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我的微信通大明》第一百二十四章 張府的來歷
說到這張府的來歷,在王承恩的敘述之下,莊凱總算知道了為什麽這張府有這麽大的能耐?

遠的不說,其實張家人本就是天津附近的望族,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後,隨著朝廷對漕運的重視,這張家近水樓台先得月,家族的勢力更是水漲船高。

不過那時候的張家,雖然族人遍布軍,政,商,但是在朝廷之中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

但是到了嘉靖年間,張家出了一個名人,這個人雖然沒有位極人臣,但卻為張家與皇室之間搭上了一條紐帶。

這個人叫張愚,字若齋。

壬辰科殿試二甲第四十六名進士。

只是二甲的一名進士,這說起來並不是很厲害。

不過這張若齋厲害的地方不是科舉,他的真正本事是在戰場。

嘉靖二十九年庚戍之變,蒙古貴族率軍進圍京師,這時候文武雙全的張若齋表現的機會來了。

此時巡撫延綏的張若齋,率領一支精銳部隊直撲北京,不僅擊退了蒙古的軍隊,甚至親自斬首了一支蒙古軍隊的首領。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部落的頭領,但在當時卻是鶴立雞群,深受嘉靖皇帝的歡心。

雖然嘉靖皇帝依舊讓他巡撫延綏,不過卻將他升任為右副都禦史,並且進入了皇帝的視線。

其人賦性剛直,蒞政明敏,巡撫延綏的時候,不管是不管是對政務還是軍務,都是嚴己律人,所以在他巡撫延綏的期間,整個邊境都是一片的安寧。

加上之前的功勞,嘉靖皇帝甚至將一塊蟒玉賜給他作為賞賜,最後更是因為張若齋勞累過度死在任上,嘉靖皇帝感念他的功勞,親自下了祭文,並讓其長子繼承他的俸祿。

張家自張若齋之後就沒有人再進入大明的官場,倒不是說張家厭惡的官場,而是深刻的明白急流勇退的道理。

雖然表面上張家非常的低調,但是有了張若齋搭上了這條線,從此張家和皇室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更甚之,或明或暗的成了皇室在民間的商業代言人。

這樣一來,就使得張家雖然隱於廟堂之外,卻是成了嘉靖皇帝之後,幾乎所有皇帝最信任的一個家族。

“原來如此,難怪張家在天津有這樣的實力。”

既然這張府有這樣的背景,那現在崇禎皇帝直接拍板讓對方成為自己的副手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說張先生沒有必要多加擔心,皇家艦隊的事情,張家必然全力以赴,不過說到艦隊,咱倒是有一事要問一下張先生。”

說完張家的事情,王承恩話鋒一轉,有些嚴肅的開口問起了莊凱。

“王公公,您請說!”

“是這樣的,在你回來之前,徐大人和張家主已經將那新式艦船和新式火炮的事情與咱家說過了,新式艦船的事情咱家都不多過問了,但是那火炮……”

王承恩說到這裡,先看了一眼莊凱,發現他神色如常之後,這才繼續問道

“張先生也別怪咱家多嘴了,這火炮的威力如此犀利,對朝廷本是好事……不過張先生最好先將這門技藝呈給朝廷,雖然陛下非常信任張先生,可是那些言官……張先生你也是知道的。”

雖然王承恩沒有說得很明白,不過莊凱怎麽會聽不懂他的意思呢?

“多謝王公公的提醒,張凱的確有些孟浪了,不過這火炮雖然犀利,但要求的鋼材卻不是凡夫俗子所能夠製造,所以現在的這些鋼材除了艦隊所需之外,剩余的必將全部送到陛下手中,如何安排全由陛下做主……”

對於王承恩的擔心,莊凱先給出了一個保證,

這才繼續說道“至於製造火炮的技藝,等那一邊傳過來之後,張凱自然會抄錄一份,呈報給皇上,雖然沒有這些鋼材,沒辦法制造出同等質量的火炮,但是對大明火炮工藝的提升還是會有一定的幫助。”

王承恩的提醒的確是出於好心,所以莊凱也很感激,不過他倒是沒有多大的擔心。

雖說君心難測,特別朱由檢這種性格的皇帝,但是莊凱只要有系統的幫助,哪怕真有那一天,只要莊凱已經把朱徽娖娶到手,那朱由檢這小子敢翻臉,他也不會對這個大舅子客氣的。

盡管這時候的莊凱並沒有當梟雄的野心,不過他也不是沒有任何的準備,所以說建造艦隊的計劃,他也是有私心在裡面的。

這也就是他為什麽竭盡全力也要拿到這支艦隊的控制權。

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管在什麽時代,掌握著力量才不會受製於人,這是莊凱一開始就明白的道理。

“既然如此,咱家就放心了,而且咱說這話,也只是想提醒一下張先生而已,陛下這次在出來之前,再三告誡咱,決計不能干涉張先生的事物,所以這之後擔子就都得由張先生自己一個人擔了,咱家就做個帶著耳朵和眼睛的懶人就好了,哈哈哈哈……”

雖然王承恩這句話說的有點像開玩笑,但莊凱也明白,王承恩這是又賣了一個人情給自己,雖然表面上沒有說什麽,但也是會意的對王承恩點了點頭。

“王公公,這一路舟馬勞頓,想必是已經累了,張凱就不打攪您了,等王公公休息好了,張凱再來勞煩王公公去工地視察,到時候再將工程的情況一一向王公公解釋。”

該談的事情基本上已經談完了,一些不該說的兩個人也心裡明白,所以莊凱便告辭了王承恩。

走出了張府的大堂,莊凱便直接離開了張府,因為他很清楚那兩個瘋老頭這時候肯定已經跑到工地上去了,所以將皇帝的聖旨收入了空間之後,便騎著追風以往造船廠的工地跑去。

造船場的選址離北塘並不遠,所以莊凱騎著追風疾馳了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便看到了正在一片繁忙的工地。

張家的能量的確很大,這兩天的時間過去了,工地上已經匯集了數千的工人。

人家說人數過千便是人山人海,雖然這數千的工人分散到整個工地,但是放眼過去,這方圓十幾公裡的土地上都是忙碌的身影。

“張小友怎麽這麽快就過來了?不和王公公多聊一會兒?”

本來按理說張慈安這個東道主,這時候應該留在張府招待王承恩,可是這老家夥竟然把這件事情扔給他兒子,然後接完聖旨就和徐光啟屁顛屁顛的跑來了工地,這時候看到莊凱也過來了,有點不情願的放下手中的圖紙迎了過來。

“王公公是一個盡心辦事的人,所以我們也不必要跟他太客套了,只要盡心辦完陛下交代的事情,哪怕禮數上有所不周,相信王公公也不會見怪的,張大哥,我們還是一起研究一下這圖紙吧。”

看到張慈安過來,莊凱也沒有和他多客氣,直接就開始進入了正題。

於是兩個人就像田間裡面的老農一樣,蹲在了這個土坡上面,拿著一枝小樹枝,在圖紙上面指指點點的。

這張圖紙是莊凱找到這處廠址之後,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規劃出來的。

雖然莊凱沒有學過專業的建築製圖,不過畢竟是考古專業出身的,加上後世的知識積累,規劃出來的圖紙也比這個時代專業的人員要好的多,至少不會看起來像一張水墨畫。

在莊凱的規劃中,這一塊差不多80平方公裡的土地被他畫成了左中右,三個部分。

首先規劃的便是道路,但不是那種以中軸線對開的傳統布局,而是在左中右三個部分呈品字形的分布。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裡的地形,和這些工廠的性質決定的。

這處地方三面靠山,一面靠海。

造船廠肯定是需要建立在靠近海岸的位置,而且造船廠的佔地面積最大,所以整個靠岸的地方基本上都被規劃成造船廠的用地。

至於靠近內陸的場地,被莊凱分成了兩部分。

這兩部分中間隔了一公裡作為隔離帶,甚至在規劃中,火器工坊那一部分的場地,還打算用高大的城牆圍了起來。

莊凱之所以如此,一個是出於安全考慮,畢竟火器的工坊還是有一定的危險性的,有了這一個隔離帶,這萬一出了事也不會波及到其他的工坊。

另外這火器工坊的保密性要遠遠的高過其他的地方,這裡的防禦自然是重中之重,所以在三人的商議之下,便決定在這裡建造一道城牆。

當然這一道城牆算是內層的二次防禦,因為這裡的地形是三面環山,那一道山坡,只要經過改造,絕對可以成為堅不可摧的要塞。

這可不是吹牛,不說按照崇禎皇帝的聖旨,他們這個造船廠可以擁有萬人規模的防衛力量。

就說等火器廠建造成之後,這裡生產出來的火槍火炮,絕對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如果有人敢冒犯這裡,他們絕對會提前品嘗到到火器時代的威力。

不過這些也都是規劃而已,現在重中之重就是要有足夠的人手,在短時間之內,將圖紙中設計的基礎工程盡快完成。

“張大哥,我們短時間之內能夠召集多少人手?”

兩個人在探討了一些圖紙上的不足之後,莊凱看了一下那山脈的入口, 又有一支差不多四五百人的民工在幾個家丁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走進了工地,便轉頭問起了張慈安。

“這個張小友請放心,不敢說多,給大哥一個月的時間,召集個兩三萬人應該問題不大,畢竟現在閑散的勞力實在太多了,如果不夠的話,只要朝廷允許從河南那邊招集一些流民過來,那人手更不是問題了。”

聽到莊凱的問話,正在觀看圖紙的張慈安連頭都沒抬,直接拍著胸脯保證到。

“朝廷方面張大哥,倒是不用太擔心,有什麽事情直接和王公公說就可以了,他雖然不會干涉我們的具體的事務,但是該他輔助的,他也不會有推脫的。”

不管是從歷史上的了解,還是這段時間對王承恩的觀察,這時候的莊凱都對王承恩非常有信心。

“如果真的如張小友說的這樣,那就太好了,說實在的,這位王公公到來的時候,老夫和徐老哥都很擔心。”

聽完莊凱的保證,張慈安也稍微放下心來了,他和徐光啟有這樣的擔心,也是人之常情,畢竟在此之前他們對王承恩沒有任何的了解,而歷朝歷代這些外派宮人劣跡斑斑的德行,讓這兩個人對王承恩有所誤會也是在所難免。

“對了,張大哥,說到這個防禦力量的組建,小弟倒是有一個建議?”

按照之前張慈安的意思,那些防守的人,他應該是想從這些流民當中招募,畢竟按以前的慣例也是如此。

雖然莊凱也沒有反對的意思,不過他還是有一點自己的小心思。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風雲小說閱讀網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