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鐸點頭,看來這個漢奸還真有幾分聰明,且也夠忠心的。
而忠心的洪承疇繼續道:
“可王爺您現在將那些剔除出來的綠營兵交給臣,臣可以保證王爺計劃不失的情況下,發揮這些淘汰下來的綠營兵,更大的作用。
臣準備領著他們反攻滿洲,一試鄭家軍虛實。”
“再打一次松山之戰,呵呵。”
多鐸口中冷笑,這是他今天對洪承疇說的第二句話,倒是比第一句兩個字長了五倍。
有時候,真的打心底瞧不起一個人,就是這種連多說一個字都不樂意的樣子,至於那些對你一直喋喋不休、冷嘲熱諷的人,可能有那麽一部分,真不是完全瞧不起你。
多鐸就是打心底瞧不起洪承疇,並絲毫沒有顧及他洪承疇的感受的意思。
洪承疇那是氣的心臟要爆炸,不過卻不敢表露出來,連連在心中安慰自己:
這都是為了自己的以後,為了能成為開國功臣,為了能名流千古,只有促使清一統了天下,自己才會被高功頌德,被後人所仰望。
而不是成為,因為沒有引領女真統一華夏,最後遺臭萬年的,秦檜一般的存在。
這一通自我安慰,對於他洪承疇真是百試百靈,果然心情好多了,臉上獻媚的笑也有了,表現出了一個更忠心,且受得住一切考驗的樣子。
殊不知,他洪承疇越是如此,多鐸越是瞧不起他,就像多鐸瞧不起所有的漢奸一樣。
他多鐸是清國戰功顯赫、身經百戰的清之名將,是屍山屍海闖蕩出來的將領,是以勇猛聞名又暗藏智慧的將領,且有一顆一心為國的心。
物以聚類,人以群分。
所以他多鐸更敬重同樣愛國、且英勇善戰的將領,哪怕是各為其主。
不過敬重歸敬重,但並不妨礙他多鐸,讓這個被他敬重的人,在他的刀刃下,成為民族英雄。
就像他多鐸雖然瞧不起漢奸,但不妨礙他使用漢奸。
同樣殊不知的是,他洪承疇努力爭取,為此而活的信仰,最終還實現了,但沒有讓他成為開國功臣,而是讓他在貳臣傳裡躺著。
而他一直極力抵觸的秦檜,在後世卻時不時有人給他翻案,大有要讓秦檜成為和平使者、促成華夏內部和諧的英雄的意思。
秦檜成了英雄加和平使者,某些人自然就是反派咯,所以就活該滾出課本,被世人所遺忘咯。
反正他也不是第一個被如此對待的了,功勳不在他之下,受人供奉程度不在他之下的漢朝那兩位,不是比他更早面臨被遺忘的命運,還有兩晉十六國的那位,都是已經被遺忘了的存在。
世事無常,雖也不知道未來會去如何,更何況是後人怎麽看待自己呢?
洪承疇繼續著他的開國功臣之道:
“王爺,滿洲龍興之地,不可輕棄,而鄭家軍到底是騾子還是馬,我們試探過後才知道,您將您所不要的部分綠營兵交於臣。
臣定能為您試探出鄭家軍的虛實。
何況鄭家軍佔據滿洲,而我們一直沒有作為,如此整個滿洲鬥將被鄭家軍徹底吞噬消化。
那時候,我們大清的位置也就發生轉換,難不成要我們清兵去守長城?想象一下就知有多不可靠。
而且,臣……”
“恩,我同意了,來人,給太原城的晉商發消息,將城門打開吧!按照慣例,破城不封刀,就先定為十日。
十日後,讓姓洪的將所有沒有軍服的綠營兵,都通通帶走,知會綠營兵將領,想保住更多的手下,就多整幾套軍服發下去。”
“多謝王爺,王爺的恩情,王爺對大清的心……”
洪承疇還沒說完,多鐸已經開始揮手趕人。
“臣,告退。”
“砰砰砰……”
又是幾個響頭,千言萬語,再好的反攻計劃,主子不願聽,做走狗的也不能說什麽,反正目的已經達到了。
攻城方面,鳴金聲終於響起,一直在無妄進攻的綠營兵總算撤了下來,度過了這次戰鬥,多了一場戰鬥次數,離升官又近了三分之一。
可看著周圍已經少了近半的隊伍人數,還有那被重點關注的軍官,這些綠營兵怎麽也高興不起來。
消耗守軍體力的綠營兵一退下,清虜又發起了又一波生力軍的進攻,這車輪戰本身就沒停過。
不過這一次,出動的清兵卻是著裝統一的綠營兵,且這些綠營兵明顯強壯一些,還有不少著甲的,雖多是破破爛爛的皮甲,但也比之前連軍服都沒有的綠營兵,強多了。
一門門歇火很久的火炮也被推了出來,大大小小十八門。
“轟隆隆……”
十八門炮,發出了十八聲響,炮彈卻是不知道飛到哪兒去了,其實就算這些炮彈能落在太原城上,也不能對堅固的太原城造成什麽威脅。
倒是十八聲炮響,遠遠傳開。
炮響之後,這些明顯更正規的綠營兵就緊接著發起了進攻,雖然還是以雲梯為主要攻城器材,卻總有很多綠營兵往城門處擠,且多是騎兵。
騎兵在攻城中能發生什麽作用?更快的速度爬雲梯?顯然是不能的。
這一波的進攻, 全程都透露著古怪,守軍都是一頭霧水,可當他們以更認真,其實還是沒有脫離之前的防守方式范疇。
進行防守的時候,前面還在雲梯上下廝殺,城內卻突然有數百身手了得,又甲胄齊全的人馬殺向了城門處。
早已疲憊不堪,且疏於防守的守軍,哪裡會想到城中有這麽多奸細,還是如此多的訓練有素的精銳,一時間城門被奪,又被打開。
綠營騎兵順勢就衝入了城中。
“嗷嗚……”
“十日不封刀,駕!”
“嘎嘎!殺!不封刀咯!”
學著狼叫,其實也很像狼近親狼狗的綠營兵們,不管是騎兵還是步兵,都叫囂著,嚎叫著,滿是病態興奮的往城中殺去。
城中慘叫聲瞬間而起,並越來越烈,越來越複雜,男女老少,反抗聲、求饒聲、哭爹喊娘聲,不絕於耳,又混繞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