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宋醫相:開局和李清照私定終身》第364章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神醫獎!”

 神醫獎一出,無論在醫家還是民間皆為之哄動。

 無他!

 單單神醫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意義,都足以讓無數醫者為之不惜一切去爭取,這是醫者的至高榮譽。

 以往的醫者都是被後人所尊稱為神醫,而如今醫家主動設立神醫獎,足以造就當世神醫。

 而且醫家推出的神醫獎,雖然四年一評,足以造就數個神醫同時並列的奇景,這對醫家來說,可是難得的盛況。

 而對於民間來說,千貫巨財以及太醫之位的獎勵,更是讓人豔羨不已。

 一時之間,天下醫者為之心動,開始主動研究疑難雜症,醫家這架馬車的速度開始漸漸加速。

 …………………………

 天下醫者紛紛行動,然而剛剛提議設立的神醫獎的范正也並沒有閑著,開始配合神醫獎的熱度,進行第二步變法醫家。

 “啟稟官家,臣等申請擴建太醫局!”

 朝堂之上,太醫丞范正鄭重出列,上奏道。

 “擴建太醫局!”

 百官頓時複雜的看著范正,太醫局原本僅僅是朝中不起眼的小部門,如今經過范正變法之後,其規模和學院不遜色於太學。

 然而即便如此,醫家還不滿足,竟然還要擴建太醫局。

 “范太丞,太醫局不是已經增加了三倍學員了麽,為何還要擴建!”趙煦好奇的問道。

 醫家如此火爆的表現,自然也引起了趙煦的注意,尤其是神醫獎的出現,更是讓他拍案叫絕。

 范正解釋道:“啟稟官家,如今的太醫局雖然增加了三倍人員,而實際上卻將醫者的學醫時間同樣提高了三倍,也是說每年太醫局為醫家提供的醫者並沒有增多,根本不足以供應醫家。”

 “不夠?”

 趙煦這才恍然大悟。

 如今醫家在各地開辦醫院,急需醫學人才,單單太醫局培養的醫者根本不夠用。

 范正鄭重道:“如今醫家總共分為三類,最常見是行醫!也就是我等常說的坐診郎中,負責給病人開藥診治、救死扶傷。”

 百官微微點頭,這類郎中是他們最常接觸的,也是廣為人知。

 范正繼續道:“除了負責行醫的醫者之外,天下還有很多病症沒有攻克,因此醫家還需要一批研究疑難雜症的醫者,如今醫者還開發了中成藥,需要一批研究中成藥的醫者,負責製藥的醫者,除了這些,醫家還需要一批女護作為輔助,可以說急需人才。”

 百官眉頭一皺,曾經的醫家極為精簡,只有一批郎中負責行醫即可,如今經過范正變法醫家,醫家的規模急劇膨脹,人員也成倍的增加,恐怕要不了多久,醫家將會走向朝堂的老路,那就是冗醫。

 范正環視四周,哪裡不知眾人的擔心,當下朗聲道:“醫家想要發展,人才才是第一位,唯有更多的人才加入醫家,醫家方可攻克更多的頑疾,研製出更高效的藥物,讓患者享受更多的醫療資源,甚至還要為日後瘟疫爆發而進行醫療資源儲備,所以醫家不同於官場,不怕冗醫,甚至是醫者越多越好。”

 一眾百官紛紛點頭,按照范正的規劃,醫家的確是不懼冗醫。

 “那不知范太丞計劃如何擴建太醫局。”趙煦問道。

 范正鄭重道:“啟稟官家,按照醫家的對醫者的需求,每年至少需要上千醫者。”

 “上千醫者!”

 百官不由一片嘩然,太醫局原本僅僅有生源三百人左右,而范正變法太醫局讓太醫生改為三年製,整個太醫局已經有九百太醫生。

 如果按照每年上千畢業的醫者來算,太醫局足足要容納三千人,要知道這個時代可沒有高樓大廈,要容納三千人生活學習,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楊畏當下出列反對道:“范太丞未免太過於異想天開了,當初的太醫局是容納三百太醫生而修建,范太丞變法太醫局已經讓太醫生的名額增加了三倍,若是按照三千太醫生來算,足足增加了十倍之多,根本容納不下。

 蔡京接話道:“不錯,唯一的方法那就是讓太醫局擴建,范太丞可知開封城的地價寸土寸金,且不說沒有合適土地,就是容納三千人的場地也是一筆天文數字。”

 其他官員也紛紛點頭,范正提議擴建太醫局單單其代價就讓朝堂望而卻步。

 如今朝堂也是發行國債度日,情況並不好過,根本不可能花費如此多的錢財,供應太醫局。

 趙煦也是眉頭一皺,他雖然對范正頗為信任,然而此刻范正的要求卻讓他很是為難,大宋如今正在執行南下大迂回戰略,正是急需錢財之時,根本不可能將錢財用到太醫局擴建之上。

 范正卻搖了搖頭道:“官家誤會了,微臣所說的太醫局擴建,並非是太醫局在開封城擴建。而是在其他諸城開設太醫分局,如此一來,其地皮價格大減,只需增加一些建築房屋的費用,這點費用醫家就可以承擔!”

 “其他諸城開設太醫分局!”

 “醫家自行承擔費用!”

 ……………………

 百官不由複雜的看向范正,短短幾年,醫家已經成長到自力更生,不再依靠朝堂的扶持了。

 范正鄭重道:“醫家準備在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府!北京大名府!籌辦三個太醫局分局,用來培養醫學人才!”

 “醫家大興!”

 此刻整個朝堂百官都深刻的感受到醫家大興的趨勢。

 在大宋交通同樣不便,開封城雖然是大宋的都城,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沒有到達過開封城,畢竟太遠了。

 一旦醫家籌辦三個太醫分局成功,大宋四京皆有醫家太醫局,天下醫學生可以就近入學,大大增加其學醫的便利。

 要不了多久,天下醫家人才定然層出不窮,再加上遍布天下的醫院,讓無數醫者為之心動的神醫獎。

 醫家大興計日可待,無人能擋!

 “準!”

 趙煦鄭重點頭道。

 他任用范正的邪方變法大宋,並非是趙煦對范正無條件的信任,在大宋變法屢次失敗的情況下,范正變法醫家卻屢出奇效,到底如何選擇,他相信是誰都會知道如何選擇。

 如今范正再一次變法醫家,讓醫家大興之勢無人質疑,再一次證明范正變法的成功,相信朝堂上下再無人質疑他相信范正邪方。

 百官也不由一歎!

 他們雖然看不慣范正的邪方,然而醫家一步步肉眼可見的壯大,讓他們無言以對。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曾經這個從來沒有人當真的豪言,如今已經漸漸成為現實。

 范正回到太醫署,只見不少太醫正在翹首期盼的看著他。

 “官家已經同意擴建三京太醫分局之事。”范正點頭道。

 “太好了!”

 一眾太醫頓時歡呼不已,有了三京太醫分局,整個大宋的醫家必定人才輩出。

 范正鄭重道:“除了太醫分局之外,范某準備在三京以及各大城市之中,繼續開辦醫學院,並將各地的醫學院改革!這一次我準備在醫學院推行免費教育!”

 “免費教育!”

 頓時所有醫者一片驚呼,何謂免費教育,很顯然就是學醫不花錢,如此一來醫學院的所有負擔就會落到了醫家的身上。

 “如果醫學院推行免費教育,那醫家負擔的開支就太大了吧!”錢乙皺眉道。

 雖然醫家經過變法以來已經大興,然而醫家平時需要花錢的地方也會越來越多,如果再負擔醫學院的開支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范正解釋道:“如今大宋國內已經漸漸推行全城教育,雖然當醫者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面對考科舉和當醫者,世人依舊改變不了當官的習俗,所以醫家想要爭取精英人才,那就必須更進一步。”

 “你準備用免費為醫家爭取人才?”

 錢乙心中一動道。

 雖然醫家是靠一眾醫者才實現大興,然而任誰也不能否定,如果沒有范正、蘇遁、和楊介這變法三傑,恐怕醫家還會原地踏步。

 醫家想要發展,根本離不開精英的人才,甚至醫家每一次醫學的進步都是靠歷代神醫來推動,而上千年以來,醫家出現的神醫屈指可數,與其如此,那醫家何不自己培養精英人才。

 范正點頭道:“醫家雖然推行免費教育,但是所有醫學生都要經過嚴格篩選,通過層層選拔,優中選優!最後隻留下最精英的千人進入四大太醫局。”

 “科舉考試!”

 錢乙心中一動道,范正的此舉和朝廷的科舉選拔幾乎如出一轍,不,醫家的免費教育將會先科舉一步,率先招攬人才。”

 “不錯!唯有如此,醫家才能先行一步!”范正振奮道。

 相比於做官和當醫者,世人根本不用多想,幾千年以來的官本位制度更是讓天下對做官趨之若鶩,然而醫者想要最頂尖的人才,那就必須有自己的優勢。

 “太醫局擴建三大分局,學醫全部免費!”

 隨著這個消息傳開,大宋民間再一次掀起了學醫熱!

 “學醫非但學費全免,日後學成一旦加入醫院,一生衣食無憂。”一個開封百姓將兒子送入醫學院,不禁臉色自傲道。

 醫家有醫坊和醫老制度,再加上平時的薪水,足以讓醫者過上體面的生活,這對普通人來說是自己的孩子有如此前途已經是光耀門楣了,如今醫家學費全免,更是讓無數人怦然心動。

 一旦學醫,從稚童入學到工作,再到日後養老,皆無需操心,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行醫,治病救人。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這句話再一次在民間被熱捧,甚至被無數百姓津津樂道。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不過是醫者為自己臉上貼金罷了!真正的醫者哪有官員風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才是我輩讀書人應有的志向。”一個書生冷哼道,根本看不上醫者,一心想要考取功名。

 一個開封百姓不以為然道:“天下誰都知道當官是好,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能當官,我大宋每年科舉錄取人數也算是歷朝歷代最多,三年一次的科舉也不過二三百人。僥幸碰到了恩科或許還能再多錄幾個,你可知道大宋有多少醫院,每個醫院每年平均錄用兩個醫者,那就足足上千人。”

 不少人頓時沉默,三年一次的科舉每次三百人,算下來每年也不過一百個進士,而醫家每年錄用的人數足足是科舉的十倍,這樣算起來,學醫之路的確要比科舉之路更加容易一些,更別說學醫免費,學醫的成本要遠低於科舉,這對普通百姓來說,學醫才是最劃算的。

 “再說,平均每年中進士也就百人左右,還有恩蔭求官之人,哪怕中進士恐怕也不能立即為官,更別說那些沒有中進士之人呢?很多人一輩子都考不上科舉!一輩子都是窮書生酸秀才,而醫者沒有進入醫院,最不濟也能開個醫館為生。”一個商戶嗤之以鼻道。

 這並非是商戶被禁止科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而是根據目前醫家和科舉的現狀, 單論權力自然是當官待遇最好,然而當官錄取的數量和醫者相差頗大,再加上沒有考中的代價中,科舉的代價是最大的。

 不少人暗中權衡,雖然依舊有人對科舉趨之若鶩,然而卻有相當一部分清醒之人開始對科舉進行反思,科舉窮盡一生,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旦上榜自然光耀門楣,但是有更多的人頭花花白卻依舊是老童生。

 相比於科舉,行醫貌似一個不錯的選擇,一個頂尖的名醫其收入並不比官員差。

 而培養一個醫者的費用更是遠低於培養一個官員,這對寒門和普通家庭來說,很容易做出選擇。

 與其選擇虛無縹緲的科舉之路,還不如選擇一片坦途的科舉。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曾經這句話,僅僅是一句豪言罷了,而如今經過醫家大興,這句話漸漸的已經成了事實,至少,在目前的大宋社會,學醫已經隱隱約約和科舉相提並論的地步,至少是天下百姓的第二選擇。(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