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倓出生於王府之中,生為王侯之子,可謂富貴已極,但年幼的李倓卻並未得到太多家人的關注,從出身來看,李倓乃為王府之中張姓侍女所出,而他尚在繈褓之中時,母親便早早病逝。
父親李亨對李倓和其胞姐李沁並未展露過特別的喜愛,在王府之中,失去母親,背後並無依靠的李沁與李倓姐弟,比起其他諸位兄弟的情形要淒涼許多。
李沁心智早慧,在母親過世之後,李沁為讓弟弟得到良好的成長,花費了許多心力,在李倓的心裡,姐姐李沁便是他這世上最為親近之人。
王府之中,李倓在人前循規蹈矩,從不逾越,只有在姐姐身邊時,才有片刻安閑,恢復童子應有之本性,兩人在深宅之中相依為命,如此安度了數年光陰。
開元年間,大唐與吐蕃之間邊疆常有紛爭,開元十八年,吐蕃請和,此次議和,吐蕃取得小勃律,得到了扼守吐蕃高原西部和西北地區之間的交通要道。
西域原本多個大唐附屬國朝貢之路被阻,轉而向吐蕃進貢,大唐西北的二十余國“皆為吐蕃所製,獻貢不通”,這使得大唐王朝在這一地區的權威大大受損。
此後數年,李隆基數次遣將征討,與吐蕃爭戰數次,各有勝負。
之後,在早年和親出嫁給吐蕃讚普的金城公主促進之下,大唐與吐蕃關系初見和緩,這遠在天邊的變動,卻令李倓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為進一步促進唐蕃關系,大唐決定再行和親之策,這一次與大唐和親的乃是吐蕃重臣達扎路恭,而此次,十五歲的李沁因知書達理,溫婉早慧,而被選為和親郡主。
李沁受李隆基之命,封號文華郡主,被命和親於吐蕃,年幼的李倓為避免與姐姐分離,數次借機拜求父親李亨與李隆基,請將姐姐留在中原,不要遠送吐蕃,卻均未得同意。
李倓年歲雖小,心中卻頗有主見,決意隨姐姐遠赴異域,而李亨因對李沁姐弟並不看重,並且經過和親郡主李沁的請求,便應允了此事。
李倓對父親與皇帝李隆基極為惱恨,在此事之中,他展現出的堅定與執著,都看在了一個人的眼裡,此人便是當代九天中的鈞天君——邠王李守禮。
中央曰鈞天,雷霆之威,帝王之氣,九州浩大,皇者一族,終為天下之中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歷代鈞天君皆是皇族中人。
按照九天的規矩,每一任九天當中必須要有個皇族,作為監視皇帝的預備人員,一旦皇威不在,皇帝個人墮落,便會有這個預備人員頂上,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
然而他們又生怕重蹈楊堅的覆轍,於是決定凡是成為九天的皇室,都不能當皇帝,最多只能輔政。
因帝位爭奪,李守禮父母早亡,父親章懷太子李賢本才華卓著,卻遭陷害而被武則天奪去太子之位。
李守禮被選為鈞天君之後,雖履行著九天之責,實則對李唐皇室為爭奪皇位互相殘殺的天家規則早有不滿。
但他自己卻因其他諸位九天的製衡,空有一身本領,而無法做出任何大的舉動,就連女兒金城公主也被送與吐蕃和親,自己無力攔阻。
也正是因此,李守禮把心底潛藏多年的想法,轉移到因姐姐被遠嫁吐蕃,而對皇家心懷不滿的李倓身上。
李守禮暗中隨李倓姐弟遠赴吐蕃,將年幼的李倓收為嫡傳弟子,並親傳李倓武學與經國、軍陣之學。
而李沁以為自己和親對大唐與吐蕃之間和平所做的貢獻,都將影響弟弟李倓日後回國後的命運,故而盡其所能與吐蕃官員,屬民和睦相處。
李倓隨師父修習《九天兵鑒》,他的聰明與耐心得到了李守禮極大的喜愛,李倓常以學到之術,與姐姐李沁在吐蕃王朝之中所遭遇到的實際情況互相印證,李沁亦頗有所得。
就在李倓之父李亨被封為太子的第二年,李守禮之女金城公主憂鬱而死,李守禮傷心其女逝去,覺異域非久居之良所,便規勸李倓尋機帶李沁回返中原。
然而李沁以為父親繼太子之位,自己若不能令和親功德圓滿,弟弟只怕永無出頭之日,任李倓數次勸說,均未應允。
金城公主去世之後,吐蕃與大唐戰事再度頻繁,吐蕃攻陷了石堡城,其後天策府出身的大將皇甫惟明數次領軍攻打石堡城。
大唐與吐蕃戰事激烈,李沁眼見吐蕃境內因從軍親人死去而哀聲遍野,更念及大唐軍士死傷,決意盡全力止息兩軍之爭。
李沁帶李倓親赴丈夫達扎路恭軍前,請與大唐將軍見面求和。
但談判之時,卻被神策軍安插在軍中的臥底暗中激起軍變,兩軍倉促廝殺,李沁為流矢刺中脖頸,雖連夜救治,終於未能熬過天明,就此逝去。
李沁死前叮囑李倓,要他施展所學,輔佐大唐賢王,令李唐迎來更大的盛世。
然而此時吐蕃與大唐常有交兵,李沁之死卻並未得到李隆基正視,連吊唁信函也未曾及時發來。
李倓心傷姐姐淒慘下場,心中難以平靜,他苦思數月,終於決定走上與姐姐期待相悖的道路。
姑母金城公主與姐姐都因和親之策,而一生操勞於國事,難得善終,李倓對和親之策痛恨莫名, 他決意顛覆李唐,向送出姐姐和親的李隆基與整個李唐的和親之策報復。
這時當代九天神算變天君意外身死,其他九天著力於尋找新的變天君傳人,無暇顧及。
李守禮早有顛覆毫無親情的李唐之思,李倓這種想法毫無疑問得到了李守禮的支持。
李守禮將鈞天君之位正式傳給李倓,並且將多年積累的人脈與秘密一同交給了李倓,自此,李倓徹底走上了顛覆李唐的道路。
事實上,對和親之策羅長風同樣痛恨無比,皇帝與朝廷無能,無法令本國軍事強盛,卻讓女兒去承擔這不該屬於她們的重擔。
所以羅長風理解李倓,佩服李倓,但不認可他的路子,他的認知也有錯誤。
之所以有和親之策的存在,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國家不夠強大,做不到威壓天下,蕩平四夷。
否則,就該是別人巴巴的來找大唐和親,而不是自己送女兒出去和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