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華不是光過來看學生的,七十好幾的人了,沒必要光為了這點不遠千裡、舟車勞頓而來,鄭恩再是出征在外,也總有一天會去南京的。
原天津三衛直沽衛城,也是現在的天津城,加固到了兩丈半高,論城高,論堅固程度都不低於北京的天津城牆馬道之上,鄭恩正攙扶著李邦華,慢慢走著。
清晨的陽關格外的溫和,李邦華掙開鄭恩的攙扶,不忘嚴師形象的說了一句我還沒老的走不動,之後扶著城墩喘氣。
衛河北岸的天津北城,本就是狹小牢固的軍城,如今儼然是一座堅不可破的萬年烏龜殼,這天津南城因為有衛河擋住了北方的異族南下,所以修建之處就寬敞很多,防禦力也沒北城強。
現在天津的居民相繼搬遷了出去,城中多是天津駐軍的家眷,而南北城又持續加固中,大有將自己作為清虜的眼中釘,並越刺越深的意思。
城角在原角樓的基礎上,正在必須動工改動中,因南城沒有城門甕城,挨著的城門外也在動工中。
如今李邦華就在這離城門不遠的城牆上,看這動工的場地,以及一些穿著漢人的衣服,卻是洋人樣子的人在指揮。ァ新ヤ~⑧~1~中文網ωωω.χ~⒏~1zщ.còм
而這個城門外的工事也是古怪的很,看框架完全不是修甕城的樣子。
鄭恩仿佛能看穿師父的心事,開口做出了解釋:
“師父,這城門外新建的正如您所見,並不是甕城,而是跟甕城類似的存在。
它型如三角形的實心高台,一條邊與城門平行卻不相交,與城門樓預留的寬度是十步作為進出通道。
位於三角形實心高台與城門樓上,別說是火銃,哪怕是用石頭砸,也能砸到實心高台與城門樓之間仿佛一線天的通道任何一個點。
三角高台由橋梁於空中,直接與城門樓相連,又因為是實體的高台,全由夯土包巨大的城磚建造,擋在了城門的前面,敵軍來攻時,不轟塌高台,大炮是絕對攻擊不到城門的。
而轟塌高台不如轟塌城牆,要轟塌城牆,特別是堅固的天津城加固的城牆,非幾十門紅夷大炮持續不斷轟炸而不可也!
紅夷大炮太少,根本無法轟塌城牆,因為大炮要散熱,大炮有使用壽命,普通的小炮就更別說了。
三角實體高台又有著炮台的作用,且因為凸出又是角尖衝外,周圍城外,成扇形的,幾乎無死角的在高台炮擊范圍之內。
敵人想轟塌城牆,也要看看炮台的紅夷大炮會不會先轟光了他們。
清虜大軍圍攻天津城,人再多,學生也自信能守住天津城到糧絕為止。
而天津城普通百姓多已遷出,介時被圍了也很難耗到糧絕,學生也會時常補給天津城糧草儲備,保證天津城軍民常備超過兩年的糧食。
如此天津城必將牢牢的控制在我們手中。
因為有學生在,清虜主力是絕對沒有辦法圍困一地兩年而不動的。”
鄭恩最後的一句話無比的霸氣與自信,是啊,有鄭家軍海師在,清虜所控制的北直隸、遼東遼西、滿洲漫長的海岸線,都是幾乎不設防的存在,鄭家軍陸師隨時可以從沿海登陸,哪怕是打海上遊擊,也能拖垮了清虜。
不然清虜有種來個遷海令。
清虜現在的地盤就這麽點大,又無不沿海,遷海令一旦提前頒布,那清虜要失去多少最肥沃最有錢的領地?未來的食鹽又怎麽完全供應?何況三面環海的朝鮮半島不要了?
清不要朝鮮半島,那麽朝鮮半島立馬就會變成了,鄭家軍進攻清龍興之地滿洲的前沿基地,那個時候一樣是顧頭不顧腚。
對於鄭恩海上襲擾戰術的成功,李邦華是無比的欣慰,看著這慢慢拔地而起的三角高台,感歎道:
“看到這些我就放心了。
恩兒,大明有你,是上天賜予的福分啊!甚至超過了上天賜予南宋的武聖嶽武穆,那以後我李家也拜托你了。”
李邦華這話,不是叫鄭恩去江西,照顧他李邦華家人的意思,而是他李邦華的家人已經遷到了天津城,除李邦華帶著老仆繼續在南京做次輔以外。
他的弟弟李邦美,他的不成器的從孫李元鼎,帶著他那沒分家,算上李邦華的後母,已經五代同堂一大家子上百口,都遷到了天津城,誓與天津共存亡。
家人非家族。
不過李邦華不知道的是,鄭恩已經下定決心在李邦華離開河北之後,就將李邦華的一大家子上百口給遷到鄭家島去,再不濟也遷到靠海的大沽口去。
定不能讓民族英雄師父的家人有個三長兩短。
這個時候新任天津知縣,李邦華走後就是大沽口知縣的李邦美。
還有原大明光祿寺少卿,北京城破又做了順之光祿寺少卿, 而因為鄭恩曾經光複過北京,而沒來的及做清之太仆寺少卿、兵部右侍郎,並被清追贈戶部尚書的李元鼎。
兩人都正跟在李邦華及鄭恩的身後。
值得一提的是李元鼎,還在尿床中的兒子李振裕,歷史上的清朝歷任工、刑、戶、禮四部尚書的李振裕,也來了天津,要與天津共存亡。
到了自己的眼皮底下,看來這對父子兩是沒有機會做漢奸尚書了。
李邦華除了送家人過來,加視察河北防務、看望最重要的學生以外,還有個任務就是宣讀聖旨。
朝廷可以忘記給河北六鎮總兵發餉,但絕不能忘記對方的存在,有時候一些惠而不費的榮譽也不能忘記。
李邦華帶來的聖旨就是惠而不費的榮譽。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
北直隸鎮軍師鄭渡勞苦功高,為扶持大明鞠躬盡瘁,特加封大沽伯爵,加授中奉大夫,正治卿。
北直隸鎮副總兵甘輝、高文采,衛國有功,戰功赫赫,特依次加封大沽子爵,大沽男爵,加懷遠將軍、輕車都尉。
北直隸鎮參將鄭大力、鄧世忠、鄧大繼、朱純八、李侔、王曉戰功累累,特統一加封武德將軍、驍騎尉。新81中文網更新最快 手機端:https:/
……
崇禎十七年九月初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