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即,汪洋開始講述朝鮮的情況。
所有人都知道,如今的朝鮮是李焞當政,這位朝鮮大王在位已經四十來年了,可以說是朝鮮在位比較長的國王之一。
李焞當政早期,朝鮮曾經顯出一副中興局面,但很快朝鮮就陷入黨爭時代,從一開始的西人黨和南人黨鬥的不可開交,之後又變成清南與濁南兩派再一次窩裡鬥,然後西人黨反撲,搞定了南人黨後再一次分裂成少論派與老論派,繼續開始爭鬥……。
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朝鮮政壇簡直就是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小小的一國你鬥我、我鬥你,鬥來鬥去其樂無窮。
這一鬥,事就多。作為朝鮮國王,李焞在位四十來年,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他的權謀之術就是高高在上控制朝中的黨爭,用一黨來打擊和製衡另一黨,從而達到平衡。
過去四十多年中,李焞都是這麽乾的,也正是因為他這樣左右平衡才使得他的王位依舊穩固。可惜的是,隨著李焞年齡增長,朝鮮國中的黨爭日漸激烈,再加上李焞的身體有些不好,所以鬧到後來連他都有些控制不住了。
之前朝鮮世子之母張禧嬪之死雖然明面上是因為張禧嬪謂之其設神堂詛咒仁顯王后而東窗事發,導致其被賜死。可實際上她的死就是黨爭的犧牲品。
在朝鮮甲戌換局之後,南人黨被擊敗,西人黨掌握了朝堂的力量,原本支持張禧嬪的勢力幾乎被一掃而空。之後,西人黨分裂成少論派與老論派,作為老論派的首領金春澤誣陷張禧嬪,從而使得張禧嬪最終被賜死。
當然了,其中的原因並非表面如此簡單,作為主角之一的李焞在其中也逃不過幕後黑手的角色。作為朝鮮國王,李焞那時候已經對張禧嬪暗中掌握的力量極為恐懼,西人黨上台的甲戌換局說白了就是他一手操縱,目的就是要削去支持張禧嬪的朝中力量,之後賜死張禧嬪同樣如此,有道是皇家無情,說的就是這個,為了自己的王位和權利,一個女人對於李焞來講算得了什麽呢?
張禧嬪死後,老論派的首領金春澤曾經向李焞提出換儲,也就是廢除李昀世子之位,重新改立世子,不過因為少論派的強烈反對,再加上李焞也未同意,所以這件事最終不了了之。
原本這樣風波可以說暫時平息了,但誰都沒想到外面世界發生了大變,那就是大明突然崛起,而原本如日中天的滿清在短短幾年中就被大明打得落花流水。
由於朝鮮和滿清的宗藩關系,再加上朝鮮並未在第一時間驅逐滿清力量,重新尊大明為主,導致大明對於朝鮮極度不滿。一開始朝鮮上下並沒把這件事太當回事,畢竟像朝鮮這樣的小國左右搖擺是慣例,就在前明末期之時,朝鮮被後金佔領也是這麽乾的,最終也沒有影響到朝鮮關起門來過日子的局面嘛。
可誰想到,朱怡成的大明和前明完全不同,現在的大明展現出的強大國力讓朝鮮上下觸目驚心,更重要的是大明還表現出一副從所未有的開拓和進取,甚至因為朝鮮的行為導致大明叫囂著要狠狠教訓朝鮮,甚至直接出兵滅國的舉動。
得知此事後,朝鮮國上下終於驚恐萬分,李焞在同朝臣商議後最終還是接受了老論派的建議派臣子前來大明請罪,並宣布朝鮮重尊大明為主。
這件事就是當年朱怡成解決朝鮮問題,並確定駐朝鮮大臣政策的來源。而在之後,朝鮮雖然保住了地位,使得大明同意讓朝鮮繼續尊其為宗主,這也使得朝鮮上下松了口氣。
可是,這一次大明並沒有展現以前的寬容,反而咄咄逼人,不僅直接要走了朝鮮的濟州牧,而且還直接派駐大臣和軍隊在朝鮮,這在朝鮮中一時間掀起了波浪。
因為這個原因,朝鮮兩黨就此鬧了起來,少論派指責老論派這一次出賣朝鮮利益,導致現在的局面發生。而老論派指責少論派因為力保王世子,導致大明皇帝朱怡成在對朝鮮提出置疑的幾條中就牽涉到了其中一點,使其成為攻擊朝鮮無法辯解的過錯。
再加上大明勢力的滲入朝鮮,使朝鮮民間也形成了對開海的熱潮,這種變化也影響到了朝鮮貴族的根本,使得雙方的矛盾激化,越來越深。
這時候,李焞的身體又不行了,自去年開始李焞的雙目漸漸失明,按照後世的醫學來講這其實應該是白內障,做個小手術休息幾日就能康復。但在這時代是根本沒辦法醫治的毛病,隨著眼睛看不見,李焞已經無法再理政事,所以在少論派的強烈要求之下,由王世子代理政務。
但這個要求讓老論派強烈反對, 老論派提出王世子自張禧嬪死後精神出了問題,經常神情恍惚,行止怪異,甚至有幾次還會前一刻坐著談事,後一刻突然無端發笑起來,並且小便失禁。
這樣的人怎麽能為人君?更無半點體面可言。再者王世子不好女色,也無子嗣,這些全成為老論派攻擊少論派的重點。除此之外,朱怡成當年接見朝鮮使臣表示出對於朝鮮王世子之位未經大明策封提出異議,老論派為了避免再惹大明不快,決意要更換儲君人選。
隨著老論派的咄咄逼人,少論派也不甘坐以待斃,兩派鬥爭激烈異常,再加上李焞不能理事,朝鮮國內已有亂相。
就在不久前,汪洋突然得知朝鮮國中居然有人為了對抗黨爭在和滿清依舊私下聯絡,而且滿清的勢力表面上似乎退出朝鮮,但實際上卻一直存在,甚至在大明的眼皮底下,滿清已通過朝鮮黨爭逐漸控制了不少朝鮮兩黨之人,似乎在密謀什麽。
得知此消息後,汪洋頓時大驚,一方面派人查實此事,另一方面找黃滔渙商議對此,為保險起見,汪洋決定盡快返回國內,直接把此事上報皇帝和軍機處,以做好萬全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