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伊始――帝國末路,英雄逐鹿》第2章 場景、劇情及歷史出處(下)
  第五節長社之戰與曹操增援皇甫嵩

  長社之戰是漢軍與起義軍之間第一場正面對決,也是一場決定都城洛陽安危的關鍵戰役。漢軍從前期的失利到後期的轉敗為勝,史書只有寥寥數語。無論是戰爭過程,還有戰鬥場面都需要腦補。

  《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俊前與賊波才戰,戰敗,嵩因進保長社。波才引大眾圍城,嵩兵少,軍人皆恐。其夕遂大風,嵩乃約來軍士皆束苣乘城。使銳士閑出圍外,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陳,賊驚亂奔走。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俊合兵更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

  曹操增援長社,非常耐人尋味。以曹操當時的資歷,帶領一支漢軍參加如此重要的戰役,已經不能用離譜來形容了。其原因有二:其一,曹操並非出自軍功世家,不存在子承父業的問題;其二,在帶兵出征前,曹操隻擔任過洛陽北部尉、頓丘令。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兩個職位都談不上軍職,更不是什麽重要官員。

  當時名將朱儁首戰告負退守長社,對朝廷的震動可想而知。派曹操這樣一個人前去增援長社,頗有送死的意味。那麽在背後搗鬼並且能影響到漢靈帝劉宏的人,只有張讓、蹇碩之流,其中與曹操有深仇大恨的人只有蹇碩。倘若蹇碩想借刀殺人,送曹操上戰場再合適不過了。

  第六節孫堅在戰爭中的表現

  孫堅與曹操是漢朝平定黃巾起義過程中出現的兩位卓越的青年將領。兩人有很多的共性:為漢朝可以拋頭顱、灑熱血;相同的政治抱負;出色的軍事能力;更有趣的是兩個人還是同一年出生的。早期的孫堅與曹操主要的區別就體現在臨敵作戰的態度。曹操是謀定而後動,孫堅則是先投入作戰,再隨機應變。這也使得兩個人結局完全不同,曹操屢次能化險為夷,孫堅遇到危險則險象環生。

  本節在描寫孫堅的過程中,就把歷史記載中,關於孫堅“勇”和“莽”的特征作為重點來刻畫。一個是通過蹇碩之口來描述少年時期的孫堅,為他能進入朝堂埋下伏筆。另一個就是孫堅在平定黃巾起義的表現。

  《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記載:“(孫堅)年十七,與父共載船至錢唐,會海賊胡玉等從匏(páo)裡上掠取賈人財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進。堅謂父曰:“此賊可擊,請討之。“父曰:“非爾所圖也。“堅行操刀上岸,以手東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羅遮賊狀。賊望見,以為官兵捕之,即委財物散走。堅追,斬得一級以還;父大驚。由是顯聞,府召署假尉。”

  黃巾起義的表現:(朱)俊表請堅為佐軍司馬,鄉裡少年隨在下邳者皆願從。堅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許人,與俊並力奮擊,所向無前。【吳書曰:堅乘勝深入,於西華失利。堅被創墮馬,臥草中。軍眾分散,不知堅所在。堅所騎驄馬馳還營,踣地呼鳴,將士隨馬於草中得堅。堅還營十數日,創少愈,乃復出戰。】汝、潁賊困迫,走保宛城。堅身當一面,登城先入,眾乃蟻附,遂大破之。俊具以狀聞上,拜堅別部司馬。

  第七節十常侍之亂的必然

  東漢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十常侍之亂帶來的皇權旁落。雙方鬥得如此慘烈是因為矛盾已經被激化到無以複加的程度。時為士人領袖之一的盧植,他所經歷的苦難恰好是這一矛盾最直接的表現。

  在反對宦官的過程中,大臣們曾一直嘗試勸諫漢靈帝遠離張讓、趙忠等人。

但是劉宏不但對勸諫視若罔聞,還多次在宦官們的慫恿下殘害忠良。所以在他統治後期,士大夫們形成了一個共識——不將宦官誅殺殆盡,漢朝將永無寧日。  《後漢書?盧植傳》記載:“中平元年,黃巾賊起,四府舉植,拜北中郎將,持節,以護烏桓中郎將宗員副,將北軍五校士,發天下諸郡兵征之。連戰破賊帥張角,斬獲萬余人。角等走保廣宗,植築圍鑿塹,造作雲梯,垂當拔之。帝遣小黃門左豐詣軍觀賊形埶,或勸植以賂送豐,植不肯。豐還言於帝曰:“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帝怒,遂檻車征植,減死罪一等。”

  第八節董卓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這部小說中,董卓與呂布是兩個反派大BOSS。董卓作為前半部分最大的反派,他是漢朝衰敗的罪魁禍首之一。與其他將領不同,董卓是一個非常自私自利,並且具有很大野心的人。

  董卓與盧植完全是兩類人,兩人注定是政治上的對手。在後面的十常侍之亂中,盧植曾堅決反對何進召董卓進京。為了使後面的劇情更流暢,本節安排了盧植與董卓之間的一系列對話。通過二人對戰爭的看法,為後續的爭端埋下伏筆。

  劇情依據,《後漢書?盧植傳》記載:“帝崩,大將軍何進謀誅中官,乃召並州牧董卓,以懼太后。植知卓凶悍難製,必生後患,固止之。進不從。”

  董卓性格張揚豪放,凶狠毒辣。他在十常侍之亂結束後掌控朝局,一個是靠自己的軍隊,另一個是靠籠絡人心,還有一個是心狠手辣的做派。董卓是一個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而無所不用其極的人,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他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本節描寫董卓采用虛實相結合的方式來刻畫董卓的形象。通過董卓的自我介紹展現他在西涼的經歷,然後借助盧植副將李雄(虛構人物)之死來展現董卓的行事風格。

  《三國志?董卓傳》記載:“少好俠,嘗遊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後歸耕於野, 而豪帥有來從之者,卓與俱還,殺耕牛與相宴樂。諸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餘頭以贈卓。”

  第九節軍事毀譽參半的曹操

  三國最難寫的人物之一就是曹操。寫曹操的難點在於曹操一生的事跡都很清楚。但是曹操一生的經歷過於曲折,性格也隨著經歷發生變化。青年時期的曹操是一個可以為漢朝犧牲性命的熱血青年;中年時期的曹操是經歷了人情冷暖後,想用自己的方式來挽救漢朝的現實主義者;晚年時期的曹操則是一個迷失了責任與理想的成功者。他善待漢獻帝,是處於對做一個漢臣的堅持。他多次誅殺擁戴漢獻帝的大臣,則是出於對自己事業的維護。

  曹操是很矛盾的,沒有了事業就沒有漢朝。為了事業需要殺死許多忠於漢朝的人。放棄了事業,等於葬送他所擁有的一切。曹操晚年,以陳群為代表的人勸進曹操順勢而為,曹操在拒絕了陳群等人的建議後,說出的那句話“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則是對這種糾結最直接的表達了。

  曹操最難寫的地方在於他的軍事能力,曹操一生的成就不可謂不高,但軍事上的敗筆使他失去了統一中國的機會。曹操軍事能力上限高,下限低,曹操的強,官渡之戰就是最直接的體現。曹操的弱,在平定冀州過程中,敗給袁譚,這實在說不過去。

  曹操強的時候可以媲美歷代任意一位名將,弱的時候甚至跟打合肥,對戰張遼的孫權一個水平。所以本節著重刻畫曹操這一特點,堅決果敢,有勇有謀,成功之後因為“飄”而出現各種意外。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