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康國府開啟了城門,向李察投誠!
李察的軍隊沒有發出一兵一失佔領了康國府,並在隨後數日對整個安國府的縣鎮城池傳檄而定!
府城作為一府之地的核心,無論是城池還是軍備都是最高級別的,若是府城主動投降,剩下的縣鎮只要沒有額外的大軍入駐,都不會頑抗到底……
而且,康國府投誠的官員們也會成為李察的帶路先鋒,為勸降康國府治下縣鎮出人出力。
李察無損拿下康國府後,對行政體系高層進行了簡單的調動,將老家的公孫康安調了過來擔任康國府的知府!
公孫康安作為前期投靠李察的人員,一直表現的非常老實,他跟隨李察的資歷也能力也足夠,畢竟原本公孫康安就有數年布政一方的經驗,擔任一把手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最重要的是,康國府遠離安國府的公孫家族老巢,在康國府的公孫康安舉目無親,沒有什麽人脈可言,他是空降的一把手,若是不想讓下面人架空,必須牢牢依靠李察這顆大樹的中央權威。
公孫康安的調動是李察的一個試驗,在他手下大部分資歷高的文職人員都是老家安國府先後投誠的降官,他們本身能力是可以的,只不過大多數都是安國府士紳家族出身,所以李察不敢將他們放在安國府任職重要官員。
不過當李察打下新的地盤後,將他們空降到新地盤上當官就沒有什麽顧慮了,反倒會讓這些李察的‘老鄉’更加依賴自己。
如此一來,也能壓下最初‘從龍’投降李察的官員的怨言,特別是出自高象縣的投誠官員,當初李察攻伐史國府的時候可是出了大力,一直力挺李察,拒絕安國府節度使陶安邦的拉攏分化!
這些功勞自然都是要算的,不然的話以後投誠的官員怎麽看李察這個老大?
公孫康安的調任提拔就是李察的一個試驗點,若是公孫康安能做好康國府的知府,李察不介意今後將高象縣最早投誠的那些老人一個個提拔成遠離家鄉的一把手!
調動高層是最簡單省事,還不會導致秩序混亂的管控新地盤的方式,雖然會有很大的隱患,但只要李察不遇到大敗的頹勢,打下的地盤基本上不會出現反叛的跡象。
同時,李察的漢人婚娶制度和色目人農奴制度也在康國府開始推行,受到了整個漢人階級的擁護!
兩大制度推行收獲漢人民心後,李察就開始整改收編康國府的地方衛戍部隊。
城鎮裡的漢人巡防營,縣城裡的縣兵,府城裡的府兵,以及各級行政單位下屬的官差衙役的能戰老兵都被抽調出來,組建了第六野戰步兵團。
優勝劣汰的普通兵卒則組建地方巡捕房,因為西域地區漢人平民普遍參軍的傳統,將這些漢人士兵整編後,李察基本上就無法從康國府中征召到合格的漢人青壯參軍了。
強征的話,招上來的都是從事商業活動和漢人士紳家族的子弟,會引起地方的怨念。
因為康國府已經被抽調過一波漢人地方衛戍部隊,李察在保證康國府地方政府巡捕房人員充足基礎上,僅僅隻擴編了一個第六野戰團,也就2000多人……
最關鍵的是,康國府的地方衛戍部隊極為匱乏,李察為了彈壓由於色目人農奴制度出現的色目人民亂,必須將整編的第六野戰步兵團留在康國府……
也就是說,李察拿下康國府全境後,看似總兵力增多了,但因為地盤擴大的原因,能調動的野戰部隊並沒有增加。
這主要是因為西域地區因為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導致大量漢人士兵陣亡,出現兵力緊缺的態勢,多余的漢人軍隊幾乎都集中在安西四鎮中,準備隨時隨地開搞……
不過李察能無損拿下康國府,與這一情況也有極大的關聯,若非如此,康國府中可就不僅僅是一千多士氣低迷的守軍了!
康國府的投誠讓李察清楚的看到西域地區兩大軍事集團對抗後,被抽調過兵力的府城有多麽空虛!
大明王元年7月,李察在獲得充分情報的前提下,兵分兩路,開向米國府和石國府,因為有康國府的帶路黨當向導,李察軍隊的進展十分順利。
米國府雖然投靠了吐番王國,但米國府的漢人軍隊也早已被抽調一空,與魯陽領導的唐軍對峙,李察大軍抵達後,在威逼利誘下開門迎降。
不過與米國府的順利投誠不同,李察親率的一路大軍抵達石國府後,石國府民風彪悍,竟然組織起了一群色目人守城!
這主要是因為李察的色目人農奴政策引起了石國府色目人的恐慌,再加上石國府色目人比其他府城要野蠻一些,石國府官僚們也不想投降李察,雙方一拍即合,官府發放武器將敢戰的石國府府城中的色目人青壯武裝起來。
就這樣,石國府府城輕輕松松多出了數千守城大軍,與外面的李察隊伍在人數上沒啥區別。
李察麾下是系統本部兵馬和第一野戰團以及人數差不多的色目人仆役。
剩下的兵力都派往米國府征伐了。
石國府的抵抗成功激怒了李察,他命人打造了一天攻城器械後,第二日就派出第一野戰團裹挾著大量色目人仆役開始了登城作戰!
石國府的色目人守軍士氣不錯,但他們終歸只是普通的武裝平民而已,在數千人一起發起的攻城戰中,抵抗的效率極其低下。
至於普通的漢人士兵,都聽說了李察的漢人婚娶政策和色目人農奴政策,還有當兵漢人軍功授田的政策!
這些政策可都在康國府實施了!
康國府僅僅整編了一個野戰團2000多人,依靠康國府的官田加上開荒一些肥沃的土地,足夠分配,並沒有侵奪漢人地主士紳階級的利益。
所以第六野戰團的漢人士兵都得到了軍功授田,石國府的漢人士兵自然是各種羨慕,巴不得石國府向李察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