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成了仁宗之子》第523章 折服
“你是說沒有非議的傳言?”

 趙曦輕輕的撥著茶,時不時抬頭看王中正。

 “回官家,確實沒有非議之詞,多數臣工以加入監察衙門為目標……”

 “都這樣說?”

 “不是,是小的看奏報感覺那些人的意思。”

 “中正啊,李憲有意軍旅,我準了他。手邊能用可用又值得信任的人就你了。將來你需要照顧很多情報,記得在護衛營就告訴過你們,對於情報的分析,切不可隨意添加自己的情緒,也不要隨意揣度情報文字後面的情緒。”

 “陳押班支撐不了多久了,你要盡快把該學的學到了,別讓我費心。記住,不該有的心思別有,盡責即可!”

 “小的明白。官家,據奏報,韓琦相公今日放衙後到富相公府拜訪……”

 王中正不敢再去猜什麽了。

 去拜訪富弼?難不成韓琦老兒有感觸了?也該著明了了,若不是韓琦一直執拗於什麽君臣製衡,憑他的智慧早該明了了。

 富弼回朝,韓琦心思回歸,反倒能明白好多原委。

 趙曦始終還是看好這幾位執宰的能力,想穩定整個朝局,爭取能有足夠的時間,讓他潛邸的那部分人,有執掌朝堂的資歷。

 “稚圭,官家之謀略是我富弼平生所見之最。自當年萬尹山演習開始,我就一直關注並仔細揣摩官家的所有事跡。”

 “官家每一項事務的推動,都不會是單一的,所達到的效果也是兼顧眾多。”

 “當年於大理計取東川,都以為只是為銅礦,可張方平就跟我書信,直言官家當初就收攏了近三成的朝官。”

 “而同樣是大理東川,廂軍轉民,轉礦工,誰又能想到,時隔多年,這原本在國朝是爛泥的廂軍,在轉化為礦城護衛後,可以解救大理王於危機之時?”

 “再到官家親政以後,眼花繚亂的布置,最終讓朝廷派兵駐防大理成行。稚圭,你肯定不敢想,或許官家在當初南征時,就為最終謀劃大理做了準備……”

 這怎麽可能?韓琦愣愣的看著富弼,他不敢相信,官家還是少年時,就已經把十幾年後的事情考慮到了。

 可事實就是如此,整件事理清了,很容易找到其中脈絡。

 “再說黃河堤壩和城牆。當年稚圭你在河北,應該記得那一次規模並不算大的黃河泛濫。也就是在那一次,還是太子的官家,奏請先帝,在沒有災民的情況下,用工坊城的工程兵,開始修繕堤壩和城牆,沒有用朝廷一文錢。”

 “再到去歲的勤政殿大興土木,還把禦史言官一並挖坑埋了。”

 “今年又新創貢院營造。把所有的事串聯起來,你敢確定這一連串的事件沒有關聯嗎?誰又敢肯定的說,這些只是巧合?反正我富弼不會認為是巧合!”

 雖然富弼說得玄乎,但韓琦實在找不出反駁的理由來。

 “還記得當年的糧食大戰,漕運和糧商苟合,逼迫朝廷。官家又是怎樣應對的?”

 “還有我等親自參與的新錢之亂,我等都以為僅僅只是新舊幣種的兌換,損失只是一些財貨之道上的差別。”

 “可後來大相國寺怎麽了?在用新幣鑄塑像時,把多年的家業在那一次全敗了。如今除了皇家銀行,可還有可以放印子錢的大戶?”

 “稚圭,憑良心講,你敢確定在鑄造新幣時,官家沒有在謀劃大相國寺嗎?當初你我二人在場,官家見大相國寺僧人到來時的輕松,我至今記憶猶新。若說官家沒有在為杜絕銅錢和銅器的價差做預防,我富弼不信。”

 “十年謀劃,終見成效。如今的國朝,軍卒雖不敢說勇冠天下,配以軍備,足可以與西夏北遼對抗。而軌道貫通,易貨豐靡,商稅十出一都能佔國朝七成強。”

 “工坊城時有新品出產,新奇而實用之物即將遍布國朝諸州府郡縣。”

 “冗兵之弊得以緩解,冗官之弊正在改進,冗費之弊業已改觀。這一切哪一項可曾脫開官家謀劃?我等正迎來大宋百年之騰飛境遇,莫糾結君臣製衡,有大宋中興之期望,我等附於尾翼又怎樣?”

 “稚圭,熟讀聖賢,千古留名是我等士人執著追求。官家閑聊時曾言,他的終極目標是農無稅!那將是何等耀世的大業!如今正值百年之大變革,有此中興之象做底,想來這煌煌史冊必將有我等卑名!”

 這些事,富弼在腦子裡轉過,當他條理的講述出以後,就連自己都無法平靜。

 韓琦恭敬的起身,躬身向富弼致敬:“韓琦謹受教誨!”

 同樣議論官家所作所為的情景,王安石王大參家裡也在進行著。

 “人不可能會謀算十年之後的事,這些都是巧合罷了!吉甫兄此言荒繆了。”

 王雱一直以為他的聰慧不比任何人差。當呂惠卿細說官家種種謀劃後,他是不信的,甚至以為誰信誰愚蠢。

 “元澤……不得無禮!”

 這是王安石第一次當著外人呵斥自己的兒子。

 兒子確實是人中龍鳳,詩文政事,不輸同齡任何俊傑。就是……就是容人之量有點小了。

 “吉甫,果真如此?”

 王安石雖然也知道官家自小便現崢嶸,但他始終在外做官,對很多事只是聽聞, 並不了解內情。若不是呂惠卿今日說起,他甚至會繼續對傳聞懷疑。

 “相公,惠卿出外少,常年供職汴梁,官家之事確實如此。”

 “就以惠卿經手之事談起吧。當年大理段氏被礦城兵救至汴梁,惠卿正逢館伴使。”

 “慰以親情,凌以軍威,服以文華,將段思廉置於無臣可治政,無兵可防衛,幾近到無路可行的困境。”

 “自始自終,官家沒有表現出任何有謀算大理的跡象,一切都順理成章。最終還是在段思廉千般萬般請求下,朝廷不得已才答應幫助大理駐防。”

 “就是整個大理的屬官,都是段思廉隨意在那些特奏名的士人中自選的。可誰都清楚,別說特奏名,就是隨便一個秀才,對國朝的歸屬感也是深入骨髓的。”

 “如今的大理,除了名義上的一個王,跟我朝的州府又有何異?即便如此,大理段氏一脈卻對我大宋感激涕零!”

 同樣是折服,什麽樣的人長什麽眼,看事物的角度就不同。

 在呂惠卿眼裡,一切都是陰謀。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https://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