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府一帶丘陵起伏,一條火把組成的長龍正在官道上蜿蜒前行,遠遠看去,火光點綴下的黑夜裡,宛如無數螢火蟲在大地上飛舞,場面十分壯大,近近看去,卻都是沉著臉,面無表情的士卒打著火炬低頭急行,如同陰兵過境,給人呈現出一股神秘,驚惶之感。
這時在長江北岸的北渡口邊上火把通明,將整個渡口照的如同白晝一樣,無數名軍士卒舉著火炬,肅然站立著,火光閃爍印在他們臉上的樣子隱晦不明。
渡口旁的一座小山坡上,何騰蛟、樊一蘅等人站在上面,目視黑夜中,三條火龍小跑著通過架設在江面上的浮橋,士卒們一個個低著頭,疾步前行,仿佛後面有什麽人在追趕一般,如同魚群一樣湧國浮橋。
這三座浮橋並非明軍臨時搭建,而是川督王應熊耗費巨大人力財力,用一年多時間,鑄造十二頭五千斤鐵牛固定繩索,才搭建出來,目的是為了聯系兩岸,讓明軍能夠迅增兵江北,不想現在確成了明軍倉皇而退之路。
在豪格抵達佛圖關不久,江天一等人也出了山林,逃進明軍大營。
江天一在徽州抗清失敗後,就鑽過山林,並且帶著殘兵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遊擊,川東雖然丘陵起伏,但是他還是帶著殘兵,成功避開了金軍,順利突圍而出。
到了明營之後,江天一等人來不及歇息,便面見何騰蛟等人並陳述合州之戰的詳情,當說道城中‘殺人而食,拆屋而炊“時,想起滿城同袍,就逃回來四五十人,一個個不禁失聲痛哭。
帳中何騰蛟等人聽的震驚不已,忠義鎮一下覆滅兩萬多人,可以說是福建事變之後,五忠軍遭受最大的損失,而這個損失足以讓諸軍膽寒,因為一直以來,五忠軍就是明軍中的神話和各軍的精神支柱。
確定合州失陷,何騰蛟臉上一陣惶恐,帳中其他將領也人心浮動,這種狀態下明軍擊敗豪格的可能微乎其微,還有極大可能被豪格以破合州之威給再次擊敗,何騰蛟心中生怯,立刻決定拋棄營寨隻帶糧食連夜撤離。
此時眾多明將站在坡上,山下通行的人馬雅雀無聲,只有陣陣急促的腳步聲傳入耳中,心中都有些淒涼,但也有些暗自慶幸。
“閣老,秦太傅已經被送到對岸,您也快點過江吧!”張同敞爬上山坡,擦了擦額頭,躬身對何騰蛟說道。
後面有王得仁、李定國斷後,所以何騰蛟並不擔心金軍立刻追上來,他聽後卻搖了搖頭開口說道:“不忙,本督要看著將士們過江。”
何騰蛟說了這麽一句話,還真將周圍的將校一下感動了,周圍之人心中本來充滿了戰敗後的彷徨和無措,卻被他一句話整得有些悲壯起來。
“閣老,眼下最重要的事,是在重慶組織江防,重新建立防線,以免豪格攜大勝之勢,衝過長江。閣老是大學士,還請盡快撤往重慶坐鎮,保衛重慶,這裡就交給下官,下官定然把將士們都帶過江!”樊一蘅聽後,不禁抱拳說道。
眾人也都進行勸說,何騰蛟猶豫了一下,沒有再堅持,明軍必須在重慶穩住陣腳,為朝廷在四川留下這麽一個立足之地,等待今後反攻。他聽了眾人的話語,況且他心裡確實有些恐懼,所以便順著眾人的意思答應立刻過江。
佛圖關內,巡城的胡國柱見明軍營寨內,只有固定火盆,不見士卒舉火巡查,而現了明軍已經撤離。
金國帶甲二十萬,兵力看似雄厚,但他要顧及四川、關中、河西走廊和隴右等地,要防備多爾袞,準格爾蒙古,葉爾羌汗國,在北方至少要部署十萬大軍,
那麽在四川的兵力,最多也只能放十萬人。現在撤退的五萬明軍,對於四川無疑是個巨大的威脅,一旦明軍穩住陣腳,明朝援軍再進入四川與這五萬明軍會師,明軍立刻就可以卷土重來。
豪格必須為自己爭取消化勝利果實的時間,所以他最終選擇了鼇拜的意見,一定要重創這五萬明軍,使得明朝短時間內,沒有能力反攻四川,如此他才能安心的去奪川南,利用新得之地的財富和人口,募集兵馬,擴充實力。
鼇拜得了軍令,立刻率領一萬騎兵追擊,吳三桂則奉命領一萬人馬隨後接應,以防止明軍埋伏。
一萬騎兵打著火炬,借著月光,出了佛圖關,便向南追擊。
這一萬騎兵,並非滿人,而都是豪格西征過程中收編的蒙古和回部人馬組成。
金國的滿人實力比較弱小,禁不起損失,所以滿人基本只是承擔戍衛長安,保衛豪格的任務,一般來說並不直接參與戰鬥,就連豪格西征時,也是漢軍為主,滿軍為輔。
這樣一來,雖然有助於滿人人口的恢復和增加,但也剝奪了滿人建功立業的機會。
漢軍通過連連作戰,獲得功績的機會自然比滿人多,地位必然升高,而滿人只是戍衛,一直原地踏步,漢軍便有些看不起這些滿軍。
在這種氣氛下,滿人便迫切希望掌握一支能夠用在戰場上的武裝,而豪格也有意製衡漢人,所以便將這些西部各族人馬組成的軍隊交給了滿人統領,使得滿人能過通過指揮他們作戰,來獲取戰功,不至於被漢人徹底比下去,最後被漢人壓製。
這次豪格將這一萬多蒙古和回部組成的人馬帶來四川,就是給他們一個立功的機會,而這些人在合州戰場上也確實沒有讓他失望,數次成功阻擋了袁宗第突圍。
鼇拜領著一萬騎兵,出關後便向南急行,雖說夜晚不方便縱馬狂奔,但是馬匹慢行,度也比步軍快上許多。
川東丘陵起伏,可並不是沒有路走,事實上到了明朝時,各地的官道、驛道都已經十分達,並排跑兩輛馬車,絕對沒有問題。
騎兵在官道上慢跑,向南追出五裡時,已經將吳三桂甩在後面吃灰,等前出十裡,便已經看不到吳三桂的身影。
(本章完)
瀏覽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