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成了仁宗之子》第481章 閑不下的王安石
其實,對於銀行,趙曦也是半把刀的水平。

 不過有一賜樂業人天生的金融天賦,有自己對後世銀行業一知半解的見識,有成都路交子的基礎,再加上對國朝架床疊屋官製熟悉的朝臣。相信政事堂可以制定出一套湊合能用的銀行制度。

 奏本終於少了,畢竟沒有青苗法這事了。

 銀行又是新生事物,想評判都無從入手。

 替人保管錢,居然還得倒貼…~能想通印子錢,可這一點想不通。

 所以,都在靜觀其變,或者說等著政事堂有具體細則出台。

 國朝是優待士大夫,朝臣的俸祿也相當可觀。可惜,總覺得他們有點乍富後的膨脹,一個個除了劃拉耕田,剩下的就知道享受了。

 聚會、飲宴,時不時到樊樓會一會小嬌娘,還經常性的買幾個小妾和丫鬟。

 日子過得沒恥沒羞的,真正能拿出錢來做生意的並不多。除非那些接連幾代朝官,有底蘊自然就有積蓄。

 所以,真正有能力摻合到銀行這種事的也不多,這畢竟需要實實在在的那現錢的。就是商賈,也是少數。

 當然,像玩蹴鞠的,就另外說了。

 這些,趙曦都不會去關注的。

 集議過了,就意味著,朝臣們有什麽意見,相公們就成了直接面對者,到不了他這裡。

 至於銀行股本會被怎樣分配,相信相公們能處理好……畢竟隨便拎出一位來,不是文壇領袖,就是一方大族,總是有自己的擁躉的。

 只要吵不到朝會,吵不到垂拱殿,趙曦也就懶得乾預……相公們也不會讓他們吵到垂拱殿的。

 官家做事……算了,真要讓官家主持,一個個估計就只有喝湯的份。

 趙曦這時候把薛向從工坊城召回來了,並且責令講武堂給騰開了一間學堂。

 而這時候,不論是推薦的還是自薦的,想要到這個銀行體系任職的官員也在政事堂通過了。

 這份名單的艱難,著實讓政事堂費盡了心思。

 不是沒人去,也不是趨之若鶩,反正……怎麽說呢,有點凌亂。

 從待遇和將來的前程講,都挺好。可一個可以殺的條件,讓大家還是有些怯意。

 在朝堂混日子,熬資歷,遲早自己也會到一定的地位。還沒有身死族滅的風險。

 可誰都知道銀行業又是一份官家體系的產業,還是極容易出成績的地方。

 不說蘇頌、薛向之流,就看看李誡李明仲,從一個白身到如今的四品朝官,僅僅十來年的功夫。

 就是嘉佑二年的進士風光無限,仕途最通暢的呂惠卿,也只是從四品,這還是因為新法,被王安石死命的推上去的。

 蘇軾怎麽樣?士林文壇也有一席之地了,也不過是個從五品的開封府推官。

 進入銀行體系,應該說就是進入了一條擢升的快車道,幾乎可以確定會飛黃騰達。

 可倘若一腳踏錯,下場要比朝堂慘百倍。

 相比於朝臣,內監和宗親要簡單的多。內監是家奴,隨便指派即可,而現在的宗親,依然感覺自己真是官家最親近的人了。特別是那些即將出五服的宗親,恨不得把命都賣給官家,好能換後代的榮華。

 隨著名單的擬定,講武堂的第一個銀行業管理層培訓班就應運而生了。

 政事堂並沒有在全國朝、大范圍鋪開,還是謹慎的,試驗性的確定了幾個州府做試點。

 對於這個,趙曦無所謂,反倒是對政事堂的謹慎予以讚同。

 朝廷確定了秦州、廣州、成都府作為第一批銀行鋪面的開設點。當然,汴梁是肯定少不了的。

 這樣下來,人數並不多,趙曦還是鄭重其事的開了一班培訓。

 而培訓班的第一堂課主講人便是趙曦,當今的天子。這也充分說明了官家對銀行的重視程度。

 趙曦粗略的,大概的講解了他所了解的那一知半解的銀行知識,而重點卻放在嚇唬人上了。

 凡與地方官府勾結,強行攤派借貸以提高業績者,剝其功名!

 凡徇私舞弊,貸出錢糧明顯高於抵押物價值者,剝其功名!

 凡違反規定,私自出入金庫,或者不嚴格執行規定,導致儲備不足而造成擠兌,並影響當地官府和百姓日常生活者,殺無赦!

 ……

 政事堂還沒有出台具體細節,趙曦只是根據自己的大概記憶,把可能會被鑽空子的漏洞,全部用相當重的罪罰堵上了。

 反正聽了半天,給人的感覺就是剝其功名、流放、殺、殺全家、誅一族……

 搞得一個個滿懷信心,有意借銀行這渠道擢升的人,到最後隻記得一個殺字了。

 業務熟悉不熟悉說不清,但怎樣才是違規都記住了。

 至於其他的知識,比如阿拉伯數字,比如記帳法,比如匯兌,比如存取等等,這些都有一賜樂業人和薛向負責培訓。

 銀行的第一任老大,趙曦準備交給薛向,從二品,與六部九卿主官等同……

 這也是第一屆培訓班的人,硬頂住官家的恐嚇,還繼續初衷的原因。

 而趙曦在開班後第一堂課的內容,也被薛向整理後,交給了政事堂……

 就這樣,由青苗法引起,最終變成銀行的變革算是告一段落了。

 期間還出台了農田水利法和宗親法令,整整攪和了近一年,趙曦的神經也繃了近一年,也謀劃了近一年。

 也算是有個結果,最起碼趙曦在不留痕跡的情況下,把銀行業推出來了,也罷即便到後世仍被人詬病的青苗法替代了,還沒傷了王安石的雄心。

 至於偶爾聽到王雱的一些聽不耐聽的話, 他也懶得在意……挺可憐的娃,計較就沒勁了。

 ……

 “散朝,王介甫留對……”

 又是一次朝會日,趙曦卻不得不再把王安石留下。

 原因是這個根本閑不下的大參,又給自己遞了份折子……市易法。

 “大參,我不是不支持革新,相反,我比任何人都想改變國朝現狀。”

 “只是…~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如今青苗法剛剛結束,你得容朝臣有個喘息的機會,也讓他們那種敵對的情緒有時間消化一些。”

 “市易法……你也清楚,這又是一個觸犯大多數臣工利益的法令,又將會引起朝堂激烈的爭論。”

 “青苗法的塵埃剛剛落定,如今緊接著再拿出市易法來討論,只會讓本來對青苗法反對,而對市易法讚同的人,不得不對市易法池反對態度。”

 相信王安石能體會這話的含義。

 還是留些時間和空擋比較好。

 我成了仁宗之子

我成了仁宗之子 https://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