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縣令過年的時候給家裡捎信讓女兒來武成縣,他也是受了高文林的刺激。
當初高家大娘子跟著賈先生去松山所,高文林天天念叨閨女,所以張縣令也就想把女兒接到身邊。
大兒子已經成親留在家裡,來武成縣任職隻帶了小兒子,大女兒嫁了,就這個閨女被他娘留在老宅,夫人想起,也常常掉眼淚。
張家收到信後,並沒有告訴張玉梅,他們是不想讓她回到父母身邊。
張縣令大兒子隻過了童生,還沒中秀才,他想辦法讓兒子去了老家附近一個學堂念書。大女兒今年十八已經在當地出嫁,張玉梅是次女,小兒子他們隨身帶著。
張縣令離開家時小女兒不到十歲,而他多年科考,在家時間也不多,對這個小女兒沒啥具體印象,隻記得小時候很乖巧。
誰知這次來了之後一瞅,鬱悶了。原來他多少有點瞅不上高主簿對女兒太嬌慣,所以高家大娘子才長成這樣,沒點小娘子樣。
可這會兒看女兒,還不如高家大娘子哪。
張玉梅不知父親給家裡捎信讓她去武成縣京城,她是從伯父家的堂姐那兒知道的。
她在家一直跟著祖母過,張家老太太心裡也不想讓孫女你離開她。一是養了這麽幾年也有感情,二就是,這個在外地當官的兒子,她總得留他一個子女在家,免得就像大兒子說的,翅膀硬了,回頭不好拿捏。
張玉梅再怎麽跟祖母親,還是期盼想和父母在一塊。她也知道,祖母想把她許給大伯娘家的一個侄子,好讓家裡的兄弟,將來父母不在了,也能夠拴在一起。
可她知道,現如今她已經是官家小娘子的身份,自然想往好裡嫁,怎麽能看上大伯娘家的侄子?
倒不是看不上鄉下人,而是看不上那個打著在學堂裡讀書,成天吃喝玩樂,小小年紀,就會勾搭小娘子的那種人。
張玉梅就想了個主意,去找了大姐,然後哄騙祖母說,聽說京裡要選秀女,七品官以上的子女都可參加。說是父親捎信給大姐偷偷說的,有關朝廷方面的事不能亂說,露了風聲父親就做不成官了。
一頓忽悠把張老太太給忽悠住了,然後張老太太就跟兒子商量,雖然可惜其他的孫女沒有參選的資格,張家這唯一的一個,那也不能耽誤了。
趕緊送到她爹跟前去吧,所以張玉梅就這樣來到了武成縣。
張縣令聽女兒說了怎麽回事之後,和夫人大眼瞪小眼,女兒膽真大!不過她小小年紀哪來的這個主意?
問了後,女兒說跟祖母看戲,戲上不就是選秀女當寵妃的嗎?
張縣令更嚇,女兒難道有這個雄心壯志?
可張玉梅說別把戲曲當人生,只有伯父他們才做那個美夢,她可不傻。
張縣令這才放心了,不然有這麽個偉大夢想的女兒要嫁給誰呀。
張夫人很高興,不管怎麽樣,朝思夜想的女兒來到了面前,雖然和想象的大不一樣,但也歡喜。
張縣令隻好繼續哄著送女兒來的兄弟,好吃好喝的招待了,又買了一堆東西,給了銀兩,趕緊把他打發走。
萬一兄弟在這說漏嘴了哪,但也千交代萬交代,這事兒還沒公布,他也是小道消息,可別在外亂說,不然他就要回家種地去了。
硬頭皮幫女兒圓謊。
張玉梅在老家長大,父母不在跟前兒,姐姐出嫁了,哥哥在外面求學,親近的只有嫂子,但是嫂子在張家也做不了主。
所以她從小學會了察言觀色,討長輩歡喜。好在性子開朗。愛說愛笑,哄得祖母也心疼她。
她也時常把父母給她的一些小東西分給堂姐妹們。
免得看她不順眼,一個屋簷下就你特殊,任誰心裡也不舒服。張縣令雖然讓女兒過來,又發愁,女兒十四了,該找婆家了,這要怎麽選?
讓女兒和賈家高家梁子交好,那是必須的,也是他讓女兒來的主要目的,實情不能說。
那他也學著女兒忽悠吧。
“玉梅呀,爹看你和高娘子年歲差不多,她是個性子好的,還有賈先生的孫女,你沒事兒和他們去玩,我看你和她們準能玩到一處,對了,讓你娘辦個花會,就用你的名義,請誰讓你娘看著辦,有啥不清楚的問你娘,再讓你娘帶你做些衣服,買些首飾。”
這些都是坐在回家的馬車裡父女倆說的, 到家後,張玉梅甜甜的叫了聲娘,偎依在張夫人身邊。
張縣令看了臉抽抽,這變臉變得也太快了,怎沒給爹這麽撒嬌的?
張夫人愛憐的摟著女兒,問看的比賽如何?她沒想到女兒去參加了,當時女兒說穿上男裝,人多不打眼。
張縣令就把剛才說的舉辦花會的事情說了。
“老爺,我也正想說呢,前兩天我就打聽了,賈娘子回京還沒回來,過幾天,我就給她們下帖子,對了老爺,錢太太回來了,怎麽聽說身體不好,在休養,錢老太太也病了,錢家最近是怎麽了?我明天派人送些禮吧,今天錢縣尉過去了嗎?”
“沒,說家裡有客來,錢家兒子和女婿今天也沒來。”
想到這張縣令想到什麽,把女兒打發走,對夫人說道:“我倒是看中了鄭家的那個鄭學良。”
“就是縣試考第一的鄭家子?”
“是他,這要是給咱們當女婿多好,只可惜。”
張夫人心動了,問道:“怎麽說?難道定親了?”
張縣令搖頭道:“定親是沒定親,不過我聽周先生說,賈先生對他格外看中,賈先生還有個孫女,沒準也有這打算,那我就沒必要插一杠子了,免得得罪人。”
“老爺說高家真能……”
“不好說,我也是猜測,但具體為了什麽,就不知了,太奇怪的事了,沒理由呀,我看高娘子也沒什麽特殊的地方,可怎麽就讓……,不好說,這方面你可千萬別給玉梅說,她年齡小,再說出去,那就給自己惹禍了。”
?張夫人應了,自不敢給女兒多說,只是交代她,來了就要和縣裡的小娘子多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