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令,明日午時,全體軍士在城門前列隊,整裝待發,帶足七日糧草,出征鄧縣。”葉世楷拿出一把匕首,直插在地圖上的鄧縣,大喊一聲,在場所有的將軍無不振奮,大戰在即,必須要上下一心,同仇敵愾。
一個時辰後,眾將紛紛散去,回營準備明日啟程。
“老葉,這條進軍路線,正是當日我們南下的路線啊。”上官健指著地圖上繪製出的線路,喃喃說道。
“說的沒錯,當初咱們這些弟兄,被秦軍追殺得狼狽不堪,一路上減員不斷,好不容易擺脫之後,就是從這條路線南下,進入了南郡,這才算是撿了條命。”葉世楷點了點頭,說起來,不知算不算天意,這次大軍的進攻路線,和當初他的逃亡之路何其相似,希望結局不會一樣……
“之前你曾經分析過,若是一個月之內能結束戰鬥,我軍的勝算有七成,現在主公欲要速戰速決,這不是最好的安排嗎。”
“是啊,說得沒錯,薛三兄弟也送來了情報,中原各郡目前還沒有調兵遣將的跡象,我想是因為戰事尚未爆發,所以我們必須利用好這段時間。”
“怪不得,不讚成圍城打援的策略,剛才我還好奇,為什麽你這次變得如此急躁,非要速攻下鄧縣。”
“說穿了,都是情勢所迫,倘使我們有充足的時間,我怎麽可能傻到速攻,那樣雖然也可以攻克城池,但損失不小,而若是先圍城三個月,即便我們不打,他們斷水斷糧,也該出來投降了。”葉世楷話鋒一轉,長歎一聲“可惜啊,時間對我們不利。”
“老葉,你也無需這麽憂慮,我看主公似乎對你的話很在意呢,你若是去勸諫指點,她一定會聽的。”
“希望如此吧。”葉世楷突然轉過身,看向上官健,好奇問道“上官,你對主公這個人是什麽評價。”
“這……主公雖然是一介女流,但出身楚國王族,既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又懂得男人們的政治手段,心中也是頗有謀略,身邊更有一批優秀的文武大臣輔佐,用英雄來形容也不為過。”上官健淡淡說道,他不是一個愛開玩笑的人,這些是他的心裡話,看來他對羋文的評價很高,甚至用“英雄”二字來形容。
“你說的沒錯,主公能夠將勢力發展成這樣,可謂是天下的一大英雄,要說謀略,她也不缺乏,只不過……”
“老葉,你是有什麽想要說的嗎。”
“算了,沒什麽。”葉世楷擺了擺手“上官,明日我們就要出發了,到時候有大大小小的事情要處理,夜色已深,你先回去休息吧。”
“那好,我就告退了。”
……………………………………………………
翌日。
“老葉,雖然鄧縣城小城矮,但想要攻下來,光憑戰馬和甲士可不行,我們需要等到攻城器械運抵城下,可是我們現在率領大部隊這麽快速行軍,後方的隊伍已經落在後面了。”上官健勸說道,大軍剛一出發,葉世楷便命令大軍全速前進,上官健認為這有些冒險了。
“上官,你知道打仗的上策是什麽。”葉世楷反問道。
“是什麽。”
“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們大軍眨眼間便抵達鄧縣,其守將又怎麽可能知道我們沒帶攻城器械,那些人都是酒囊飯袋,我們這麽快到達,他們一定會認為我們是勢在必得,就那麽點人馬,他們未必敢和我們一戰,若是他們能夠主動投降,我們則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奪下城池,這樣一來,對我們,對他們,對城中的百姓都是一件好事。”葉世楷解釋道。
“老葉,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鄧縣距離巫縣足有一百二十裡,本來需要一天多的路程,僅僅半天時間,兩萬大軍就抵達了鄧縣城下,氣勢洶洶,毫無倦意。
“大軍在城外扎營,將四門全部圍住,戰鼓要一刻不停地擂動,不能讓鼓聲停下來,軍士們也要大造聲勢,營造出一種即將攻城的架勢。”葉世楷命令道。
“喏,屬下明白。”
葉世楷坐在營帳之中,向各級部下發出命令,大軍雖然是“倉促”抵達,但一切都井然有序。
“滿倉,你去城下叫陣,記住,不能用激將法,而是要威脅他們,這些武將都是膽小如鼠,你用激將法毫無作用,相反,若是軟硬兼施,他們反倒是會開城投降。”葉世楷囑咐道。
“原來如此,屬下明白了。”
一個時辰後。
“上官,他們有什麽反應。”葉世楷詢問道。
“還有什麽反應, 緊閉大門,城牆上架好了強弓硬弩,至今都沒有見到他們的守將,混蛋,就是一群縮頭烏龜。”上官健搖了搖頭說道。
“不用著急,如果我是他們,也會緊閉城門的,他們目的就是拖延時間,但我絕不會讓他們得逞。”葉世楷冷聲說道。
“滿倉怎麽樣了。”
“別提了,嗓子都快喊啞了,我讓一個千夫長去替他繼續叫陣。”上官健急得來回走動“老葉,我們接下來該怎麽辦啊。”
“看來,光靠嘴上幾句狠話是嚇不到他們了,我們必須有所行動。”
“就等將軍這句話了。”這個時候,薛三突然走進了營寨,風塵仆仆的,他奉了葉世楷的命令,到宛城打探秦軍的情報,聽聞葉世楷到達鄧縣,便立刻回來了。
“薛三,你怎麽知道我要用得上你。”葉世楷嘴角微微上揚,拍著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
“我提前一天收到將軍派人送來的軍令,所以將軍一定是要我回來幫助攻克鄧縣。”薛三作揖說道。
“你說得不錯,我本來是希望鄧縣守將識些時務的,但他閉門不戰也在我的預料之中,所以我提前一天發出了書信,讓薛三兄弟來到鄧縣,現在看來,時間剛剛好。”葉世楷淡淡說道。
“將軍,有什麽任務就明示吧,我薛三還是那句話,赴湯蹈火,萬死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