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伊始――帝國末路,英雄逐鹿》場景、劇情及歷史出處 下
  (呼~終於傳完了第一部的前半部可惜沒能簽約否則還能發個紅包慶祝下)

  第五節呂布殺董卓背後父子二人的矛盾

  董卓與呂布反目成仇固然因為王允對呂布的拉攏,其背後是因為父子二人逐漸尖銳的矛盾。董卓作為邊鎮大將,擁有很強的小團體思想。在對待西涼嫡系上面,哪怕自己的兵劫掠不已,董卓都予以包容,甚至指使他們去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比如焚毀皇城洛陽。但對於非西涼嫡系,董卓又表現的刻薄寡恩,一方面是因為士人長期對邊鎮的輕視,另一方面董卓對他們的不信任。

  呂布算是董卓嫡系麽?從二人的經歷看,在十常侍之亂前,二人並沒有任何交集。董卓為了控制洛陽,收呂布為義子乃是權宜之計。等大權在握後,呂布對於董卓而言只不過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將領。對陣孫堅的過程中,呂布可謂損兵折將,歷史雖然沒有記載董卓如何處理敗軍之將的呂布,但從遷往長安後,董卓經常打罵呂布就能看出。所以當呂布覺得董卓會誅殺自己的時候,接受王允的拉攏也就不足為奇了。

  歷史出處,《三國志?呂布傳》,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衛。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由是陰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裡壯健,厚接納之。後布詣允,陳卓幾見殺狀。時允與仆射士孫瑞密謀誅卓,是以告布使為內應。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布遂許之,手刃刺卓。

  第六節亂武者——毒士賈詡

  董卓被殺,西涼大軍亂作一團。能夠使西涼軍隊重整旗鼓,並且奪取長安的竟然是一個在當時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賈詡。

  從古至今,賈詡的名聲並不好。因為他對李傕、郭汜的指點,直接導致整個長安城再次遭難。但在李傕、郭汜敗亡後,賈詡並沒有被看做董卓部署而被誅殺。相反他在日後投靠到曹操陣營後,最終在太尉的職位上善終了。

  在正史記載中,賈詡不能被算作一個好人,但也不能算作一個壞人。他沒有野心,也不熱衷於名利,所求的不過是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地方。賈詡具有很強的求生欲,這在他早年的經歷中就能看的出來。所以賈詡的性格就呈現出兩面性:第一面,善良的賈詡,在沒有生命威脅的時候,他會盡量做善事,比如在長安保全大臣們的生命。第二名,冷酷惡毒的賈詡,一旦生命受到威脅,他可以犧牲掉一座城池的人來為自己爭取活下去的機會。世界上這樣的人很多,但唯有賈詡獲得了“毒士”之名,因為他的智謀恰恰能把他性格的兩面性發揮到極致。

  歷史出處《三國志?賈詡傳》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婿中郎將牛輔屯陝,詡在輔軍。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裡。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眾以為然。後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又以為尚書仆射,

詡曰:“尚書仆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乃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  第七節曹操作為袁紹的附庸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東漢末年,群雄逐鹿,曹操作為一統北方的勝利者,《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盡量將曹操早期的記載寫得更光輝一點。但在官渡之戰勝利之前,袁紹才是最有可能統一北方的人,曹操能夠在群雄的爭鬥中發展壯大,離不開袁紹的支持。所以後來曹操在佔領冀州後,會前往袁紹的墓前憑吊。

  曹操與袁紹少年交好,有了這層關系,曹操可以在不做袁紹部下的情況下得到袁紹無條件的支持。所以曹操有自己的武將體系,謀士體系,為以後對抗袁紹創造了條件。曹操對袁紹了解的一清二楚,可是袁紹卻不了解自己的這位“好朋友”

  這一節曹操與劉備之間的戰爭,則是出自《三國志》與《資治通鑒》的記載。當時袁紹與公孫瓚的主力正在對峙,在青州與田楷爭奪平原的則是袁紹之子袁譚。結合來看,《三國志》所說的“太祖與紹會擊”,很大可能是曹操與袁譚的聯合作戰。

  歷史出處,《三國志?武帝紀》,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資治通鑒》,袁紹與公孫瓚所置青州刺史田楷連戰二年,士卒疲困,糧食並盡,互掠百姓,野無青草。紹以其子譚為青州刺史,楷與戰,不勝。會趙岐來和解關東,瓚乃與紹和親,各引兵去。

  第八節黑山賊與袁紹經營冀州

  《三國演義》主要描寫了東漢末年群雄之間的戰爭,很少涉及農民起義這一部分。包括黃巾之亂,也是為大人物們的崛起做鋪墊。實際上,東漢末年,是群雄逐鹿與農民起義交相輝映的時代。在黃巾軍被大規模平定後,活下來的黃巾軍改名換姓以避風頭,生活陷入困頓的農民也效仿黃巾軍揭竿而起。盤踞在冀州的黑山賊就是其中的代表,袁紹在入主冀州後,除了同公孫瓚征戰外,還花了數年平定張燕。這點著名歷史學家方詩銘先生就做過很詳細的論述。

  歷史出處《論三國人物》,《三國志?魏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說:“(袁)紹到,遂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岩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遂尋山北行,薄擊諸賊左髭丈八等,皆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脫,斬首數萬級。(袁)紹複還屯鄴。”對於“黑山賊”於毒等人與袁紹的作戰,《後漢書?袁紹傳》基本相同。但是,《英雄記》中沒有提到“黑山賊”首領張燕,而《袁紹傳》緊接“皆屠其屯壁”之後說:“(袁紹)遂與黑山賊張燕及四營屠各、雁門烏桓戰於常山。(張)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連戰十余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退。”這可以給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