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這哥倆弄清楚事情來龍去脈,都為魏延的決斷和戰機把握所震驚:這才是大將之才!諸葛亮向大哥推薦的這倆人,果然不是一般人物。
當晚,劉備軍隊,就在樊城,殺牛宰羊,犒賞三軍。論軍功,原本只是負責詐敗誘敵的魏延,當仁不讓第一功!而第二功,也是人人心服,是神箭幫助破門的黃忠。
經此一戰,黃忠和魏延迅速為劉備手下的武將圈所接受,成為“自己人”。而諸葛亮,也憑借這一仗,在眾將心中樹立了威信,關羽和張飛,在諸葛亮面前,再不敢炸刺。
當晚,諸葛亮便向劉備提出,眼下已無顧忌,不如趁著士氣旺盛,就此奪佔南陽郡,將南陽兵馬收歸已有。以後可以有更多本錢,與孫權合作,為後面競爭荊州增加本錢。
劉備終是顧忌劉表,怕被外人說他受人恩惠,卻恩將仇報,奪人城池。雖然諸葛亮百般解釋現在的劉表,已經病重不理事,都是蔡瑁在主持荊州大計。此時奪南陽郡,等若從蔡瑁手中奪過來。但劉備始終不從。
諸葛亮說這話時,關羽和張飛俱在身邊。雖然諸葛亮沒有說服劉備,卻成功說服了關羽和張飛。
樊城一仗,讓關羽和張飛對諸葛亮的能力徹底服氣,從此願意聽他指揮;但當晚這一番話,卻讓關羽和張飛把諸葛亮當成“自己人”。以前,這哥倆一直當諸葛亮是四姓的人,與他們總是隔著一層皮。
鄴城,讓荊州和江東人士談之色變的曹操,早就在為攻打荊州,順勢拿下江東做準備,一直在秘密訓練水軍。此時的曹操,已被皇上尊為丞相,可以開府建衙,正大光明的有了自己的官職系統。
不過,曹操對這些虛名顯然不在意,他現在,全部注意力,幾乎全放在荊州方向。偃月城事件比劉備一打樊城發生的晚,卻先傳到曹操這裡。顯然,曹仁向曹操隱瞞了第一次失利。
本來,曹操希望做好充足準備後,再經略荊州,一鼓作氣拿下江東,則天下大勢定矣。而且,荊州有蒯、蔡兩家幫忙維持局面,一直在曹操的控制中。也允許曹操用充分時間做準備。
但偃月城的換手,就逼著曹操不得不結束準備,迅速南下荊州。曹操從來沒有小瞧江東孫氏,當年曹操與袁紹進行生死之戰,曹操最擔心的就是孫策殺過江,在背後捅曹操一刀。
還是郭嘉給曹操吃了顆定心丸:孫策為人輕佻,必死於小人之手,不必擔憂江東方向。果然,事後孫策果死於刺客之手。自己則驚險的戰勝袁紹,成就自己當下地位。
現在換孫權掌管江東,孫權第一時間就與吳郡四族和解,迅速穩定江東局勢,然後便一頭鑽進山區、江湖剿匪。對偃月城的進攻,總是拿不出足夠的兵力。
現在,孫權敢於一舉拿下偃月城,就代表孫權已有足夠的自信,能夠一舉拿下荊州,與自己南北抗衡。
這是曹操最擔心的情況。畢竟,江東孫氏軍隊,也是一支自孫策成軍以來,未遇敗仗的強悍之師,名頭絲毫不弱於曹操的百戰雄獅。
為了迎戰孫權,防止孫權獨吞荊州,曹操必須做出決斷:兵發荊州。
曹操是個雷厲風行,得策輒行的人,很快,曹操便從皇上那裡請來了討伐有罪的聖旨,擇日出征。
大軍還未出發,曹仁兵敗樊城的戰報來到曹操面前。曹操不禁冷笑:這個劉備,夾著尾巴躲在荊州這麽多年,還以為我就忘卻了他。
若不是有蒯、蔡兩家在荊州替我看著他,
這幾年,劉備的日子能如此舒服嗎?現在看,舒服的日子,劉備已經過夠了,又開始不安分,挑事了。 也好,反正自己已然決定大軍南征,就此一並把劉備解決了,永絕後患。
曹操派遣夏侯惇率兵五萬,討伐新野劉備。而且,曹操還撥給夏侯惇一千虎豹騎聽用。
虎豹騎是曹操麾下最精銳的部隊,自成軍以來,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大戰惡戰從未缺席,虎豹騎也從未讓曹操失望,戰場之上,虎豹騎一出,敵軍立馬潰敗,無一例外。
當然,曹操對虎豹騎,也是愛護有加,最親信的將領,最精良的裝備,最優厚的待遇,全給了虎豹騎。
曹操讓夏侯惇帶一千虎豹騎的用意,不是用來衝鋒陷陣。劉備那點兵馬,在曹操眼裡,根本無需虎豹騎出手。虎豹騎的作用,就是一旦劉備戰場逃命,用來追殺劉備的殺手鐧。
這個劉備,逃命的本事太高了,曹操之前不止一次打的劉備落花流水,但每一次,都讓他成功逃脫。這一次,曹操不想再重蹈覆轍。
曹操自己,帶著一眾謀士,帶領大軍,直搗襄陽。由於有蔡瑁在彼,曹操這一路,可以預料,幾乎不會遇到什麽抵抗。
曹操大軍壓境,而此時的襄陽黃府,人們更關心的是另一件事:三少爺的妾室:徐馨要生了!
說起來也巧,之前黃順曾發出夏吟令,讓徐慎幫忙調查孫翊滿門被殺一案。消息正好這天來到黃府。事關自己,徐馨和徐氏當然在場,要第一時間知曉答案。
程瑤從黃順手中搶過秘藏在蠟丸中的書信,展開念了出來。信中所言的事實真相,卻與徐氏所言,大相徑庭。
信中說,身在柴桑的孫權,獲知確切情報,丹陽孫翊要起兵造反,取代孫權。孫權得信,自然大怒,派人帶兵到丹陽鎖拿孫翊全家到柴桑。
顯然,孫權並沒有下令殺孫翊全家。然而,這道命令傳到領兵將領那裡,不知為何就變成了屠殺孫翊滿門,不留一個活口!
更為詭異的是,當日負責圍攻孫翊府的領兵將領,事後無一例外,均被武林高手夜裡抹了脖子。並在牆上塗抹血書:以血還血。
等到慘案傳到柴桑孫權耳中,孫權大怒,嚴令調查時,卻發現不但這些領兵將領,就是當日身邊伺候的負責傳令的下人,也在家服毒自盡。
至此,所有與這道命令有關的人,全部死於非命,孫權查無可查。孫翊之死,與孫策之死一樣,充滿了疑點,卻令人摸不到一點頭緒。
唯一不同的,是這次,孫權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雖然大家明裡不說,但私下裡,內心裡都在懷疑孫權:就是他下令,殘害了三弟孫翊全家!
事實明擺著,命令是孫權下的,領兵將領也是孫權的心腹,孫堅舊將,甚至孫策舊將,孫權一個不用。這裡面就有讓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雖然事後,孫權百般否認,並作出嚴查真凶的動作,但知情人都死了,孫權可以懷疑是真凶所為,但旁人同樣可以懷疑,是孫權在滅口!
這事,直到徐慎寫下這封書信時,仍未平息,整個江東上層,人人驚惶,個個心驚。柴桑街頭,鼓噪嘩變者,一日十數次。
書信最後,徐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事,孫權八成是冤枉的,因為孫權已經掌握江東全局,沒有必要對孫翊下如此狠手。即使孫翊兵變,將之鎖拿柴桑即可。沒必要屠殺無辜,留人口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