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混在大明搞社團》第241章 這個糟老頭子壞的很
“第二,不得再派出稅監。”

韓爌說道。

“呃,這個問題之前我不是已經跟葉台山說過嗎?不會再像神宗皇帝那樣向各地派出稅監礦監,但改為內官巡視地方稅收的稅監,這些人不會『插』手稅收,只是對地方官員的稅收情況進行檢查監督。”

楊信說道。

“說的就是這個。”

史繼偕笑著說道。

“史閣老,您這也未免太沒有自信了。”

楊信說道。

“呵呵!”

史繼偕直接報以呵呵。

很顯然楊信的小心思已經被這些老狐狸們了若指掌,這個混蛋的確不派稅監禍害民間,改成禍害官員,那些巡視地方稅收的稅監不會造成民怨沸騰,但會造成官不聊生啊。這個小混蛋很陰險,他此舉不但不會讓小皇帝因為沒有了稅監而減少收入,反而還會毀掉地方官員和士紳之間的同盟關系。

那些稅監查官員,以他們收稅不力為名迫害,最終官員只能轉而去按照律法完善稅收,最終倒霉的還是地方,但這個不是稅監迫害士紳,而是地方官員迫害士紳。

這是轉嫁民間仇恨。

“咱們大明已經有監察禦史,已經有巡按制度,那些巡按各地的監察禦史職責包括巡視稅收,不需要稅監多此一舉。”

韓爌說道。

“呵呵!”

楊信同樣報以呵呵。

八府巡按有個屁用,無非就是一個禦史去溜達一年,收些賄賂然後回來撿軟柿子彈劾幾個。

事實上極少彈劾文官,那些巡按最愛乾的是欺負藩王,所以經常會有哪個巡按正義凜然地拒絕藩王賄賂回來檢舉其不法,但要說巡按們檢舉文官甚至地方世家豪門,這個其實不在他們工作重點。

“楊僉事信不過禦史?”

何宗彥說道。

“何閣老,咱們既然是開誠布公,那當然要說話痛快點,既然你們都信不過內官,我們信不過禦史,那麽就索『性』折衷點好了。”

楊信說道。

“咱們從民間招募!”

他緊接著說道。

“那與內官何異?除非招募生員。”

朱國祚說道。

“但那與禦史何異?”

楊信說道。

招募生員和禦史沒區別。

當然,不限出身招募,那就和太監們沒什麽區別了,九千歲只要在京城招募一堆親信放出去就行。

“你們不放心我們,我們不放心你們,這個問題倒是有點難辦,但稅監是必須得派出的,而且必須得由司禮監派出,或者我們也可以各方都有,一個內官為正,一個文官為副,另外再加一個軍官為副,畢竟稅監也需要軍隊保護,再被人扔長江,那麽會讓我很不高興的。”

楊信說道。

一幫老家夥面面相覷。

他們倒不是怕稅監整頓稅收,而是怕稅監迫害官員,如果有一個文官跟著可以做監督。

單純完善稅收並不是壞事。

因為稅收是進太倉銀庫的,單純太監出去肯定入皇帝小金庫,如果能用這種方式,大幅增加戶部收入,那麽並不能算壞事,畢竟撈錢首先得有才能撈,太倉銀庫裡沒有銀子撈個屁。

“可以!”

韓爌點頭說道。

“第三,解散『蕩』寇軍。”

他緊接著說道。

“可以!”

楊信很爽快地答應了。

一幫老狐狸面面相覷,很顯然他們沒想到這家夥如此爽快。

“諸位閣老,你們不要誤會,我也不想保留『蕩』寇軍,他們吃的喝的都是我在掏錢的,這些年兵部可給過我一兩銀子軍餉?你們以為我很想養著他們?我需要用這些人的時候的確得養著,可用完了我也不想養著,現在大沽口的減河已經快要挖通,只要完成那『蕩』寇軍就可以解散。

當然,葛沽海防營是另一回事。

至於南方的那些,除了錦衣衛還需要一個營駐扎橫林,其他同樣也會在這個案子結束後解散。”

楊信說道。

“解散之後呢?”

朱國祚警惕地說道。

“當然是妥善安置,人家好歹為朝廷出過力,不能用完就拋棄,天津挖河的那些就地為民,南方那些轉往鳳陽開荒種田為民。”

楊信說道。

一幫老狐狸同時呵呵。

當然,對於這個他們無話可說。

他們總不能說必須全弄死為民除害吧?

他們也知道天啟不會放棄這些好用的打手,尤其是南邊那批『蕩』寇軍,這種時不時徒步奔襲上百裡的,完全可以說是精銳級別,不過既然解散為民,那麽總會找到辦法對付的,這件事楊信能爽快答應已經很令人意外,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繼續糾纏太多。

“第四,無錫籍沒田產歸入官田。”

劉一燝說道。

“諸位這就是欺負楊某了,你們是覺得楊某不懂這裡面的東西嗎?”

楊信笑眯眯的說道。

這個糟老頭子壞的很。

明朝犯罪籍沒田產的確是沒入官田,事實上蘇松常甚至嘉湖杭一帶,官田數量都非常多,其中比例最高的松江府,甚至高達百分之八十是官田,那麽問題來了,既然松江百分之八十官田,徐階這樣田產數十萬畝的超級大地主是怎麽來的?

很簡單。

官田和民田只是征稅不同。

但官田不是官府所有。

這個問題還得從賈似道說起,他的公田法主要就是在蘇松推行,導致大量土地收歸國有,地主需要承擔專門的官田地租,然後地主再向佃戶出租,最終變成二房東,南宋滅亡後蒙古人不管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導致這一帶土地問題『亂』的很,但這些土地的官田『性』質不變。

然後明朝建立,朱元璋發現這是一個抑製豪強的好辦法。

他就照本宣科,要求這些土地的所有者,以官田專門交重賦,明朝民田賦其實很低,但這種官田最高七鬥,一畝地七鬥甚至有高達一石以上,當然,這種一石以上的數量極少,一個縣也就百十畝,而且朱元璋還把它發揚光大,對於那些這一帶的巨富之家,隨隨便便找個罪名籍沒,田產變更為官田。

但是……

田主其實還是原主。

只是這些土地在官府登記上變成官田需要交重賦。

但這土地可以買賣,可以出租,只是不能按照民田交稅而已。

最終就是松江百分之八十,蘇州百分之六十的農田,其實全是官田,需要交最高七鬥,平均三鬥的稅。

但這並沒有對這些地方造成影響。

因為這一帶農田的產量高,七鬥的田畝產得三石起步,而且還有冬季小麥油菜的補充,哪怕最高七鬥的也隻佔四分之一,地主七成租出租給佃戶,自己剩下的還是比北方地主一畝收的多。

只不過朱元璋利用這一點最大限度削弱其財力,同時用這裡的官田重賦,抵消其他畝產連一石都不到的地方低賦造成的賦稅缺口,最終蘇州一個府就承擔了全國近十分之一田賦,甚至超過絕大多數省的。

後來形成傳言,說朱元璋小肚雞腸,因為這一帶是張士誠的地盤故意這麽做。

但事實上蘇州府民田賦稅很少。

最高也就是兩鬥,平均也就五升,以這地方產量基本上就是百分之二點五,嘉靖年間明確記錄,蘇州府一年田賦高達兩百八十萬石,其中只有十五萬石是民田交的,也就是說蘇州府佔農田數量近百分之四十的民田承擔的只有這些。

重賦只是官田。

但這個重賦和地主的地租比不值一提,因為地租其實是八鬥起步最高兩石開外的。

這就為什麽民兵那麽開心。

他們那些四成租的田,過去得交兩石的租。

實際上哪怕真正意義上的官田,也就是官府收租的學田,通常也得交一石半左右的租。

但這種制度只是朱元璋有足夠控制權。

當官的不敢跟他玩陰的,事實上也玩過,當時一個官員和戶部合夥試圖忽悠朱元璋,把官田和民田一樣收稅,而且巴拉巴拉一堆大道理,但朱元璋卻直接派人去查他家的田產,然後發現他家田產絕大多數都是官田, 回頭朱元璋就以挾私自利,罔上不忠的罪名把他砍了,連戶部尚書都扔監獄死裡面。

但朱元璋一死又逐漸被玩壞了。

這些官田是可以自由交易的,官田當民田賣就是了,欺負皇帝離得遠,朝廷官員都是自己人,地方官吏都是一夥的,把官田以民田交易,到手後官府也就記載成民田,至於原本的官田哪兒去了……

田主逃亡了。

我們也不知道究竟去哪兒了。

總之在玩了一百多年後,到嘉靖時候這一帶地主豪強的土地全都變成了民田,相反自耕農的土地都是官田,富者享受低到可憐的賦稅和高產量,自耕農承擔重賦,最終自耕農開始逃亡,嘉靖後期和萬歷初期,乾脆實行全面的官民一則化,官田就只剩下了個名稱。

本質和民田沒有區別了。

劉一燝要無錫籍沒土地收歸官田,就是把那些民兵毀掉,他們還是繳納朝廷的賦稅,但定標準時候肯定最高,就讓他們交七鬥,然後加上火耗,加上遼餉和人頭稅,加上各種苛捐雜稅,沒事出去服個徭役,用不了兩年他們就能把民兵玩到和軍戶一樣逃亡。

“不行,那是皇田,皇上自己的。”

楊信很乾脆地說道。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