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伊始――帝國末路,英雄逐鹿》第1節 董仲穎權傾天下 袁本初引刀橫揖(3)
  “也就是這老匹夫運氣好!就在那年冬天,西涼發生叛亂,北宮伯玉、韓遂、邊章、李文侯以‘誅除宦官,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兵鋒直逼長安城,董卓這才東山再起。”孫堅答道,“也就是這次叛亂,我是看清了董卓的真面目。中平三年(186年)西涼戰事危急,當時司空張溫暫代車騎將軍,我作為行軍司馬一同開赴前線。等到了長安,張司空派人去請董卓講述敵情,這老匹夫故意拖延時間遲遲不來,等他進入中軍大帳後,傲慢無禮、出言不遜。我曾向張司空提議,以輕上無禮、沮喪軍心、無視軍規,三條大罪殺了這老匹夫。可惜張司空沒有聽進去,否則哪有今日之禍!”孫堅說到生氣處,一拳重重地砸在了酒案上,在場眾人全都嚇了一跳。
  祖茂急忙規勸道:“太守莫要動怒,這樣的敗類絕對不會有好下場。”
  孫堅長歎道:“董卓一人之性命何足道哉,我是為大漢擔憂啊!”
  “董卓若要胡來,太守大可興兵伐之。”
  “自當如此!”孫堅長嘯一聲,站起身來怒吼道:“今日我在此立誓,只要董卓老匹夫敢興風作浪,我必伐之!”
  “太守威武!太守威武!”
  眾人的響應之聲回蕩在大廳之中,給已經變得黑暗無比的大漢朝帶來了一絲難得的光明。
  董卓用殘酷的手段向世人展現了什麽叫作“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在眾人的恐懼之中,董卓開始執行下一步的計劃:拉攏世家。廢立一事關系重大,做不到萬無一失,決不可輕舉妄動。董卓是個莽夫不假,但他絕不是個蠢材。
  董卓選擇了袁紹作為突破口,世家當中少有俊才,難得的聰明人,絕佳的傳話筒。董卓堅信只要自己開出的價碼夠高,袁紹必能為他所用,何進能給的,他也能給;何進給不了的,他還能給。
  袁紹不是呂布,聰明人之間談話並不需要兜圈子,與其說是拉攏,倒不如說是談生意更為恰當。袁紹一到府,董卓非常客氣地說道:“久聞袁本初乃當世之英才,一直未能久處。今日難得忙中偷閑,老夫有一事不明,還請本初給老夫參謀參謀。”
  袁紹心裡雖然對董卓厭惡至極,但在良好的家教下,他面色如常,禮貌性地應付道:“司空但有所問,紹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本初快人快語,老夫若再拐彎抹角,未免顯得小氣了。我也把話挑明了,本初若能促成此事,九卿之位任選!怎麽樣,哈哈哈哈!”董卓說完之後,捋著胡須大笑起來。
  袁紹心裡一陣反感,唯有皇帝才能任免朝中大臣,你這老匹夫未免太過狂妄。不願開口的袁紹略一躬身,算是回應了董卓的提議。
  董卓隨即引入正題道:“天下若想久安,宜有一位賢明的君主,每當老夫想起靈帝,就氣憤無比。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看著好好的江山被糟踏的生靈塗炭。如今新君多有不端,待他成年後,我怕又會重蹈靈帝的覆轍。現陳留王品行俱優,若想保全這劉氏江山,唯有立陳留王為君,本初可否助我一臂之力?”
  袁紹聽完心中暗罵:董卓你這老匹夫,我還奇怪你為何會如此大度拉攏於我,原來是要我袁紹跟你一起做亂臣賊子啊,你這算盤未免打得也太精了。
  袁紹面色一沉,十分不悅地說道:“大漢立國四百年,恩澤於萬民,深受百姓愛戴。新君年紀尚輕,縱有一些不端的行為,決不至於被廢,董公執意廢嫡立庶,恐怕天下人不答應。”袁紹說完,便直盯著董卓,鼻子裡還發出一聲不屑的哼聲。
  董卓勃然變色,怒斥道:“袁紹豎子竟敢言天下事,天下事我說的算,我要廢帝,誰敢不服!你以為董卓的刀不夠鋒利嗎?!”董卓說著右手按在劍柄上,蓄勢待發。
  袁紹憤怒至極,不甘示弱地把劍拔出少許,卻又不失禮節地說道:“天下善戰者不止有你董公一人,我的刀未嘗不鋒利?告辭!”袁紹引刀橫揖不再看董卓一眼,轉身走出大廳。他迅速趕回袁府,將剛剛發生的一幕,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叔父袁隗。
  袁隗被袁紹的驚人之舉嚇得魂不附體,他愁眉苦臉地說道:“本初,你怎能如此任性!這麽大的事情,好歹回府商議之後再做決定啊,哪能直接同董卓撕破臉面呢?”
  “叔父!”袁紹義憤填膺地說道,“董卓這是要造反,效仿當年王莽,名為立新君,實為自己要掌控朝廷。我們要不反對,豈不成了跟他一樣的亂臣賊子?”
  “本初你糊塗啊!”袁隗氣急敗壞地說道,“今天你與董卓刀兵相見,萬一他下令軍隊攻打袁府,整個袁家上下就要因你而遭難。袁家要不在了,你還能保護陛下,保護這大漢朝嗎?”
  袁紹懊惱地說道:“叔父所言雖有道理,可我們不能遺臭萬年啊!”袁紹說到這裡,就再也說不下去了,在他心中家族榮譽至高無上,決不允許受到一絲的玷汙。
  袁隗慚愧地低下頭,過了好一陣子才緩緩說道:“袁家以你為榮,如今董卓勢大,更是控制了皇城內外。若一味與其對抗,怕是要玉石俱焚。”袁隗直起身來,用衣角擦去了眼角的幾滴淚水後,才繼續說道:“罷了,到了我為袁家付出的時候了,就算要留下遺臭萬年,就讓我袁隗一人背負好了。到時候,若董卓真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本初你可一定要大義滅親啊,袁家不能亡在你我叔侄手中!”
  “叔父……”袁紹泣不成聲道,“我們就不能放手一搏嗎?”
  “傻孩子,我們現在跟董卓相拚,只會兩敗俱傷。到時候只會白白便宜了別人,我們老袁家決不能為他人做嫁衣,你懂嗎?”袁隗苦口婆心的規勸道。
  “……”
  袁紹想再勸叔父改變主意,但始終也無法再說出一個字來。最終他雙手托住袁隗的手臂哽咽道:“叔……叔父,侄兒知道了。”
  在袁隗看來,董卓廢帝之後的結局無非只有兩個:一者成為霍光一樣的權臣,二者像王莽那樣身敗名裂。為求穩妥,他決定留下來與董卓共乘一船,但卻要求袁紹、袁術離開洛陽這個是非之地。
  這樣一來董卓若做得了霍光,等局勢穩定後,自己就可以把袁紹、袁術兄弟二人召回;若董卓變成王莽,則袁紹兄弟二人就能以袁家之名,號令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無論局勢如何發展,袁家都會是最後的贏家。 同時為保險起見,袁紹奔向冀州,袁術奔向南陽。
  袁紹走的依依不舍,袁術走的乾淨利落。
  送走了袁紹、袁術兄弟,袁隗親自登門拜會董卓,一方面替不懂事的侄子向董卓致歉,另一方面袁隗表示全面支持董卓廢立一事。
  袁隗的支持令董卓大喜過望,至於出言不遜的袁紹,投桃報李的董卓表示不再追究。董卓接受了新近歸附的幕僚武威周毖、汝南伍瓊的建議,以高官厚祿收買地方人心。尚書韓馥為冀州牧,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孔伷為豫州刺史,張邈為陳留太守,張谘為南陽太守。一系列的任命,從中央到地方,董卓已做好了廢帝的全部準備。
  九月,董卓以新收義子呂布為名,大宴群臣,席間董卓以新君暗弱為借口,欲效仿尹伊、霍光行廢立事,征求群臣的意見。名為征求,實為找出最後的反對者。
  公卿無人敢反對,唯有尚書盧植一人言道:“當年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王罪責千條,這才有廢立之事,今日陛下年紀輕輕,又無任何過錯,非二人可比。”董卓為此大發雷霆,若不是以蔡邕為首的士人苦苦哀求,盧植定要慘死當場,即便保住性命,可也丟官去職,一代忠臣不得不隱姓埋名逃離洛陽城。
  至此,廢立新君已成定局。
  公元一八九年五月漢靈帝劉宏駕崩,在此後的四個月裡,東漢經歷了最劇烈的權力變遷,宦官走了,外戚掌權,外戚走了,權臣到來。昏君雖已不再人世,可江山卻還在因為他而搖搖欲墜。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