萬多。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