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搖滾教父》第一百二十三章 口碑和市場
  (

  所以提起《hell.song》你就只能想到開頭吐口水嗎?

  )

  …………

  《Wish.You.Were.Here》的單曲上市,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

  和《We.Will.Rock.You》幾乎引爆整個北美的熱情相比,差距明顯。

  盡管樂隊現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名氣,但《Wish.You.Were.Here》的銷量仍舊一般。

  雖然不能說低得讓人無法接受,但也沒有任何大爆的跡象,一直不溫不火。

  但是樂評界對這一首歌的評價,卻遠遠超過了後者。

  這也並不出乎羅傑的意料之外。

  在前世,如果不是《月之暗面》專輯明珠在前,讓緊隨其後發布的《Wish.You.Were.Here》對比之下稍顯遜色,這一張專輯必然能夠為平克-弗洛伊德再添幾座留聲機。

  直到四十年後,平克-弗洛伊德樂隊解散,在人們細數這支偉大樂隊成就的時候,樂評界才為《Wish.You.Were.Here》這首歌重新正名。

  這天然就是一部會討好評論界那幫老頭子的作品,尤其是無限接近於原版的抒情版。

  不過相較而言,作為消費主力的年輕人,似乎更加喜歡羅傑改編的朋克版本。

  這也符合市場部的預測。

  快節奏、易於上口的歌,永遠比溫吞如水的慢歌更加容易討好歌迷,尤其是年輕的歌迷。

  也更容易賺“快錢”。

  羅傑的思路也非常的明確,一張專輯中的大部分歌,以能夠討好歌迷、迎合市場、偏向流行的內容為主。

  但另一方面,為了一定程度上迎合評論界的那幫老頭子的喜好,每張專輯中至少要加入一到兩首符合評論界“審美”的歌,至少也要單獨發布相應的單曲版本。

  比如抒情版的《Wish.You.Were.Here》。

  只有銷量沒有獎項,或者反過來,都不可能滿足“傳奇樂隊”的要求。

  雖然說音樂類的獎項,諸如格萊美,音樂協會大獎等等,不至於像好萊塢的奧斯卡那樣,審美完全脫離普羅大眾。

  但大眾審美和所謂的“專業審美”之間,依然有著明顯的差異。

  “這和年齡有關,你不能指望一群平均年齡快五十歲的老頭子,還能像年輕人一樣熱血沸騰。”

  面對安妮的疑惑,羅傑如是說道。

  搖滾很多時候確實不分年齡,比如大名鼎鼎的滾石樂隊,四個成員加起來超過三百歲,還在瘋狂地搖滾。

  但另一方面,搖滾卻又是年齡劃分最為明顯的音樂類型。

  最顯著的一點在於,絕大多數三十歲以下的年輕歌迷,最重視的是“旋律”,而三十到四十五歲的歌迷,重視的是“技術”,四十五歲以上的歌迷,則更多的看重“感情”。

  當然,這不能代表全部,但卻能代表大多數的情況。

  而樂評界的評論家們,以及各大獎項的評審團,平均年齡都超過了四十五歲。

  這也是為什麽,節奏和力量都偏弱的抒情搖滾,更加容易獲得專業獎項的青睞。

  ——以歌迷投票為主的獎項,比如全美音樂獎,當然不在此列。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鮑勃-迪倫和AC/DC,兩者都是搖滾界的傳奇,但前者在北美獲得的獎項,足足有後者的一百多倍。

  雖然這和AC/DC來自澳大利亞,而非北美本土樂隊有關,但多少也能看得出一些東西來。

  (注:AC/DC多次獲得北美三大音樂獎提名,但獲獎只有一次)

  拿出抒情版的《Wish.You.Were.Here》,羅傑個人的喜好肯定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卻是要用這首歌,來告訴評論界的那幫老頭子。

  “我們不是一個流行樂隊,快把獎杯丟給我們!”

  這樣做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在羅傑的提議下,華納唱片認可了羅傑提出的宣傳方式,以對樂評家們的公關為主。

  在支票和歌曲的雙重作用下,大量的樂評家們為這首歌送上讚歌,大肆吹捧。

  評論發表的時間有早有晚,但有關這一首歌的吹捧,卻幾乎成為整個三月的主題。

  當然,這僅僅只是在關注Darkness樂隊的人眼裡。

  “這是一首充滿真摯感情、令人落淚的優秀作品,很難想象,它竟然出自一個十八歲的少年手中。噢,抱歉,這個少年下個月就要十九歲了。”

  ——《洛杉磯郵報》

  “聽說Darkness樂隊又出新歌了,我的第一反應是,‘天啊,他們又要開始大合唱了。’但是這首歌出乎意料之外,它讓我重新想起了很多被遺忘的事情。我認為這首《Wish.You.Were.Here》值得9.5分的評價。/滿分十分。”

  ——《華盛頓新聞報》

  “音樂最動人的地方不在於旋律,而是真摯動人的感情。《Wish.You.Were.Here》難得地做到了這一點。雖然現在才三月, 但我已經可以確定,這就是今年流行樂壇最出色的作品。”

  ——《音樂人》雜志

  “主唱的演繹略有瑕疵,但仍不失為一支出色的作品。考慮到作者的年齡,可以說令人驚訝。說預定明年的全美音樂獎最佳單曲太過誇張了,但獲得提名的可能性很大。4.8分/滿分5分。”

  ——《公告牌》雜志

  當然,抨擊的聲音也不是沒有。

  比如說一位老牌樂評家,就在自己的專欄中對這首歌打出了差評。

  “搖滾版就不說了,那是什麽SHxT玩意?抒情版勉強聽得進去,但一個毛頭小子能有多少人生感悟?無論是悲傷還是唏噓都太過刻意,很難引起共鳴,只能給出勉強及格的評價。”

  不過,總體而言,至少在評論界裡,對這首歌送上讚揚的聲音,要遠遠多過批評。

  雖然這些讚揚的聲音僅僅隻局限於抒情版,而對朋克版本,要麽是無視,要麽是一邊倒的批評。

  不過,從市場的反響來看,大多數歌迷的看法卻截然相反。

  朋克版本在最主要的消費者,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歌迷群體中,受歡迎的程度要遠遠超過抒情版。

  這很正常,你不能指望一個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能夠對一個“老家夥”的人生產生多少共鳴。

  不可否認,一首好歌可以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不分種族,任何時候都能夠打動人心。

  但打動人心,和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完全是兩碼事。

  前者贏得口碑,而後者,獲得的是美元。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