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重生美利堅之帝國崛起》第79章 豬隊友和神對手二
  其實德軍之中不僅有豬隊友一樣的將領,同樣還有豬隊友一樣的盟友。曾經盛極一時的哈布斯堡王朝就是第二帝國的豬隊友。

  哈布斯堡王朝的盛衰史不如說是一部聯姻史,就好像大英帝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稱為歐洲的老祖母一樣,老歐洲時代除了法國一個大國成了民主國家,其他列強不是王國就是帝國:意大利王國,荷蘭王國,比利時王國,西班牙王國,葡萄牙王國;大英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俄羅斯帝國......可這裡邊的荷蘭、西班牙、匈牙利、意大利都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國家。

  而大英帝國做的比哈布斯堡家族成功多了,人家聯姻不像哈布斯堡家族那麽目的鮮明~就是通過聯姻獲得該國統治權;而是潛移默化地讓這些國家對自己認同,比如德國人就給英國打過上百年的工,這能算英國的成功之處吧。

  所以,一開始奧匈帝國實際就處於衰退的過程中,而英國此時勢力正盛(由盛轉衰啊,哈哈)。這場實際上是兩個家族體系的戰爭,一方是國勢達到頂峰的溫莎家族(德系),一方是不甘心沒落的老牌貴族,都是曾經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後裔。這兩方的戰爭不如說是是在爭奪歐洲的正統統治者的地位。不過爭奪的結果不如人意,雙方兩敗俱傷,再也無力干擾美國的崛起,並最終在二戰之後世界霸權旁移。

  為什麽說奧匈帝國是豬隊友呢,主要是在一戰中,奧匈帝國的地位和作用就像二戰的意大利,都屬於出力不小,收獲很小;能力不強,要求救援很多的國家。

  要說奧匈帝國的弗蘭茨皇帝還是很用心的想打幾場勝仗的,所以以獅子搏兔之態勢派出重兵要一下子壓倒塞爾維亞,投入了超過50萬人的兵力,面對的是塞爾維亞的野戰部隊24萬和後備役部隊總共不到40萬人。

  塞爾維亞剛剛經過巴爾乾戰爭的消耗,除了不缺打過仗的老兵,其他什麽都缺,槍少彈少裝備差,國家總人口只有300多萬人,拚了命也就能攢出40~50萬軍隊。

  奧匈帝國人口眾多,僅僅第一次動員就能就能拿出200多萬兵力,比塞爾維亞全國的男性還多,裝備精良,彈藥充足,以眾擊寡的情況下獲得勝利不難。

  不過事實是,奧匈帝國的軍隊中有多個民族,語言也各不相同:匈牙利人、奧地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克羅地亞人、意大利人、羅馬尼亞人、塞爾維亞人、斯洛文尼亞人,這是主要民族佔總人口比例超過3%的,還有很多一些人口更少的比如北斯拉夫人(俄羅斯裔、烏克蘭裔等),這些不同民族開始時還是不同民族單獨組建至少是團一級的部隊,到了幾次作戰失利後,大批征兵使得這些不同民族的補充兵被直接編組進了連隊,於是一個連隊說著20余種不同語言,鬧哄哄的連一個簡單的作戰命令都要10幾分鍾才能傳達下去~~需要很多翻譯轉述啊,不然士兵聽不懂——據說整個奧匈帝國只有皇帝陛下弗朗次約瑟夫能說全奧匈帝國所有民族的語言,這種混亂,誰來指揮誰麻爪啊。

  還有,奧匈帝國的指揮體系也是一樣的混亂和臃腫。本身奧匈帝國就分帝國的國防軍和地方所屬的防衛軍兩大體系,前者直屬皇帝,後者歸屬地方議會。而國防軍還要分成奧地利和匈牙利以及波西米亞三塊,分別由皇帝兼領以及匈牙利、奧地利兩個王國防衛部指揮,然後再匯集到帝國戰爭部管轄、帝國總參謀部指揮。

  最重要的還有,哈布斯堡家族所領導的國家在歷次歐洲大陸戰爭中勝少敗多,使得國家內部的凝聚力大大的喪失,尤其是普奧戰爭後匈牙利還是弗朗次皇帝陛下通過談判才使之留在帝國之內的,所以哈布斯堡家族對於地方統治機構疑心重重,總是擔心地方分離主義高漲造成帝國解體。於是總想在軍隊方面通過種種手段加強國防軍的忠實程度,但這種努力在大戰爆發後付之東流:原本50余萬人的忠誠軍官和士兵被大量湧入的忠誠度不高的200萬新兵迅速淹沒。

   50萬精銳國防軍變成了200多萬烏合之眾,還是不願意為皇帝陛下賣命的烏合之眾。這就不難解釋超過50萬人裝備精良的奧匈帝國軍隊比只有40萬人的裝備落後且數量缺乏的塞爾維亞軍隊阻滯、擊退、擊敗的情況發生了。

  這是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之初的情況:原本連續進攻的奧匈帝國為了應付俄軍對加裡西亞的進攻,奧軍總參謀長康拉德將軍從塞爾維亞戰線上抽調了一個第二集團軍參加克爾巴阡山的防禦作戰,得到機會的塞爾維亞人立刻稱奧軍兵力減少發動了亞爾達河反擊,短短12天裡讓奧軍損失5萬余人,並且從德裡納河對岸被趕過了河。

  不過奧匈帝國畢竟是大國,憑借自己遠多於塞爾維亞的兵力,很快就卷土重來,再次使用重兵先是掃清了波斯尼亞的塞軍,然後再次渡河直指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用不計傷亡的手段俘虜塞軍8000多,大炮數十門,然後又因為後勤補給路線上的科盧拉巴河洪水泛濫導致士氣不振,再次被塞軍擊潰,退回了原出發地,讓奧軍一個半月的攻勢成了泡影。

  塞爾維亞一樣傷亡慘重,物資裝備和民生設施損毀嚴重,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奧匈帝國對戰塞爾維亞都不能獲勝,還被打臉教育了,對戰俄軍更是難受得要命。尤其是加裡西亞的地形更是不利,有科爾巴阡山脈的阻隔,某種程度上那裡就是一塊飛地,所以奧軍打了一個如意算盤,就是將重兵布置在加裡西亞,進攻可以直逼俄國烏克蘭,即使作戰不力也可以退守波西米亞或者進入德國的西裡西亞,進可攻退可守。

  計劃很好,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在奧軍拚力進攻塞爾維亞的時候,視塞爾維亞為斯拉夫人小兄弟的俄軍開始了對奧作戰的兵力集結,為了先發製人,奧軍開始對俄軍的進攻。

  康拉德將軍不認為當年碾碎了拿破侖軍隊的俄軍還是那個歐洲壓路機,所以他命令在加裡西亞的奧軍對俄軍先發動了進攻。不過歷來進攻者都有一個共同的優勢,就是有選擇進攻點的權力,而防禦者只能等待進攻,並且為了避免被突破必須處處設防,分散兵力。所以初期奧軍的進攻還是順利的,不斷迫使處於防禦狀態的後退。原本的奧軍國防軍還是精銳,但大擴軍之後的烏合之眾可是沒有什麽戰鬥力的,但康拉德將軍不這樣認為,他覺得奧軍先發製人的進攻說明奧軍的戰鬥力是很強大的,沒看到俄軍在步步後退嗎!

  然而,好景不長。原來奧軍對面的俄軍兵力並沒有很快集結到位,到位的是位於東普魯士的俄軍第一第二集團軍,在烏克蘭集結的俄軍第三、四、五、八、九集團軍此時能集結的兵力不過45萬人,還有60萬人的兵力沒有到位,而進攻的奧軍第一、三、四集團軍兵力總數超過了70萬人,第二集團軍還在從塞爾維亞轉移到加裡西亞的路上。以集中對分散的打法,難怪俄軍後退,不過就像施裡芬沒有估計對俄軍的動員速度一樣,康拉德也錯了。俄軍一路收縮至海烏姆西南位置後,另一路補充了動員好的兵力的俄軍第三集團軍在第八集團軍的配合下,以30個師的優勢兵力擊敗進攻的奧軍第三集團軍,迫使奧軍退卻,然後俄軍第三、第八和第五集團軍同時開始反攻,直趨桑河,要抄進攻奧軍的後路。

  康拉德到底不是一個蠢貨,看到形式不利,立刻命令奧軍後撤。

  本來士氣就不高的奧軍,原來靠著進攻,還能維持,這一撤退立刻就原形畢露。

  俗話說能指揮軍隊後撤不亂還能如同進攻的將領才是優秀的將領。然而奧軍裡沒有。而士氣盡喪的奧軍士兵過去打交道最多同時也是最害怕的就是俄軍的哥薩克騎兵。一聲“哥薩克來了”就能讓蝟集一團的奧軍士兵炸營。還好的就是俄軍的進攻速度受到交通工具的影響,持久力不夠,而炸營的奧軍瘋狂的向桑河奔逃,倒也是躲過了被俘虜或者被打死的厄運。不過此戰之後的統計結果讓康拉德欲哭無淚:渡河進攻時的奧軍90多萬人,六個星期過去,逃回桑河防線的奧軍就只剩下了40多萬,足足損失了一半!

  奧匈帝國豬隊友的失利,讓他的盟友德國人憤怒無比!原本只要在東普魯士擊敗俄軍就可以得到至少半年的修整,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重返西線,一鼓作氣地再次擊敗英法聯軍,迫使法國退出戰爭,但現在不行了。

  奧軍的戰敗,使得德國的側翼西裡西亞暴露在俄軍的攻擊面上——加裡西亞的失守讓開了通向西裡西亞的“摩拉維亞之門”。就算小毛奇心大無比,也不敢任憑俄軍佔領加裡西亞隨時可以進攻西裡西亞,側擊柏林。德軍的兵力分配必須再次做出調整,原本從西線抽調的30萬人不能還給西線了,必須讓他們轉向南方,幫助奧軍恢復加裡西亞的防禦態勢,掩護德國的側翼。

  於是因坦能堡戰役表現出色的馬肯森將軍調任第九集團軍,負責支援奧軍穩定加裡西亞防線,之後再次出手幫助奧軍穩定塞爾維亞方面,成了奧軍的救火隊,從而讓西線德軍少了一個進攻鋒利的集團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