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重生美利堅之帝國崛起》第75章 裝備與軍隊
一支軍隊的組成除了人,還要有必要的裝備,從冷兵器時代開始,軍隊就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需要有步兵和騎兵(包括最早的戰車),而步兵又有兵種的劃分,比如長槍兵,刀盾兵,弓箭兵;又根據自身防禦程度的不同,劃分出了重甲步兵和輕甲步兵。

騎兵也是如此,根據防禦的程度,也開發出了專業化的兵種,比如著輕甲的輕騎兵,用於偵察和騷擾、突襲,重甲的重騎兵用來突破敵方的密集防禦等等。

演變到現代,軍隊的劃分實際上也沒有離開古代的軍隊格局,一樣要分出步兵和騎兵。而科技的發展,還讓人類佔據了天空和海洋。但不管怎麽發展,都可以分出輕重型,比如重型製空戰鬥機和戰略轟炸機,以及相對的前線攻擊機和戰鬥機;比如重型艦隊航母和戰列艦,以及相對的護衛艦、驅逐艦。

也就是說,不論古代還是現代軍隊的軍兵種劃分,還是以裝備來劃分的,沒有裝備,也就沒有兵種。

那麽就先看看古代的最簡單的長槍兵的裝備,一根長槍,和身上的軍衣,就是一個槍兵,幾乎就不需要別的。於是他們往往就會是軍隊裡的炮灰階層。

演化到現代,這種長槍兵就是最普通的弓箭兵,只要裝備相應的步槍和子彈就可以了,同樣是一身軍裝解決問題。最多就是可以隨身攜帶幾顆手榴彈,就組成了最基本的作戰單位。而近距離肉搏的槍兵和刀盾兵則被科技的發展淘汰了。

而騎兵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被淘汰,演變出來的就是裝甲兵,包括坦克和裝甲車,一個重型一個輕型。兼具了重騎兵衝鋒破陣和弓箭兵的火力掩護功能。

古代的炮兵變化也不小,根據其射程的遠近,形成了常規炮兵和遠程、超遠程炮兵,華夏後來用“第二炮兵”命名的導彈部隊就是很形象的一個說明。

但無論怎麽分類,軍隊都是人類社會裡最強大的暴力機構,是保護自己的最後一道防線和手段!天生就是要用鮮血來澆灌的!

說完了軍隊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及武器裝備——這是軍隊的構成除了人之外的最重要的因素。

*說過:“落後就要挨打。”

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縱觀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都與軍隊和戰爭緊緊結合在一起。所有的科技發展,最先應用到的地方就是軍隊,就是武器裝備!為什麽?就是這個道理!生存和資源,迫使人類必須先武裝自己,才能掙得生存空間!不要說什麽文明不文明,只有人類自身有了安全和生存延續的時候,財貨有文明的誕生。

西方社會所遵從的規則:“贏者通吃”,或者說“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這樣的說法,實際就是赤果果的叢林法則!所以西方社會可以一次次地發動對外戰爭,去在全世界所有他們發現的地方進行擴張、殖民,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麽那時候沒有人譴責他們很多的沒有人性的做法?就是因為他們成為了勝利者,所以只會被稱頌、被讚揚!就算是西方社會會出現一些所謂的反思、道歉,但絕對不是西方社會的主流!或者說,對於那些已經消失無蹤的受害者,一句輕飄飄的道歉,那是很合算的一件事,也就是把原來被懷疑、被譴責的變成了名正言順的合法佔有了。

而步槍這種犀利的武器,就是最先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從大號的火炮、火槍,一直到現代。

一直現代化軍隊的裝備隨著科技的進步,也在不斷發展,有了犀利的矛,也就要有堅實的盾。所以,最先出現的就是頭盔和胸甲,

這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到了二戰之後,逐漸發展起來,演變出了更輕便的合成材料的頭盔,和防彈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正是對一戰開始反思的時代。沒有人會反思這場戰爭是不是應當發生,或者誰是正義、誰是邪惡;反思的是以什麽樣的方式突破或者防止對方突破,也就圍繞著這兩點,發展出了無數的戰爭理論,比如德國的閃擊戰,蘇聯的大縱深理論等等。

國家的不同,地理環境的不同,資源的不同,讓蘇聯和德國做出來不同的選擇,蘇聯因為地域廣闊,資源豐富,所以誕生了以防禦為目的的“大縱深理論”,而德國正好相反,戰略縱深狹小,就要擴大自己的戰略縱深,考慮到自身的資源匱乏狀態,必須使用“短、平、快”的方式,所以誕生了快速解決敵人的“閃擊戰”理論,正好針鋒相對。

在作戰理論上,從來都認為防禦上的損失會比進攻少,所以,德國在二戰時期敗在蘇聯手下————這是極其簡化了其中過程的結果。

而在戰爭中,武器裝備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以弱勝強不是沒有,但從來沒有單純的以弱勝強!換句話說,華夏武術裡講的一句話,叫做“四兩撥千斤”,這話沒錯,但首先你也要有千斤,然後你才可能去撥!否則,還不等你撥,就已經被那個千斤壓垮了!

所以,在計算強弱的時候,也同樣要考慮更加全面的因素,比如國家凝聚力、抵抗的意志、裝備的發揮效率、正確的戰略、戰術的指導,還有更加複雜的天時、地利等等因素,才能去計算所謂的強弱。

如果一個國家,只有軍隊上層想打仗,而中下層軍官和士兵以及普通的民眾都不想打仗,那麽,面對敵人的進攻,這支軍隊也會像沙灘上堆砌的城堡,水一衝就無影無蹤。

這也就是為什麽,現在的西方國家在想對某個國家動手的時候,也要先宣傳那個國家的種種反人類、反社會的做法的原因,只有佔據了道德的製高點,才能保證民眾的支持,軍隊上下一致。

只有到了這種程度,才可以比較武器裝備的優劣。

而亨利現在要做的就是,提前準備好武器裝備,然後慢慢地形成對德日作戰的正面輿論,所以亨利是非常期待日本去偷襲珍珠港的——那會讓每個美國人在一瞬間就形成一個整體!

那麽,亨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升級步槍和機槍,這是步兵的基礎武器。

美軍已經開始換裝的亨利版加蘭德,的確是一款好槍,但這還不夠。加蘭德有幾個問題,一個是彈倉容量有限,只能裝八發子彈,即使在久經訓練的士兵,也要與戰友合作,才能行成對敵方的壓製;第二,這槍太沉重了,淨重4.37千克,如果加裝刺刀則達到4.75千克;第三,這款槍的後座力很大,即使以美軍士兵的普遍的身高馬大,也往往吃不消連續射擊對肩膀的衝擊力。

所以,亨利要求對這款槍繼續加以改進,要讓這款槍更輕、彈容量更大,至於後座力,解決了前兩項再說。而這項改進的任務,就交給了加蘭德的原時空設計者——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也算是變相的將榮譽回歸其原始設計師吧。

還有機槍。美軍現在裝備的輕機槍已經是很普遍的了,但在亨利看來,依然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比如繼續減重,比如可以更快地更換槍管,使用多種載彈方式等等。其概念已經有班用機槍向通用機槍演化了。

其實美軍現在裝備的輕機槍已經具備了大量的通用機槍的要求,但確實是還不夠通用,也就是機槍的結構還是比較複雜,沒有能夠大量使用衝壓件,在製造上速度還是不夠快,機槍射速也不夠快,現在最高射速是不超過600發/分的,按照亨利的想法,通用機槍的射速應該是可調的,也就是可以在戰場火力壓製到戰術精確射擊之間進行切換,最高射速三檔可從1200發到600發到200發之間變動調整,達到不同的戰術要求。

這個概念實際是原時空德國MG42的設計理念。

再有關於車載機槍,亨利的想法是加特林!

在一戰和二戰期間,加特林這種最古老的轉輪機槍早已被認為過時了,但後來不這樣認為,因為原時空加特林改裝動力源為電動機後,爆發出來的恐怖的威力,讓加特林這種發射方式再度成為速射火力的頂點!

所以,亨利準備設計新的電動機——可以用電池驅動的電動機,用於加特林機槍上,而這種新的驅動方式將成為防空火力的最好選擇之一!而加特林機槍的口徑還可以擴大成為加特林機關炮!這種方式,遠比伯福斯機關炮的威力強大的太多了!

和槍械的改進配套的,必須還有士兵使用的軍裝和彈藥物資攜行具,也是需要進一步改進的。最基本的是,彈藥攜帶量要更高。如果說,一戰時的步兵隨身攜帶的子彈是六十發一個基數的話,那麽到了二戰,士兵就要多攜帶兩倍的數量,才能保持一場戰鬥後,自己的彈藥不被清空——越是射速快的槍械,耗費的彈藥量就要越高。

比較一下在敘利亞進行的反恐戰爭就可以發現,彈藥消耗是怎麽回事了。很多時候,都是隔著幾百米進行火力試探、恐嚇,而不是對著實實在在的目標進行射擊,“突突突”,一樓扳機,一個彈匣三十發子彈就打光了。

但是在二戰的戰場上並不是這樣的!雙方短兵相接的時候,沒有一個機槍手會是扣著扳機不放的,基本上都是兩、三發子彈的短點射,只有進行戰場壓製的時候,才會使用最消耗子彈和槍管的長點射。

所以,如果真的亨利讓每個軍方裝備了新的步兵裝備並進行新的武器編組,那麽美軍需要的彈藥兩勢必會增加很多!

所有的戰術都圍繞著武器的特點進行,這是亨利在西點軍校時就主張美軍的戰術研究的基礎,這一點並不因為亨利離開西點、離開軍隊而改變,反而在美軍中發揚光大了。至少現在的美軍,使用的戰術就比一戰時期改變了很多。

就比如,坦克第一次在美軍手裡經受了實戰的考驗,美軍中就產生了兩種發展思路的爭執,一派是小喬治·史密斯·巴頓為首的實戰派,巴頓認為坦克就是一種重騎兵,不僅要求有速度和裝甲,火力也是一樣重要的,他繼承的就是給亨利當了多年副官時候了的論點,也就是坦克不要分那麽多用途,只要有一種用途就可以——性能中庸,好掌握,規模大就是最好的;另一種則是類似於英國人的看法,要將坦克也按照軍艦一樣的分類,比如重型坦克就如同戰列艦,去專門催堅克難,輕型坦克就去進行偵察,中型坦克就去伴隨步兵進攻等等。

就連巴頓也不知道的是,亨利拿出來的是超前的軍事理論——“主戰坦克”作戰理論,而這種作戰理念是建立在大功率的發動機的基礎上的。

但是,現在還有戰爭的實戰檢驗,平時也就最多進行一下演習。不過美軍在內華達州的沙漠裡擴建了亨利當年選址建設的那個基地,並將這裡作為了陸軍裝備的檢驗場。不僅實驗了按照英國理論設計的重型坦克,還實驗了按照亨利的理論以巴頓的要求設計的新型坦克,經過演習檢驗的結果,是亨利~巴頓的理論完勝英國派。

有了結果的演習,數據是最能說明問題的,這也讓美國陸軍統一了思想——坦克就是要火力、裝甲防禦和速度平衡兼顧,才是王道,其他都是歪門邪道!

雖然如此,但是還有很多的問題闔需解決,比如坦克炮的口徑問題。口徑越大,火炮的重量也就越大,後座力同樣也就越大,減重和降低後座力,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向!因為巴頓在演習中發現,坦克炮的威力和口徑成正比,與裝甲成反比,那麽為了抵擋住坦克炮的射擊,就要加厚裝甲,這是矛與盾的關系,而這種過程倒不是沒有止境,畢竟以坦克的小身板,動力所能達到的限制在那裡放著,任何對火炮口徑的要求和裝甲厚度都必須限制在動力系統能夠達到的水平來考慮。

按照通用動力實驗室現在的研發結果來看,750馬力的發動機,最多就能達到75mm口徑的坦克炮的水準,裝甲也就是90mm,再大再厚,就要降低速度,而且是降低了很多速度,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