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和儀真已被賊匪佔了兩個多月,逃難的人仍在源源不斷往泰州跑,城裡的人口激增,租金和物價暴漲,奢侈之風竟也隨之盛行。
茶樓戲園澡堂雨後春筍般地突然間冒出許多,城裡城外那些之前不曉得荒廢多久的園子似乎在一夜之間全有了新主人,有的簡單修繕一下將就著住,有的竟大興土木推到重建。
能在州城站穩腳跟的大多是有錢,那些沒錢的只能去宜陵、邵伯甚至薑堰等鎮暫居。而有錢人不一定全是讀書人,但大多念過書,泰州的文風也由此變得愈加昌盛。望海樓等幾處名勝古跡,每天都有文人騷客們流連忘返,之前相比其它衙門顯得有些冷清的學宮,現而今也變得門庭若市。
揚州那邊戰事正緊,泰州文壇也“硝煙彌漫”。
剛幫知州大老爺攥寫完《泰州保衛記》的那些儒生,覺得道光年修的《泰州志》漏洞百出,三天兩頭去州衙陳情要重修地方志!道光年間參與修志的不少儒生依然健在,這些老儒生自然不會答應,也三天兩頭結伴去州衙反對。
就在許多沒下場的讀書人看熱鬧時,泰州文壇又鬧出一件稀罕事。
曾親率一千鄉勇堅守萬福橋,陣斬賊匪四百多的前泰州州同,現而今在海安養傷的兩淮鹽運司副使韓老爺要讀書,不但請張二少爺幫著購買市面上能買到的書,還在全城重金征集市面上沒有的藏書!
緊接著,移駐泰州的運司衙門也開始幫著征集,郭大人的巡捕官潘老爺不但帶著一幫皂隸去“掃蕩”學宮,還帶著名帖拜訪城裡那些只要有點名氣的書香門第。
有人覺得韓老爺志向高遠,官都已經做到從五品了還不忘讀書。也有人覺得韓老爺這讀法不對,竟不曉得“欲速則不達,貪多嚼不爛”的道理,覺得韓老爺在學業上不會有什麽大作為。但不管怎麽樣說,捐納出身的韓老爺喜歡讀書的事,在短短幾天內就傳得沸沸揚揚,盡人皆知,而州衙和運司衙門征集到的書,也隨之一船接著一船往海安送。
今天要往海安送的書不多,只有四箱,不過船上多了兩個客人。
現而今已是郭大人親隨,但沒跟郭大人一道去各場巡察的關仁海,回頭偷看了一眼艙裡的那兩個從京城來的客人,再想到昨天下午搭船去海安的那個杜千總和六個四川人,禁不住用本地話笑道:“儲班頭,韓老爺做巡檢時可沒這麽多親朋故舊來投奔,一做上運副就三天兩頭有親朋故舊來找,想想真好笑。”
儲成貴從萬福橋回來之後沒再去巡檢司衙門當差,而是被張光成委以重任做上了州衙的快班班頭,在州衙幹了兩個月已站穩腳跟,這次是回海安接家眷的,想到前幾天平時不怎麽走動的幾個親戚也跑泰州來找過他,不禁笑道:“這就叫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有親戚多麻煩,你看我多好,自個兒賺錢自個兒花,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等你娶了婆娘就有親戚了,哈哈哈。”
……
富貴聽不懂海安方言,身為新任揚州關委員,堂堂的從五品朝廷命官,不但不在乎別人會怎麽議論,甚至有些瞧不起站在船頭上的那個丘八和衙役。
他舒舒服服的靠在裝滿書的大木箱上,把玩著鼻煙壺優哉遊哉地說:“景華,別這麽拘束,更用不著這麽緊張。四爺你又不是沒見過,四爺的為人你又不是不曉得,只要到了泰州,到了四爺這兒,我們哥兒倆就跟到了自個兒家一樣!”
“富爺,您什麽身份,我又是什麽身份?您跟四爺什麽交情,
我跟四爺又有什麽交情,在京城時我是去過會館,也見過四爺,可四爺哪會記得我!”“你怎麽又忘了這是什麽地兒,這不是京城,這是泰州!”富貴瞪了他一眼,放下鼻煙壺道:“真要是論身份,你身份尊貴著呢!以後可不能再說這話,傳出去會被人笑話的,至於跟四爺不熟,這有什麽關系,一回生二回不就熟了嘛。”
“我還是有些擔心。”景華苦著臉道。
“有我在,你的事四爺一定會放在心上,有什麽好擔心的?”想到最遲天黑前就能趕到海安,就能見著韓四,富貴又解開行囊,檢查起黃禦史、吉翰林和敖翰林等京官托他捎給韓四信,以及來前準備的幾樣小禮物。
與此同時,韓秀峰正在鳳山上的廟裡上香。
聞訊而至的顧院長和李致庸不曉得他為何突然來敬香禮佛,只能跟在後頭一起跪拜。跪在一邊的杜三不但猜出了幾分,甚至油然而生起幾分尷尬和幾分歉疚。
韓秀峰上完香,又雙手合什拜了拜,這才回頭問:“顧院長,致庸,你們怎麽也來了?”
“衙署的地基不是打好了嗎,我們不大放心,過來看看的。沒想到一來就聽謹言說您在山上,我們就這麽過來了。”顧院長不無好奇地看了看杜三,接著道:“中壩口抽取的厘金有我們兩成,天曉得他們會不會在帳目上做手腳,過來時正好遇到那兩個什麽委員,我也沒跟他們客氣,說好了從明天開始我們保甲局要派個人過去。”
“派個人過去也好,您老打算派誰去?”
“要說合適,慎言最合適,可謹言哪抽得出身,我打算讓千裡的堂侄王有朋過去。有朋那孩子學業雖沒什麽長進,但為人和辦事還算可靠。”
“您老說可靠,那一定很可靠。”韓秀峰笑了笑,邀眾人一起下山。
杜三這是第二次來,曉得顧院長和李致庸不但是本地士紳,而且不是捐過頂帶就是聖上欽賜的頂帶,手下甚至有鄉勇,何況心裡本就有愧,不好意思跟太緊,就這麽遠遠的跟在後頭。
不出他所裡,剛走出幾步,顧院長就問起韓秀峰為何突然想起來鳳山上香。
韓秀峰深吸口氣,停住腳步遙望著揚州方向,凝重地說:“揚州那邊要開打了,這次是真打!但明倫為將功贖罪,不但說曉得哪裡有能把城牆轟開的萬斤巨跑,還自掏腰包雇青壯去運,等炮一運到就開打。”
“韓老爺,您這是為大軍祈福?”
“大軍還輪不著我韓秀峰操心,我是擔心張翊國。”
“那個屢戰屢敗的鹽知事?”顧院長下意識問。
“恩,不過他不再是鹽知事,現在跟我一樣是從五品頂帶,雷以誠保舉的。”
“大軍攻城,跟他一個文官又有什麽關系?”
韓秀峰苦笑道:“朝廷為籌餉新開捐納事例,捐一個從五品頂帶用不了多少銀子。雷以誠居然就用這值不了多少銀子的頂戴花翎,讓他死心塌地為朝廷賣命。明明是個文官,還主動請纓給大軍做先鋒,要親率兩百悍勇頭一個攻城。”
“他……他又要領兵打仗?”李致庸哭笑不得地問。
“嗯。”
“完了,讓他當先鋒,我看這城十有八九攻不下。”
“致庸,你這話什麽意思?”顧院長不解地問。
李致庸禁不住笑道:“顧院長,您老又不是不曉得,他張翊國就沒打過勝仗!他能活到今天,我都覺得奇怪。”
“話不能這麽說,我大清總得有幾個不怕死的文武官員,”顧院長想想又問道:“韓老爺,那萬斤巨炮找著了沒有?”
“找著了,信上說已經運過江了, 算算日子再過三五天便能運到揚州城下。”
“在哪兒找到的?”
“江陰鵝鼻嘴,是一尊道光二十三年鑄造的‘奮威振遠大將軍炮’,重一萬兩千斤,吃藥三百二十四兩,配彈二百四十兩。當年鑄造這炮是為防范洋人的,後來不是議和了嗎,這炮也就沒用上,好多人都不記得了,沒想到但明倫居然記得。”
顧院長沉思了片刻,又問道:“韓老爺,曉不曉得城裡有多少賊匪?”
“吳文銘的信上說分兵之後城裡的廣西老賊不會超過三千,但賊匪每到一處就裹挾百姓,從賊的到底有多少就不曉得了。”
“張翊國有沒有給你信?”
“有信,不過一句也沒提他要身先士卒去攻城的事,隻說他已經求過雷以誠,等厘金收上來就撥一千五百兩送海安來,撫恤那一百多個幫同官軍圍堵賊匪而戰死的鄉勇。”
“忠臣,他是真正的忠臣。”
“不然我也不會來上香許願幫他祈福。”
“吳先生有沒有說什麽?”李致庸忍不住問。
韓秀峰輕歎口氣,無奈地說:“吳文銘一心為吳家兩位老祖宗和吳家莊上下一百多口報仇雪恨,拜見完雷以誠又回儀真了。打算回去籌集錢糧,招募民壯,編練鄉勇。他是懷著必死之心回去的,在信中說他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就請我幫著照應安置在泰州的那些家小。”
“他這又是何苦呢!”
“他跟你我不一樣,他要是啥也不做,將來哪有臉面對他那兩位哥哥。”
https://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頂點小說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