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我成了仁宗之子》第473章 老王這鍋背的冤
政事堂沒讓趙曦失望。政事堂不僅很快的出台了辦法,還是少見的在政事堂取得了一致。

 “宗親之法,政事堂議定十條。第一,宣祖、太祖、太宗之子,皆擇一人為宗,令世世封公,補環衛之官,以奉祭祀,不以服屬盡故殺其恩禮。”

 “第二,祖宗袒免親五服以外的遠親),已賜名授官者,將軍以下,願出宮為官的隨意,但必須經大宗正司投狀上聞……”

 ……

 囉囉嗦嗦十大條……還別說,政事堂相公要是想做事,還是能考慮周全的。

 這十條變革措施,從祭祀,到授官,再到幼有所養老有所依,一項一項都考慮的相當周祥。

 趙曦沒做任何變動,直接簽署了。主要是他對這時代宗親觀念了解並不深,有點無從入手。

 乾脆就以政事堂的為主了。

 在趙曦看來,這已經相當寬限了。

 “官家,今日放衙後,數十宗親齊聚王相公府門,與王相公家仆推搡。巡捕介入方各自散去,揚言明日還會繼續討說法……”

 聽王中正好像有點幸災樂禍。

 宗親堵王安石家門?沒緣由呀。

 “市井傳言,宗親變革乃是王相公新法內容,是王安石一手推動了宗親變革……”

 這……這也太扯了吧!哪跟哪呀?還真是扛雷了。

 變革現在國朝的某些制度,王安石本來就是一個扛雷的角色,最起碼趙曦一開始就是這想法。

 趙曦的本意,是讓王安石擋一下文官團體的攻擊,這樣避免整個朝堂是一個整體,導致他有些想法沒法推動。

 這些日子於心不忍,自覺的替王安石分擔了些文官的注意力。沒想到宗親倒是先出手了。

 朝堂還是有高人啊。

 從目前的朝廷現狀看,君王很好的運用了異相相攪。

 革新一方和守舊一派,明爭暗鬥,君王的態度便越發重要……本來君王的態度就重要。

 這樣,就造成了誰取悅君王,誰能更好的捕捉君王的想法,誰在朝堂就佔據了主動。

 這是文官團體最不想看到的情形。

 別扯什麽文人氣節,更別談風骨,那玩意兒是在特定情況下,根據需要展現的。

 學會文武藝,貨於帝王家,這才是至理。

 農田水利法和宗親革新的順利推行,臣工們看到的是…~官家有意革新。

 同時,革新派和守舊派的界線越來越明顯了。而原本為守舊一派搖旗呐喊的臣工,為越來越退縮了。

 這讓明眼人很揪心。不是揪心革新,而是揪心這種君王主導朝廷的局面。

 近百年,歷三朝,幾任相公嘔心瀝血,前仆後繼,好不容易才有了政事堂分權的現狀。結果讓王安石這樣一折騰,主動權又回到帝王手裡了。

 這讓文官團體對現狀很擔心,對王介甫很惱火。

 “寬夫,這樣可以嗎?”

 “稚圭,找茬的宗親,而官家是族長。當宗親這般纏著王介甫,而作為族長的官家不理不問時,王介甫就明白文臣團結的必要性了。”

 兩個人,一壺茶,隱秘的環境,說著如今朝堂最敏感的話題。

 這倆人就是韓琦和文彥博。

 “稚圭,你擔心的並不是新法,與大多數臣工反對新法不同。你是擔心朝廷的局勢。”

 “如果一味的任由王介甫這般折騰,勢必導致朝臣們因為訴求不同,而形成明顯的兩派。那樣,官家主導朝堂也會成為必然。”

 “最終將成為臣工取悅君王,並由君王裁決國朝事務的局面。這不是你我,乃至整個朝堂文官想看到的。”

 文臣、武將、勳貴、帝王、宗親,這是國朝的勢力分割。

 一直以來,都是文臣在左右著朝堂。而如今,官家用潤物細無聲的手段,再一次讓勳貴深度介入軍伍。

 並且,因為改變冗兵一事,挾兩次南征,一次西征的大勝,潛移默化的提升了武將的地位。

 這一次,因為王介甫的原因,再把文臣分裂了。文官在朝堂的優勢將不複存在,而君王的態度就會變得至關重要,再不受文臣節製了。

 朝堂最大的一方勢力,就這樣被攪和的四分五裂了。

 出發點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就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千差萬別。

 文彥博這樣考慮,是站在整個文官團體的角度。從某種意義上講,算是高瞻遠矚。

 韓琦因為參與的程度深,並不能像文彥博那樣置身事外,像一個旁觀者去觀察整個朝廷。

 不過,在聽完文彥博從官家籌建護衛營之後,一點一點的分析綜合。真覺得也許文彥博說的對。

 籌建護衛營,小范圍發展軍備,南征時一鳴驚人,開礦山,鋪軌道,解決冗兵……

 訓練新軍,建立軍卒自尊心,講武堂,勳貴再次登堂入室,到現在放任王安石革新……

 一件件一樁樁,似乎在用事實證明這文彥博的判斷。

 在看看原本堅實的文官團體…~最早進入官家產業體系的耕讀世家,以及工坊城、錳礦和石炭礦那些大股東,已然自成一家了,他們緊緊跟著官家的步調,不離不棄。

 這一次,因為王介甫革新變法,王介甫將一些聰慧卻有投機心思,品性不端的能臣又拉成一派。

 加上官家玩了一次庭辯,導致各家學派在朝堂的臣工,直接決裂了…~道統之爭,那是堪比國仇家恨的存在。

 如今的朝臣,早已不是往日的文臣了,很難將步調統一了。

 所以,他倆想借一下宗親,讓王介甫清醒清醒。

 如果王介甫這一方消停了, 再把司馬君實攆出朝堂,其他學派因為創立者官階不高,在朝堂很難形成一方勢力。

 到那時,僅僅是官家產業體系拉攏的部分臣工,在朝廷還興不起多大浪。

 思謀的很到位,計劃也算靠譜。

 唯一內考慮到的,那就是趙曦對這類事的敏感程度。

 想當初,上四軍大械鬥那就是趙曦謀劃的。文彥博只不過是從中得到了啟發,才攛掇宗親的。

 當時讓他無所適從的群體事件,他相信,擱誰手裡為會作難。

 殊不知,趙曦卻深喑此道。

 “中正,你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查清楚宗親鬧事的領頭人……”

 群體事件,那怕是滿朝堂,全國朝都唾棄的宗親,趙曦也沒敢輕視。

 倒不是擔心這些宗親能起什麽事……若真有那能耐,就不會玩這樣的伎倆。

 這種群體事件,最怕的就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從而渾水摸魚,趁機搗亂。

 再說了,老王這鍋背的冤。

我成了仁宗之子 https://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