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讀者問:“才看第一章,說是縣學發的稟米,一月有6鬥,還不夠父子2個吃,以至要換9鬥都最差的秈米.6鬥是多少斤?我知道1鬥是10升,也見過量米的“升子”,年紀大點出生在農村的朋友應該見過,1升米大約2市斤.按這樣的換算,9鬥米估計離180斤不遠了.他們父子肚皮真大!!我看過的是溫飽生活嘛!” ~~~~~~~~~~~~~~~~~~~~~~~~~~~~~~~~
這回和尚真沒錯。因為和尚老家也是農村的,而且寫這書之前和尚查閱了十幾份文獻資料。
先講兩個典故。一個是古代惡霸地主有‘大鬥進、小鬥出’的壞點子,就是鑽了那個年代對大宗物件不稱重量,而是直接以容積計算的空子。
另一個便是台灣,直到七十年代,買米才按重量稱,之前買米都是用鬥計量,量器裝米抹平就ok,連稱重都不用,以方便論,那是相當方便的。
問題便來了,古代在大宗交易時,原來是以容積計量的,而我們現在說的公斤也好,市斤也罷,可都是重量單位啊。
中學物理老師告訴我們,這兩個單位顯然不能簡單的換算。
事實上,古代的石和鬥可以用作兩種計量單位,一為容積的單位,一為重量的單位。顯然用於量米時的單位是容積單位而非重量單位,所以並不存在明一石(容積)和現在的重量單位的直接換算。
現在就要搞明白,明一石到底等於現在的多少斤呢?
此處免去惡心的計算過程,直接引用教科書上的教材……從實物來看,明代成化兵子銅鬥(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其容量是9635毫升,比我們一直理論計算的數字略小。
另一個誤區呢,便是一升米的重量,實際上要比一升水輕的多,所以不能簡單換算成2斤,《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給出的實測數字是,1升大米重1.5斤。
我們把兩個數字一乘,則不難算出明朝的一石米約重153.5斤。這個數字要遠遠小於直接把容積換算成重量而得到的數據,那個數大概是188斤吧。
那麽九鬥米大概就等於現在138斤。
還有個無關科學的問題,當時官差雁過拔毛,店家‘大鬥進小鬥出’,能到沈賀這老實人手裡的米是大大縮水的。再剃掉裡面攙著的石子兒,稻殼,ohyeah,還能剩120斤?
難道這些米都能用來吃嗎?不得買些油鹽醬醋啊?你得有一半用來以物易物吧,萬一要有些人情世事啥的,真不敢想象能不能填飽肚子。
其實廩米僅能讓人餓不死,這不是我的說法,而是所有提到廩米的古籍中的統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