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戰隋》第575章 榨取價值
七月初十,夜,黎陽城東三十余裡外的雍榆驛,燈火通明,戒備森嚴。

 雍榆驛已經在這場兵變中化作廢墟,但隨著黎陽城恢復穩定,永濟渠恢復暢通,渠道沿岸的損毀驛站的修複重建工作也將提上日程。這項工作主要由地方官府負責,只是永濟渠兩岸賊勢獗,叛賊一日未平,驛站重建也就是一句空話,而驛站不能正常運行,影響到的不僅僅是訊息傳遞,還包括永濟渠的安全,畢竟衛府軍不可能每天巡視渠道,成千上萬的軍隊投下去,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太驚人,所以正常情況下沿岸驛站都要承擔例行的巡視任務,一旦渠道安全受到威脅,則火上報,由地方官府和鷹揚府負責處置。

 齊王夜巡永濟渠,目的是看看永濟渠兩岸的驛站運行情況,第一站便是雍榆驛,結果看到一片廢墟。齊王面沉如水,一言不,下令扎營休息。王府僚屬心領神會,急告地方官員,請他們趕至雍榆驛拜見齊王。地方官員都很關注黎陽,關注齊王的動靜,雖然知道自己攀附不上這棵大樹,但不能得罪,小心伺侯著,以免禍從天降,只是誰也沒想到齊王會夜巡永濟渠,於是措手不及,一些距離黎陽較近的官員也是才接到消息,正心急火燎地往雍榆驛趕,而距離黎陽較遠的官員現在還一無所知。

 最先趕至雍榆驛的是幾個青衣胥吏,後面跟著一隊鄉兵。王府僚屬盤問了幾句,便帶著幾個青衣胥吏走進了齊王的臨時行帳。

 齊王負手而立,看到走進來的幾個青衣胥吏,頓時目瞪口呆,吃驚不已。都是熟人,清一色的顯赫權貴,只不過時運乖蹇,現在都成了楊玄感的同黨,都是大逆不道的賊子,雖然過去大家分屬不同的政治勢力,有的甚至還是死對頭,但此刻他們以“階下囚”的身份拜見齊王,做出投誠效忠之態,也就一笑泯恩仇了。

 齊王旋即明白了李風雲的意圖,臉上立刻堆滿了笑容,親熱寒暄,一一撫慰。

 新義公韓世諤、義寧公周仲,都是獨當一面的將才,不論是日後的南北大戰還是據北疆而稱霸,這樣的軍隊統帥都不可或缺。

 平昌公楊恭道是觀德王楊雄的兒子,觀德公楊恭仁的弟弟,齊王的堂兄,宗室的中堅力量,有這樣的人在北疆輔佐齊王,對齊王的幫助之大可想而知。另外楊恭仁的“復出”已是板上釘釘,這場風暴結束後,楊恭仁即便遭到政敵的“圍攻”,也難以阻擋他進入中樞最高決策層的腳步。中樞最高決策層裡必須要有宗室,這是政治需要,是頂層權力製衡的需要,也是聖主和中樞在中央威權飽受打擊後不得不向保守勢力妥協的需要。楊恭仁進入中樞最高決策層後,若能支持齊王北上戍邊,則必能影響到聖主的最後決策。

 海陵侯來淵是右翊衛大將軍、水師總管來護兒的兒子,武康侯裴爽是禦史大夫裴蘊的兒子,剡侯虞柔是內史侍郎虞世基的兒子。來護兒、裴蘊和虞世基都是中樞最高決策層的成員,如果齊王能“榨取”到他們這些叛逆兒子的價值,以此來“訛詐”他們支持自己北上戍邊,則必能如願以償。

 北舞侯鄭儼是大理卿鄭善果的兒子,而鄭善果出自山東五大級豪門之一的滎陽鄭氏,是滎陽鄭氏的領軍人物,未來的鄭氏家主。鄭善果雖然位列中樞,但不是最高決策層成員,不能影響到聖主決策,不過關鍵時刻,多一個豪門勢力的支持,總比多一個政敵要好。

 當然,這些隸屬不同政治集團的權貴投奔齊王,給齊王帶來的最大好處還是政治上的。以齊王為的政治勢力最早僅僅只有關隴一部分權貴支持,現在卻有關隴、山東和江左眾多權貴的共同支持,如此一來其內部就形成了以關隴、山東和江左三方權貴鼎足而立的權力構架,這已經有了政治集團的雛形,成長潛力巨大,一旦迅展成為政治集團,再加上北疆這塊龐大的地盤,再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則齊王據北疆而稱霸的夢想也就變成現實了。

 之前齊王已經從韋福嗣那裡知道這批在楊玄感的脅迫下變成亂臣賊子的權貴,走投無路之後,都接受了韋福嗣的勸說,都決心投奔齊王,都願意輔佐齊王鎮戍北疆,在政治上“絕地反擊”,以期東山再起。只是,此事的好處看得見摸得著,而風險也是難以估量,畢竟大家分屬同的政治集團,有不同的利益訴求,雖然因為生死存亡暫時走到了一起,但誰敢保證這些人信守承諾?誰敢說這些人關鍵時刻不會背信棄義,賣主求榮?所以齊王持謹慎態度,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更沒有馬上收入“囊中”的念頭,而是打算先把這些人放在李風雲帳下“觀察”一段時間,等到北上戍邊成為現實,等到自己在北疆確實需要這些人輔佐了,再把他們“請”回來。

 然而,李風雲卻看到了他們的“價值”,特意帶著他們拜見齊王,送給齊王一個“見面禮”。只要齊王能夠最大程度地“榨取”這些人的價值,就必然有助於齊王北上戍邊。

 該說的能說的韋福嗣早就對他們說過了,此刻齊王也無須贅述,而這些權貴們也是一代翹楚,對齊王的“價值”自有判斷,既然他們選擇了齊王,當然承認齊王還是有值得他們輔佐的價值,所以這次見面,他們一方面向齊王表達效忠的意思,另一方面則是就未來的展,與齊王進行坦誠的溝通和交流,以便更好的合作。

 話題很快轉入要點。齊王坦誠相告,他已經向宇文述表達了北上戍邊的意思,但宇文述以聖主和中樞尚未決策動第三次東征為理由,沒有給出任何承諾。實際上有沒有第三次東征,都不能改變南北關系迅惡化這一事實,更不能延緩甚至阻礙南北戰爭的爆,所以齊王北上戍邊,與聖主是否動第三次東征,並無直接關系。

 楊恭道、來淵、虞柔、裴爽、鄭儼等貴胄一聽就明白了,齊王知道他們的價值所在,需要他們在這件事上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他們這些人雖然都被打上了“亂臣賊子”的印記,但上至聖主下至文武百官,心裡都一清二楚,楊玄感非要抹黑他們,他們不黑也是黑,如此便給了政敵把柄,迫使聖主、中樞和他們家族,不得不在政治上妥協讓步,否則他們固然要掉腦袋,而家族也難逃牽連之禍。但聖主豈能把來護兒、虞世基、裴爽這些親信重臣統統趕出中樞?所以最後肯定是妥協,以結束他們這些人的政治生命來保全家族和集團利益。

 當然了,一旦博弈激烈,雙方在核心利益上拒不讓步,他們也有可能掉腦袋,而這也是他們選擇逃離東都的原因所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們的“失蹤”或者名義上的“死亡”,某種意義上更有利於家族和集團在這場政治風暴中維護自身利益。

 這種背景下,尤其在楊玄感的叛亂尚未平定,未來局勢展和政治走向都不確定之刻,他們與家族重要人物取得聯系,以這些重要人物支持齊王北上戍邊,來換取齊王對他們個人的“庇護”,實際上也就是對他們家族利益的保護,還是切實可行的辦法,畢竟南北關系惡化是不爭事實,北疆鎮戍力量嚴重不足也是事實,齊王和聖主的關系瀕臨破裂也是事實,而這些都是支持齊王北上戍邊的最好理由,在國祚利益至上、血濃於水親情至上,整體利益大於局部利益等諸多冠冕堂皇的“借口”掩飾下,即便聖主一百個不願意,也只能暫時同意齊王北上戍邊。

 楊恭道、來淵等人當即向齊王做出承諾,願意竭盡全力幫助齊王。幫助齊王也就是幫助他們自己,如果齊王不能北上戍邊,如果齊王不能帶著他們在南北大戰中建立功勳,如果齊王不能成就霸業,他們也就完了,至死都要背負叛賊之名蒙羞於世。

 雙方各取所需,相談甚歡。

 不久有縣府官員趕至雍榆驛,齊王馬上召見,怒氣衝天地呵斥了一番。

 子夜之後,李風雲在韋福嗣的陪同下,與齊王相見。

 齊王待之以禮。雖然李風雲始終沒有承認自己是三朝元老、功勳重臣李德林之子,但李子雄對他的態度早已說明一切。李子雄是何等人物?既然李子雄對李風雲都客客氣氣,齊王當然知道自己要拉攏此人,再說此刻李風雲的帳下多達十萬大軍,未來不論是南北大戰還是稱霸北疆,李風雲和他帳下的大軍都是齊王最大助力。

 李風雲也表現出了足夠的尊重,同時也保持了一定的距離,雙方心裡都很戒備,都有隔閡,若論信任,還是遙不可及。

 “禮物很好,孤收下了。”齊王笑道,“未來一段時間,孤還要麻煩你,對他們善加照顧。”

 李風雲微笑承諾, 然後不動聲色地說道,“水師來了,明天大王就能見到來護兒。”

 齊王已經接到李風雲的急報,是以並不吃驚,而是關切地問道,“是否來得及撤離?”

 李風雲點點頭,“天亮前就能撤完,若有疏漏,還請大王妥為掩飾。”

 齊王肯,“既然榮公(來護兒)了,是否告之海陵侯(來淵),讓其父子相見?”

 “公開要挾只會適得其反。”李風雲笑道,“暗中保護才能換來人情,而人情最難還,況且來護兒欠大王的還不止這一個人情。”

 齊王驚訝了,“還是甚人情?孤怎麽不知?”

 =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