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烏孫境內有著五萬大軍,這也是防守烏孫的重要力量,必須要將匈奴和康居的大軍擊退。
“立即將匈奴和康居大舉進犯烏孫的消息,告知昆莫。”右大將當即命令道。
“傳令軍中將士,準備迎戰,各部落,向著赤谷城的方向靠近。”
正在此時,相大祿走了進來。
“右大將,匈奴和康居進犯的消息,本相已經得知了,在這等時候,必須要做的就是讓匈奴和康居的大軍從烏孫境內撤退,而今正是我軍攻打大宛的關鍵之際,昆莫率領大軍已經在攻破延清城,攻破延清城,對於烏孫有著重要的意義。”相大祿語氣沉重的說道,他也是沒有想到,匈奴和康居竟然會在這場交戰中出手。
這場戰爭對於烏孫可是有著重要的意義的,若是能夠在交鋒中平定大宛的話,烏孫的實力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到時候說不定能夠吞並康居和匈奴,成長為強大的國家。
“相大祿,為何康居與匈奴聯合在了一起,兩方之前可是沒有聯合過。”右大將疑惑道。
相大祿道:“將軍,匈奴和康居方面肯定是得到了我軍征戰大宛並且得到了勝利的消息,我軍與晉軍聯合之後,一旦攻破大宛,必然能夠得到實力上的提升,而康居與匈奴和烏孫的關系本身就不是很好,他們定然是擔憂我軍攻破大宛以後,會進攻兩方,這才有了聯合進犯烏孫之舉動。”
“可恥的匈奴人,可恥的康居人,竟然在這等時候攻打烏孫,難道在他們的眼裡,烏孫是這般好欺負的不成。”右大將咬牙道。
鎮守後方,足以看出烏孫王對於右大將的重視,在這等時候,右大將覺得自己應該有所作為,不然的話,烏孫王問及此事,他該如何應答,烏孫境內還是有著數量眾多的軍隊的,這些軍隊進入戰場之後,影響戰場上的形勢,還是能夠輕易做到的。
“本將軍決定率領大軍先行平定實力強大的康居。”右大將緩緩道。
對於右大將的話語,相大祿自然是沒有反對的意思,面對敵人進犯的時候,肯定要做出反擊的,不然的話,敵軍在烏孫境內將會更加的猖狂,讓進犯烏孫的敵人付出慘重的嗲家,是有著很大的必要,讓他們嗯明白,想要進犯烏孫,就必須要承受相應的後果。
強大的烏孫,不是他們能夠進犯的,雖說烏孫王不在,但是烏孫的大軍仍舊能擊敗他們。
“不知右大將想要率領多少兵馬前往?”相大祿問道。
“相大祿,康居進犯烏孫的兵力大約有三萬人,本將軍帶領三萬大軍前往即可,剩余的兩萬兵馬,足以應對進犯的匈奴人了。”右大將信心滿滿的說道。
相大祿沉思片刻,答應了下來,相對而言,匈奴的實力還是比較弱的,縱然是匈奴的騎兵有著過人之處,想要從烏孫大軍的手中得到好處,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東征西戰,讓烏孫的大軍更加的精銳。
以往匈奴的軍隊在面對烏孫大軍的時候,唯有節節敗退,放到現在,也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
軍中將士的實力出眾,正是烏孫應對兩方進犯的信心源泉。
想要在這樣的戰爭中有著更大的作為,憑借的正是烏孫方面的努力。
“右大將,當前我方與晉國乃是聯盟也,而目前在溫宿城內,有著兩萬以上的晉軍,不若派人前往溫宿求援,若是晉軍肯定發兵幫助的話,擊敗匈奴和抗拒的聯軍將會更加的簡單。”相大祿道。
“相大祿提醒的很對,本將軍這就派人前往溫宿。”右大將笑道。
相大祿之所以這般說,
乃是因為雙方的聯盟,晉軍幫助烏孫大軍進攻大宛,是為了好處,既然想要得到好處,肯定是要付出的,從大宛戰場上晉軍的表現來看,分明是以保全實力為主,在進攻城池的時候,依靠的還是烏孫人的力量,若是僅僅依靠這樣的行為,就想要從烏孫人的手中得到更多的好處,分明是不可能的。而今匈奴和康居的進犯,正好是讓晉軍進入戰場幫助烏孫抵禦敵軍的機會到了,不能讓晉軍在這次的交鋒中這般輕易的全身而退。
得到好處,就要有著相應的付出, 雖說在進攻城池的時候,晉軍給予了烏孫大軍不小的幫助,正是因為晉軍進攻城池的手段,讓烏孫大軍避免出現更多的折損。
但是相大祿對於晉軍肯定是有著一定的防范的,若是烏孫與康居和匈奴交戰的時候,晉軍做出對於烏孫不利的事情來,肯定會讓烏孫陷入到更大的動蕩之中。
烏孫王率領大軍正在征戰大宛,短時間內難以從戰場上脫身,以他對烏孫王的了解,肯定不會就此撤退的,所以相大祿要將更多的情況考慮到其中,唯有如此,才能在應對敵軍進攻的時候有著更大的作為。
相大祿為了烏孫的發展,做出了諸多的貢獻,他最為希望看到的自然是烏孫越發的強大。
前往長安的時候,相大祿看到了晉國的實力之強盛,這樣的國家,也是相大祿極為向往的,以烏孫當前的實力,若是與晉軍翻臉的話,肯定不會有好的下場,雖說晉國距離烏孫遙遠,但是當西域諸國為晉國逐漸穩定下來之後,晉軍進犯烏孫的話,烏孫該做出什麽樣的應對呢。
烏孫的軍隊,實力強悍,但是作為烏孫的相大祿,一些方面的問題,是必須要考慮到其中的,若是連他對於這方面的問題,都沒有更多思考的話,如何能夠保證烏孫的發展呢。
烏孫方面最為重視的是軍隊實力的提升,但是如果沒有了各個部落的支撐之後,縱然是烏孫的軍隊實力強橫,又能夠在戰場上有著多大的作為呢,所以說,各個部落就是烏孫的根本之所在。
讓這些部落在想匈奴和康居的進犯之中,能夠更好的保全下來,對於烏孫有著莫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