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西班牙殖民者,是通過閩粵的漢家兒郎移民,統治著殖民地屬民,那麽這早之前的漢家兒郎移民們,怎麽安置,這是一個問題。
要知道西班牙殖民者在呂宋,在西歷1591年,就有賜封地共有267處,其中隸屬於總督府直接管理的王家賜封地31處,總督授予私人的賜封地236處,共有應繳貢賦的居民667612人。
而這私人賜封地,多漢家兒郎華人移民管理,王家賜封地也多漢家兒郎從業者,光西歷1590年時,馬尼拉“澗內”華商就有三、四千人,全島華商總數為六至七千人,還不包括貿易季節來往的行商。
西歷1603年,有華人近三萬,嚴重威脅到了只有千余人的西班牙人殖民者統治地位,因此爆發了第一次呂宋屠華事件。
在呂宋華人百不存一,慘死者不分老弱婦孺,過三萬,具體數字沒有精確統計,有記載兩萬五,有記載兩萬三,有幸存者言超過三萬。
自此馬尼拉沒有理發師、沒有裁縫、沒有鞋匠、沒有廚師、沒有農民和牧民。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 電腦端:https://
西班牙人自己也說:“沒有糧食吃,沒有鞋子穿,即使出極高的價錢也買不到”。
西歷1638年,即崇禎十一年,華人又恢復了過來,呂宋島上演第二次屠華事件。
西班人大軍再次用大炮將“澗內”轟平,使昔日繁榮的“澗內”頃刻化為灰燼,接著在呂宋全境進行大屠殺,有的把華商騙到一個大院內進行集體槍殺,有的采用突然襲擊的手段,將毫無準備的華商殺害,甚至連老人、小孩也不能幸免。
這次大屠殺延續了三個多月,罹難華商達二萬四千余人。
華人再次百不存一。
如今,八年過去,“澗內”三次繁華,並成了我們鄭家軍於呂宋主要置業點,因為我們的加入,在呂宋的華人,明裡暗裡以我們為首,如此也方便了統計。
全呂宋,由我軍帶過來的呂宋開拓軍團軍民,共三萬,非鄭家軍華人移民,同樣有三萬。
這三萬非鄭家軍華人移民如何安置。
還有,鄭家軍既然要與鄭家十八芝合並,而最先合並的就是這個近五萬海陸大軍的聯合艦隊,那麽再打鄭家軍軍旗,或者順天侯府旗幟,都不合時宜。
新合並後的軍旗也將提出來議議,且這新旗幟將萬年永存,不再改變,所以不能再以一家一姓冠名,需要海納百川般的包羅萬象。
這兩個議題大家都說說。”
坐在增高椅子上的鄭恩,看向了麾下文武,因為居高臨下,而下面之人按照傳統禮儀,又不可抬頭去偷窺鄭恩的容顏,所以他們的表情表現,鄭恩可以慢慢打量,而對方卻不知道鄭恩的表情表現,只能從語氣中判斷。
鄭恩的語氣很嚴肅,下面的人也更加小心思量起來,期間不免對兩次屠華事件,而感到憤怒者。
而鄭恩也發現大家的情緒多被兩次屠華事件所吸引,而沒有注意安置三萬非鄭家軍華人移民,和新軍旗的上面。
於是開口道:
“這些屠殺華人的劊子手們,將永遠在危險重重的礦洞裡,永遠不見天日,直到力竭而亡,還有他們的九族,都將作為最危險行業的從事者,為我們開發呂宋而付出一生。
至於沒有參與其中的西班牙殖民者,他們的好日子也只是暫時的,要麽加入我軍,在軍中為我們付出生命,要麽,在榨乾他們的價值之後,呂宋的開發事業,如多蚊蟲瘴氣的環境開墾生地,都需要他們一生去贖罪。
至於他們的罪,不是我說的,是他們的上帝說的,說他們生來就有罪,那麽我們勉為其難,幫他們救贖好了。”
鄭恩如此說完之後,眾人的沉重又憤怒的心,才平緩起來,落後就要挨打,強盛了就要找回場子,而不是崇洋媚外式的一笑泯恩仇,這就是鄭恩。
這才是鄭家軍。
對於屠華事件的直接參與者、間接參與者,都有了很好的處置,至於對方的九族不在此地,會不會就此罷休,這鄭家軍文武就不擔心了。
侯爺自有辦法,再說,還有什麽比索要人犯還好的開戰理由呢?首發
到時要與那個國家開戰,就去問哪個國家要當初屠華事件劊子手們的九族,給,你們國家的威望大損,不給,那麽開戰吧!打到你給就是了,順便簽訂不平等條約。
如此,進入了下面的議題,三萬余非鄭家軍華人很好處理,最後決定,作為對這些自發冒險殖民先驅的,他們將得到大量優待。
其中包括,土著的管理者將大量任用他們,還有即將組建的土著隨從軍,大量提拔他們為基層軍官或者是高級將領的副官等等。
這些經歷了兩次劫難依舊自發下南洋的閩粵移民,也是總算得到好的回報了,歷史上的他們,可是到了最後都沒有落到什麽好結果,僅有的幾個華人國家也是先後覆滅了,最終先是被一次次的屠殺,最後直接融入到了當地土著人之中去。
這跟本就說好聽點就是愛好和平的傳統有關系,也跟沒有一個梟雄將他們凝聚成團有關系,更多的還是自身的原因。
因為,西方殖民先驅們,可不是每一個都是梟雄,卻能開拓一塊塊的殖民地,而華夏人下南洋,自漢末三國時就有,最終結果竟然是融入到了土著中去。
有些東西不能明說,但鄭恩會直接去做,首先就是將他們都軍管起來,用軍隊的鐵與血,將他們凝聚在一起。
“那麽這合並之後的軍旗呢?
既然已經合並,那麽再插遍呂宋群島的旗幟,用之前的鄭家軍旗就有些不合時宜了。
且,此軍旗將萬年不變,並不再代表一家一姓,而是代表所有為了華夏民族、為了漢家兒郎千秋萬代,而聚集在一起的將士們。”
居高臨下的鄭恩,不怒而威的道。
座下的文武一陣商議,再由低級參軍們根據文武高層的口述而繪畫,最終,一個個軍旗雛形,呈現到了鄭恩的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