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國公特別想見識一番夏離的箭術,說道,“兒媳的箭術好,哪天抽空去西山打獵,讓風兒帶著你,咱們一起去。”
夏離的手也癢了,而且她已經有許多天沒清晰地看過大山了。真想!
在這個大宅子裡,若天氣晴好,她能看到城外蜿蜒群山裡的樹冠巨石,只是看不清楚。
她還沒回答,就看和安笑嗔了葉國公一眼,不讚同地說道,“老爺……”平時和安絕對不會當眾反駁丈夫的話,但這話她不愛聽,開口阻止了。
葉國公笑道,“夫人有所不知,兒媳還跟父親去打過獵,父親讚不絕口,說兒媳是巾幗英雄。”
和安也覺得剛才自己急切了,忙笑道,“老爺說的是沒錯,但現在兒媳的要務是調養好身子,快點給咱們生個大胖孫子。哎喲,我著急呢。”
這話不僅葉國公愛聽,葉風聽著也高興,只有夏離紅著臉低下頭。
眾人說笑著,起身去了福壽堂。
給老國公和老太君見了禮後,老國公領著葉國公、二老爺、葉風幾人去了側屋議事,女人孩子們在廳屋陪老太太說笑。
夏離聽葉風說過,葉家祖孫沒有親自出面請求皇上解禁大皇子,但已經讓多位葉家黨羽上折子,如今朝上支持解禁大皇子的呼聲更高了。而齊家一黨反對的厲害,太后娘娘也旗幟鮮明地反對。
皇上雖然以孝治天下,但心裡對太后屢次插手國事還是心存不滿,只是不好明說。如今他搖擺不定,既想把大皇子放出來,又不願意太過份忤逆太后……
這時,外院來報,封夏離誥命夫人的聖旨來了。
葉風一回京就把為夏離請封的折子呈了上去,沒想到今天就來了。
夏離趕緊回屋穿上隆重喜慶的衣裳,葉風幾個爺們穿著官服,老夫人、和安、二夫人按品大妝,去了前院接旨。
香案已經擺好,眾人跪下後,內侍尖聲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晉國公世子,左衛營副將葉風之妻夏氏,賢良淑德,克勤內助,以相其夫,今封爾為二品夫人。欽此!”
夏離朗聲說道,“謝主隆恩。”雙手接過內侍遞過來的鳳冠霞帔。
她十分感慨,自己不到十五歲,還沒怎麽奮鬥,就當上了二品夫人。嫁了個好男人,人生贏家當得真容易。
送走內侍,眾人又回福喜堂,晌午還歡歡喜喜喝酒慶賀。這些人,只有二夫人趙氏心裡不是滋味,自己都快四十了,還比不上一個從鄉下來的黃毛丫頭。
二老爺看出了趙氏的落寞,心裡不爽,飯後直接去了關姨娘的院子,讓自認受了打擊的趙氏更加難過。
葉風和夏離回到隨院,把丫頭打發出去,葉風賴在夏離的床上不起來,讓夏離多多“獎勵”他。
夏離心情舒暢,也就滿足著他。心裡還是有些發虛,輕聲問道,“咱們這樣算不算白日宣那什麽,若你娘知道了,說不定要罰我。”
葉風笑道,“我爹娘天天都想抱孫子,她知道了,不僅不會罰你,還會高興。”親了她幾下,又說,“若這事真的傳去我娘那裡,這個院子就要清理了……”
兩人正鬧著,外院的人來報,舅爺夏將軍和表姑奶奶的相公王小將軍來了。
夏離喜極,趕緊起來穿衣裳,她來京城這麽久,還沒見過夏山。葉風也無奈起身,讓人直接把夏山和王新領來隨院。
夏離又讓人去把夏二妮請來,再讓人去廚房買些食材回來,小廚房多做些下酒菜,留他們二人晚上喝酒。
夏山他們還沒來,夏二妮就興匆匆跑來了。
夏聚太想三舅了,跑到院門外迎接。一看到夏山,就跑過去吊在他身上,夏山哈哈笑著把他舉起來向上拋了幾拋。
夏山的變化不大,王新的變化大多了,又長高了一截,還壯實了不少。
他們給葉風見了禮,葉風就讓王新和夏二妮去西側屋說話,他同夏山、夏離、夏聚在廳屋聊天。
夏二妮還紅著臉不好意思去,王新大方多了,給葉風和夏離抱了抱拳,就跟著丫頭去了西側屋,夏二妮也隻得扭扭捏捏跟去了。熊樣見了,也跟了進去。王新已經不帶熊樣了,可熊樣依舊跟他很親近,一看到他就會貼上去。
夏山雖然已經知道夏離不是自己的親外甥女,但從小培養的情分在,他們的感情依然如原來一樣好。
他問了夏離和夏聚在這裡的生活情況,知道一切都好,才放了心。他又問了李秀文當時的說辭,夏離信裡寫了,他總怕寫得不盡詳細。夏離又說了一遍,勸他但放寬心,派去的人快馬加鞭,再過兩天就該把信送到了。有縣太爺的幫忙,趙亮的參與,這件事應該很順利……
夏山、王新在這裡喝了酒,兩人才回營。
翌日,葉風醜時末就出門了,今天有早朝。
夏離送走葉風後, 又上床睡了個回籠覺。來接當當和黑子的是葉全,他直接把它們送去軍營。
早飯後,夏離收拾妥當去給婆婆請安,開始了一天的上班生活。
和安對夏離很和善,說了當家主母和當家奶奶的一些注意事項,還說這個家以後是葉風的,自己年紀大了,等夏離安頓好習慣這裡的生活了,就跟她學習中饋,逐漸把中饋接過去……
但夏離卻是從她的眼裡看到了一絲莫名的輕蔑,雖然瞬息即逝,她還是捕捉到了。這絲輕蔑,比之前和安看她的審視和距離感還讓她難受和難堪。甚至,她寧可受罰。
難道昨天的事情這麽快就傳到了這裡?夏離又氣又羞,和安肯定在隨院裡安排了眼線。眼線的嘴還不好,把她說得非常不堪,才會招致和安這樣看她。
怪不得葉風一直比較抗拒和安,她的手的確伸得長。還雙標,就興她跟男人當眾打情罵俏秀恩愛……其實,幾乎每個婆婆都雙標,既想早些抱孫子,又不喜歡兒子和兒媳的關系太恩愛融洽。像葉老太君那樣樂見兒子媳婦關系好的婆婆,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