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牧是第二批爬上城頭的,已經是位高權重,當上了遊擊將軍的他,不用再那麽急著送死了,在不送死的情況下勇猛即可。
當天爬上城頭的時候,周圍明清雙方人馬已經殺做了一團,鄭德牧二話不說,也並沒有急著將方便爬牆而含在口中倭刀換到右手。
而是從後背一摸,一個瓦罐手雷入右手,左手一掏,就是一個纏繞自己的火繩頭,還是一個已經事先點燃的火繩頭,鄭德牧在吹紅火繩的同時大喊:
“呼~掩護我!”
周圍的敢死營將士,聽見主將的呼喊,連忙向他靠攏,而漢奸軍們,看到鄭德牧手中已經點燃引線的瓦罐手雷,而有些慌了。
“呼~”
瓦罐手雷扔進了漢奸軍的堆裡,漢奸軍們出現了一陣騷亂,但還算沒有直接慌忙逃竄。
因為這種原始的手雷,在他們還在做明軍的時候,也見識過,那是又重又大威力又小,因此除了紅夷大炮以外,本就不重視其它火器的清虜,根本就沒有仿製它。
人在扔在了人堆裡,也只是貼近他的漢奸,稍微躲了一下。
“趴下!”
數著時間、觀察引線燃燒程度的鄭德牧,在快爆炸的一聲令下,本人更是第一個趴在了地上,早已入手的精鋼圓盾,還頂在了頭上,提高自身的安全保障。
這未免有些太誇張了吧!不過是一個土製瓦罐手雷而已,明清雙方都不明所以,只是除了跟漢奸軍正殺得難舍難分的敢死營將士,余等都是聽令趴在了地上。
就在他們趴下的一瞬間,一個比常規土製瓦罐手雷稍微大點的爆炸聲響起。
“轟隆隆~嘩啦啦~”
嘩啦啦,這是漢奸軍從城頭上像下餃子一樣摔下去的聲音。
“呃啊~為什麽!為什麽!我不甘心!呃啊~”
倒了一片的漢奸軍們發出了慘叫,一位因為廝殺無法脫身趴下的明軍也是呆呆的握住自己的脖子,無力的倒下。
一顆看似平常的瓦罐手雷,發揮出了跨時代的威力,衝擊波就讓四五位漢奸以頭著地的方式摔下了城頭,眼看是活不成了,而就在爆炸中心的,全身更是被炸的稀巴爛,更是活不成了。
一枚看似普通的瓦罐手雷,包括因為飛射的瓦片。給一位自己人割了喉,共造成了十余人的殺傷,更有七八人死亡。
這怕不是瓦罐手雷,而是一百年後的猛炸藥手雷吧!
實際上正是如此,這不僅僅是運用了一百多年以後,在西歷1771年才發現的、作為黃色染料一種的苦味酸,而苦味酸加工而成的猛炸藥的大規模運用,還要等到兩百多年後的十九世紀。
這是一個提前了兩百多年衍生的產物,是鄭家軍一早就組建軍工科研作坊,也是集合了鄭家頂級火藥工匠和地方頂級火藥工匠,經過一年時間,才找到的這種含有苦味酸的黃色染料,之後加工而來的猛炸藥。
因為提純技術的欠缺,所以這也算不上完完全全的猛炸藥,更比不上猛炸藥的升級版黃色炸藥。
不過通過添加石油的提煉物和增大體積,如此的猛炸藥手雷的威力,也堪比後世的手榴彈了。
加上漢奸軍們把它當成了時下的普通瓦罐手雷,又是扎堆,才造成了十多人傷亡,其中六七人直接死亡。
只是這種威力巨大的手雷,不多就是了。
一顆大威力手雷,如此巨大的心裡反差,讓漢奸軍嚇破了膽,漢奸軍隊伍變得無比的騷亂。
這個時候,十多個明顯高大強壯很多的明軍爬上了城頭,他們都是明軍精銳中的精銳,出了名的大力士——擲彈兵。
“擲彈兵!投彈!”
鄭德牧一邊命令,一邊又點燃了一個大威力手雷,扔到了漢奸軍人堆裡,有了前車之鑒,這些漢奸們幾乎是瞬間炸毛,尖叫著逃跑,當樣子差不多的十多個瓦罐手雷,從擲彈兵手中,扔到他們人堆裡的時候,漢奸軍們更是直接慌不擇路的逃竄。
不少漢奸軍或主動的跳下了城頭,或被動的被推下了城頭。
“轟隆隆……”
爆炸聲響起之後,漢奸軍們知道自己被騙了,特別是主動跳下城頭摔斷了腿的,並沒有看到城頭上下餃子一樣被炸飛的同僚的時候,抱著自己的斷腿的同時,他們的內心是崩潰的。
十多枚瓦罐手雷,只有鄭德牧手中扔出去的那個是大威力手雷,余等都是加大型的常規瓦罐手雷,哪怕是加大型的,非大力士投擲不出去,但黑火藥的威力終究還是有限。
看著地上滿是腳印的傷員及屍體,明清雙方都知道,這一次,被自己踩死踩傷的,比被瓦罐手雷炸死的還多。
惱羞成怒的漢奸軍們發起了反攻,特別是總算完成裝填的漢奸軍火銃手趕到,總算險之有險的將這一波的明軍擊退。
個別大威力的新武器,在沒有成規模之前,也是只能取得一些片面的優勢,很難決定一場數十萬大軍戰鬥的勝負。
明軍第一波進攻總算被打退了,這只是第一波,明軍出現近百敢死營將士因死殘減員, 漢奸軍卻是付出了數倍的代價。
這只是第一波的攻城,幾百人因為死殘而減員,還有上千人因為受傷而暫時不能上戰場,而整個外城才多少漢奸軍。
且以漢奸軍的士氣,又能承受幾成的傷亡,而全面崩潰?!怕是難以超過三成吧!
也就是說按照這個標準,一次傷亡就近兩千,只要再來十次,九萬漢奸軍的隊伍傷亡就要接近三成,就要接近全面崩潰了!
外城守軍將領都想到了這點,如此,主帥濟爾哈朗不用吳三桂或者王永吉開口,就又一次派出了白甲兵去內城求援。
之後又不放心,再再次派出了白甲兵前去,這連續三批,身邊的白甲兵都快沒了。
可濟爾哈朗還是不放心,還要留白甲兵貼身保護的他,派出了紅甲兵直接向皇城求援,並耳語囑咐道:
“……本王觀察到吳三桂與王永吉看戰局不利,有倒戈跡象,還請派旗兵前來配合包衣軍進行壓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