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重生美利堅之帝國崛起》一百七十五章
原時空歷史上的加蘭德步槍使用的是長長的硬木槍身,非常結實,而結實的後果就是沉重!

基本槍型設計出來,其他的就可以慢慢改進,直到亨利滿意為止——或者說滿足了亨利提出來的設計指標為止,那麽第一項就是改進槍械加工工藝,改切削為衝壓!

不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衝壓工藝也不過就是剛剛起步,就算有亨利提前很多年就開始引導衝壓技術,還開發萬噸級的水壓機,但遺憾的是,十幾年的時間下來,衝壓工藝依然沒有在美國普及開來。

尤其是在和平時期更是如此,要知道衝壓這種工藝雖然簡化了金屬加工難度,但是對材料方面的要求也提高了,盡管如此,衝壓部件在很多人看來還是缺乏了一種工業之美。

要知道金屬切削工藝是是從一大塊鋼錠開始,一點點切去不必要的部分,然後在成型,這是減法。而衝壓工藝就是直接改變形狀,並沒有其他的損耗。

但是從加工成品角度來說,切削工藝製造的零部件往往會更加精密,也是金屬加工工藝的最高技術的體現,而這一點是衝壓比擬不了的。然而,衝壓工藝最大的好處就是節約!節約了大量的工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也節約了大量的材料!是用於大工業規模製造的首選加工方式!

衝壓雖然可以簡化工序,但對於材料的要求也比切削要高一些,至少用於衝壓的材料均勻性要滿足要求,密度、韌性也是需要注意的——並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使用衝壓的,比如用於鑄造的球墨鑄鐵,這種材料就無法用到衝壓工藝上。

這樣一來,就要求對材料研究投入更多。原時空三十年代小胡子德國能使用衝壓工藝製造MG42嗎?不一定,因為這個時代,他們是用切削工藝加工的MG34,而MG42就是其衝壓加工的改進型號!換句話說,只有在德國的金屬加工工藝、材料學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才會大規模的使用衝壓工藝。

而在英國也是一樣,著名的司登衝鋒槍也是采用了大量的衝壓工藝進行製造,但司登衝鋒槍卻存在大量的缺點,其中最嚴重的就是這款槍沒有保險設置,士兵很容易在不經意之間造成槍支走火,出現傷亡。這是英國的武器設計師不懂得射擊保險的重要性嗎?不是!而是他們的材料有問題,無法使用衝壓工藝加工出來設計了保險的槍機機構,所以才迫不得已的將就了——面臨數十百萬德軍隨時可能進行的登陸作戰,一個兩個士兵的生命與馬上大量裝備武器之間,英國設計師選擇了後者!

與司登衝鋒槍相比,小胡子德國使用的衝鋒槍,從MP38到MP40,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尤其是MP40也是使用大量衝壓、焊接工藝的零件,用來代替MP38的機加工工藝的零件,降低成本,但是MP40 因為材料科技方面的進步,就沒有出現司登衝鋒槍的問題,就連MP38原有的保險不太可靠的問題,也被解決了!

尤其是使用衝壓工藝下的標準化,可以讓不同的工廠生產零部件,最後進行組裝,大大加快生產速度。雖然美國和德國、日本不一樣,但這種標準化零部件的生產方式,完全是可以效仿的!

就比如美國在參加二戰後,用更先進的分段生產以及焊接工藝,大大加速了軍艦的建造,從1941年12月到1945年9月,美國一種製造了大大小小的一千多艘軍艦,其中包括重型艦隊航母22+2艘(埃塞克斯級22中途島2),輕型航母9+1(獨立級9塞班級1),

護航航母45+18+50(博格級康門斯門特灘級卡薩布蘭卡級),其他的還有10艘戰列艦,48艘巡洋艦,349艘驅逐艦,498艘護衛艦!如此眾多的戰艦,充分體會出了美國的工業實力,同時也表現出了美國的工業技術水平。

比如焊接工藝,如果說是加工工藝的進步,不如說是材料科學的進步,沒有合適的材料,如何加工戰列艦的裝甲板?那可不是厚度只有毫米級的裝甲,而是厘米乃至分米級別!

這樣厚度的焊接工藝,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今天的華夏,也一樣是頂級的加工工藝。前一段時間,老豬在電視上看到一位焊工出身的女工~~女工程師,就是因為使用了單面焊接技術完成了一個厚度足有十厘米的焊縫而上了電視的宣傳短片。(注意:電視上的演示,並不代表實際加工厚度,以華夏的習慣,肯定會具備加工更厚焊縫的能力!)

厚鋼板的焊接,首先就需要有足夠的焊機功率,焊藥和焊劑,還有不同的焊接保護方式,形成了很多種的焊接加工工藝:熔焊、壓焊和釺焊。而具體到了對焊點的保護方式,比如熔焊裡使用的氣體保護電弧焊就有氬弧焊和二氧化碳保護焊等不同方式;而壓焊方式下也有擴散焊、高頻焊、冷壓焊這種比較另類的焊接方式,但更多的還是使用電阻焊接方式,通過融化接口處的金屬材料達到焊接的目的;而釺焊則是在多數時候,用來填補漏洞、縫隙的,一般使用熔點比較低的材料,填充接口間隙並與工件實現原子間的相互擴散,從而實現焊接的方法,但這種方法需要處理的問題會更多,比如焊縫兩側金屬的性相的改變,需要預熱、保溫和焊後的人處理等工藝。

認真說來,釺焊也是平時見到最多的焊接方式,也是非常考較加工工藝和技術以及相應的焊接知識的。

比如該用23號焊條加工工件,但使用了25號焊條,雖然可能工件的使用沒有什麽問題,但如果顛倒了兩種焊條的加工條件,該用25號焊條的使用了23號焊條,那麽就是一場災難!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可能表面上看不出來什麽,但在使用中,就會出現抗拉強度不夠的問題,那麽就會出現重大技術安全隱患!

例如,使用到建築工程上,可能造成原本能夠抗6級地震的建築,連4級地震都頂不過去,那是面臨的可不是一個兩個的傷亡!而是幾百上千人的傷亡!

如果換到戰列艦上,出現問題,損失的就不僅僅是一艘艦艇的問題,還記得那個鐵釘於馬掌的故事嗎?少了一枚鐵釘,掉了一隻馬掌;掉了一隻馬掌,瘸了一匹戰馬;瘸了一匹戰馬,敗了一次戰役;敗了一次戰役,丟了一個國家。

這種連鎖反應,是任何一個軍隊指揮官不敢輕視的。如果知道是應為一個焊工使用錯了一根焊條,結果導致戰爭失敗,估計那個焊工會被戰敗了的眾多將領活吃了吧?

除了材料配方,還有材料加工工藝,比如現代核潛艇的螺旋槳加工,就使用了單晶拉生的銅錳合金複合材料,用來減少共振、降低噪聲以及消磁。

所以,科技界的每一次突破實際上都是材料科學的一次突破,或者是一種新材料的誕生,最突出的應用就是後來全世界都關注的高溫超導體材料的研究!

材料學作為最基礎的科學研究,也是最消耗金錢和和時間的,亨利自己的材料實驗室,這些年來一直就是亨利投資最大的吞金獸,從亨利開始動念頭對外進行投資,到1926年做年度總結的時候,二十多年來,已經投入了不下兩千多萬美元的資金,但是到現在,能夠明確用途的合金配方也是寥寥。

不過,還是有兩三種合金配方可以使用到了發動機的研發上,讓發動機的額定功率提升了一大塊,所以才有卡塔琳娜總航程達到4500公裡的變態表現!如果發動機的最大功率還能提高的話,卡塔琳娜的速度就可以超過450公裡的時速,那麽對於兩地往來的便捷程度也會提高,大規模開展民航運營就具備了飛躍的機會。

能達到4500公裡的航程,那麽改進下去,就可以達到6000、7000公裡,坐飛機飛躍大西洋兩岸就會成為上流社會的首選!不知道有了飛機後,泰坦尼克的杯具還會不會發生。

還有炮鋼,華夏在民國時代製造的炮鋼質量都是很差的,比如閻百川的太原兵工廠雖然能量產75山炮,但是在射程和威力上,卻不如日本,在忻口會戰中還是靠數量才壓製了日軍的炮兵,然而當日本空軍出動後,晉軍的傷亡一下子就劇增,並因為日軍偷襲娘子關成功,導致忻口前線的晉軍防禦崩潰。

究其原因,還是晉軍不能在裝備上完全壓製日軍,所以不得不集中自己的部隊在正面進行防禦,而這樣一來,忻口側翼的防禦力量就被大大削弱。

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就是晉軍太原兵工廠在材料學上的落後,導致其生產的炮鋼質量不佳,在射程上吃虧,這才不能依靠射程的優勢,迅速打擊日軍的炮兵部隊,只能用來打擊日軍步兵,保護自己的前沿陣地。

要說日軍裝備的火炮在整個二戰期間,和歐美國家相比,那就是一個渣,但面對華夏自己生產的火炮,那就是一個強!即使到了原時空的二十一世紀,也會有國家有這種材料學上的弱點,導致其裝備設計很不錯,但生產出來就不是那麽回事。這個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印度。

印度自己設計、生產的主戰坦克“阿瓊”,從1974年開始設計到裝備部隊的2004年用了三十年,但是依舊存在一個射擊後炮膛鍍鉻脫落的問題!那可是2004年!結果阿瓊坦克就成了印度陸軍最不受歡迎的裝備,只會出現在閱兵式上,而不是出現在戰場!

所以說材料學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不過,任何一種新材料的誕生都充滿了偶然性,都是在千萬次實驗中誕生的,沒有任何僥幸——每一次實驗,都要對實驗材料、實驗步驟等進行認真的記錄,千萬不能出現一種新材料誕生,卻無法還原實驗步驟再現的窘境。

而這種實驗也往往是最枯燥、最機械的,也是最考驗研究人員耐心的。像亨利在材料學研究上的投入,如果換了一個普通的資本家,可能在短時期內沒有產生需要的效果,可能投資也就會中斷,研究人員也會解散。

不過話又說回來,從元素排列的角度來說,材料學又是一個窮舉法下的研究科學,只要時間足夠,我們肯定能夠得到自己需要的結果;不過新材料出現後,也往往會給投資人帶來非常豐厚的收入。

這方面已有同樣的例子,那就是尼龍。亨利在去年和杜邦談妥了委托研發合成纖維的合同,一年半近兩年後,杜邦傳來了一個令亨利驚喜的消息,第一種高聚酯材料已經研究成功!現在正在進行各種物理和化學方面的測試,不過從初步的一些檢測報告裡可以看出,這是一種無論是彈性、強度、透明度和光澤度等方面都非常優秀的材料!

得知這個消息後,亨利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絲襪!

這種有杜邦傑出的科學家卡洛瑟斯領導的科研小組研發出來的材料,自從它誕生的第一天,就被無數愛美的女人視為瑰寶!為了購買一雙尼龍絲襪,很多女人甚至願意在商店排上一天的隊;還有的收入比較低的女人,為了避免別人因為自己沒有穿尼龍絲襪而看不起人,甚至會在自己的腿上用顏料畫成絲襪!這是多麽瘋狂的一種現象!然而也是讓胡路和杜邦樂瘋了的現象。

原時空歷史上,卡洛瑟斯是在1928年才開始承擔獨立實驗室研發高分子聚合物合成纖維的,然後在1930年發現高聚酯的抽絲現象,然後在1935年發現了第一個具有穩定性質的合成纖維的分子式,並在1938年解決了用於生產這種高聚酯的原料生產問題,並在1938年10月底宣布誕生了第一種合成纖維。

不過這一切都在亨利的金錢攻勢面前算不了什麽。原時空歷史上杜邦公司才投入多少錢來進行研發?25萬美元/每年!而在亨利這個已經投資了大量金屬材料研究的眼睛裡,25萬美元還真是讓亨利看不上——錢的多少可就代表了對實驗室的掌控權,也代表著未來這方面的利益分配,亨利可是很輕易地就在杜邦公司沒有重視的時候,利用資金形成了對實驗室的實質控制。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