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戰隋》第445章 背道而馳
樊子蓋氣得七竅生煙,恨不得指著楊恭仁的鼻子破口大罵,見過無恥的,沒見過你這樣無恥的,東都陷入今日困局與你有直接關系,正是因為你復出後迫不及待搶奪軍權,才導致軍政兩界的矛盾驟然激化,然後主持衛府日常工作的右候衛將軍鄭元壽才虛晃一槍“倉惶逃離”了,結果當東都需要軍方出面支撐大局時,卻發現自己變成了孤家寡人,孤立無援了。樊子蓋有理由懷疑楊恭仁有蓄意置東都於死地之企圖,甚至懷疑他就是這場風暴的幕後推手之一,否則關鍵時刻應該輪到他挺身而出舍身赴死了,為何又臨陣退縮?

 “請大王決策?”樊子蓋豁出去了,直接逼宮。楊恭仁可以拿越王楊侗做“擋箭牌”,但越王楊侗又能拿誰做“擋箭牌”?

 越王楊侗算是看明白了,有好處的時候大家都往懷裡搶,沒好處的時候大家都往外面推,現在需要人出來主持大局承擔責任了,結果一個個都做了縮頭烏龜,根本就不要廉恥。既然如此,那我這個大王就來決策吧,至於我的決策對不對,你們聽不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未雨綢繆還是需要的。”越王楊侗鼓足勇氣說話了,“不論消息真假,先加強東線防禦,確保東都安全。”

 樊子蓋總算松了口氣,有了越王楊侗這句話,楊恭仁、崔賾和元文都於情於理都不好做得太過分,否則就是打越王的臉了。

 然而,就在此刻,治書侍禦史韋雲起突然說話了,“大王,現在東都安全嗎?”

 越王的臉頓時就紅了。想想都羞愧,堂堂一個武牙郎將韓世諤,不但把京師的南大門丟了,還全軍覆沒,至今都下落不明生死不知,至於右驍衛將軍李渾,更是不堪,手握近萬精銳,竟然被一群叛賊圍在顯仁宮裡,堵在洛水南岸,不要說剿殺叛賊了,就連奪回伊闕口都遙遙無期。正如韋雲起所說,現在的東都已經不安全,如果楊玄感真的謀反,並正向東都殺來,東都便陷入了腹背受敵之困境,所以當務之急是以最快速度擊敗賊帥韓相國,奪回伊闕口,確保東都不會陷入兩線作戰之窘境,確保東都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可能謀反的楊玄感。

 “愛卿可有應對之策?”越王問道。

 “大王,馬上集中力量,奪回伊闕口。”韋雲起當即獻策,集中右驍衛將軍李渾、武賁郎將費曜、武賁郎將周仲、河南讚務裴弘策、河南令達奚善意等五支軍隊,約三萬五千余將士,同時向伊闕發動攻擊,如此則東都衛戍軍佔據了絕對優勢,完全可以一戰而定,一戰擊敗叛軍,順利收復伊闕口,然後再把這五支大軍迅速調到京師東線,若楊玄感當真謀反,並向東都發動攻擊,則必遭衛戍軍迎頭痛擊,絕無可能渡河南下。

 越王心喜,連連點頭。韋雲起所獻計策的關鍵是把東都城內城外的軍隊,還有京畿地方軍全部集中到一起使用,用一個拳頭對敵,各個擊破,但問題就出在這裡,東都指揮不了右驍衛將軍李渾,而武賁郎將費曜是越王堅守東都的“救命稻草”,武賁郎將周仲則是樊子蓋掌控東都局勢的後盾,至於河南讚務裴弘策,河南令達奚善意,那都是地方行政長官,所率軍隊也是地方鄉團宗團,首要維護的是地方利益,怎麽可能任由東都宰割?怎麽可能衝在東都衛戍軍的前面充當“炮灰”?

 越王抬頭望向樊子蓋,滿懷希望地問道,“愛卿以為如何?”

 樊子蓋面如寒霜,一言不發。韋雲起太陰了,所獻計策的目的太明顯了,就是要利用伊闕戰場上的叛軍消耗東都衛戍軍,不但消耗衛戍軍的兵力和士氣,還消耗寶貴的時間,一旦伊闕戰場上打得難分難解,死傷慘重,那麽隻待楊玄感殺進來,東都就危險了,防守力量太弱了,不得不向西京求援,如此西京的軍隊就可以名正言順大搖大擺地進入東都戰場,不費吹灰之力就掌控了東都局勢。

 越王從樊子蓋的臉上看到了難以抑製的憤怒,心中的喜悅頓時消散,目光不由自主地轉向楊恭仁、崔賾和元文都

 這三位神情各異,楊恭仁是凝神沉思,崔賾是面無表情,而元文都則目露嘲諷之色,三人都不說話,最後還是元文都看到越王很無助,心一軟就說了句話,“此計甚好,大王可即刻下令。”

 樊子蓋雖然大汗淋漓,但聽到元文都這句話,心裡頓時寒意層生,忍不住就打了個冷戰,隨即緊緊閉上了眼睛,以免被人發現自己心中的恐懼。如果這一戰在某些人的操縱下打敗了,那誰將為此付出慘重代價?不祥之感霎那間充斥了樊子蓋的身心,他後悔了,早知道還不如向楊恭仁妥協,把周仲的軍隊調去京師東線,最起碼還能進退自如,如今卻被動了,虎狼環伺,一旦被人暗算,不堪設想。

 越王有些詫異,沒想到元文都竟鼎力支持,而楊恭仁和崔賾也沒有反對,但看到樊子蓋的臉色愈發難看,甚至連眼睛都痛苦的閉上了,他忽然便有了不詳之念,難道這裡有名堂?越王想了片刻,還是下了決心,伊闕必須奪回來,叛賊必須剿殺,否則就算楊玄感沒有叛亂,東都危機沒有擴大化,此事也很難長久瞞下去,一旦被人密告了聖主和中樞,東都如何交待?

 越王命令一下,楊恭仁和崔賾立即開始執行,先擬定詳細的攻擊部署,然後以越王的名義火速下達。

 越王命令,各軍務必於初五子夜前渡過洛水和伊水,完成攻擊前的部署,初六上午,各軍向伊闕展開攻擊,齊頭並進,齊心協力,務必一戰而定。

 右驍衛將軍李渾接到命令的時候,正在指揮諸鷹揚於甘洛城西南方向與叛軍激戰,而叛軍主力則雲集甘洛城一線,做出了強渡洛水,猛攻柏亭、蒯鄉之態勢,這使得洛水兩岸的氣氛非常緊張,武賁郎將周仲和河南令達奚善意都親臨前線觀察敵情,敦促帳下諸鷹揚做好阻擊準備。

 李渾看完命令就笑了,他正打算與李風雲暗中聯手,先把周仲吃掉,所以今日聯盟主力雲集甘洛城,做出了渡河態勢,然後今天晚上李風雲便要詐敗而走,以誘使周仲渡過洛水,置其於死地,但周仲未必上當中計,未必會渡河攻擊,吃掉周仲的難度非常大,哪料到東都竟然“默契”配合,關鍵時刻做出了五路大軍聯手圍剿叛軍之策,如此一來周仲想不死都難啊。

 李渾馬上秘遣親信傳訊李風雲,告之東都圍剿之計,讓其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武賁郎將周仲在接到越王命令之前,已經先接到了樊子蓋的密信,心中早有定計。樊子蓋當然不會把尚書都省的激烈博弈告訴周仲,他只是把自己的擔心委婉地告訴了周仲,提醒他小心防備,千萬不要因為大意而遭小人暗算。周仲知道伊闕戰場的背後有高層的博弈,所以一直都很小心,雖然李渾數次敦促他渡河攻擊,與其聯手奪回甘洛城,但他就是不從,百般搪塞,遲滯不前,現在得到樊子蓋的提醒,他就更加小心了,除非叛軍放棄甘洛城,退回伊闕,否則他絕不渡河,至於越王的命令,當然要陽奉陰違了。

 河南令達奚善意率先渡河了,倒不是因為他遵從越王的命令,而是元文都強烈要求的,要求他從遠離戰區的位置渡河,然後與費曜的先頭小股部隊會合,天亮後就打著費曜的旗號緩慢向伊闕戰場推進,不到迫不得已不要與叛軍接觸,至於費曜則打著達奚善意的旗號跟在後面,做做樣子而已。

 河南讚務裴弘策與樊子蓋反目後就再也沒去皇城露過面,名義上帶著軍隊去洛口倉了,實際上直到現在他還在城外按兵不動,以各種理由推遲出發時間,擺明了就是陽奉陰違,但東都就是沒人敢以強權壓他。

 河東裴氏是傳承千余年的大豪門,今日它在中樞核心層裡就有黃門侍郎裴世矩和禦史大夫裴蘊兩位權勢傾天的大權貴,由此可見它在東都政壇上的份量,但這個龐然大物的背後也隱藏著很大隱患,而這個隱患便是內部的分裂。裴世矩這一房原來效力於山東高氏齊國,裴蘊這一支則效力於江左,而原效力於關隴的本堂子弟,因為政治上的保守立場,與關隴本土貴族集團一直結盟合作,結果可想而知,當然遭到了聖主和改革派的遏製和打擊,現在只能靠司隸大夫裴操之和河南讚務裴弘策勉強支撐。

 裴弘策一度官至將作監,也就是官製改革前的將作寺的最高長官將作大匠,但隨著齊王楊喃的的“坍塌”,他“臨危受命”出任河南內史讚務,實際代替齊王楊喃主持河南內史府政務之後,他就被變相趕出了中樞,“將作監”名存實亡,僅僅保留了做為高配京畿行政長官的品秩而已。

 然而,裴弘策終究是河東裴氏的中堅力量,再加上代代傳承、與生俱來的、流淌在河東裴氏血脈中的“變通”之術,還有聖主和改革派也的確需要拉攏這個本屬於關隴貴族集團的大豪門,裴弘策還是贏得了聖主一定程度的信任,只是聖主的有限信任所產生的利益和大豪門的根本利益相比還是懸殊太大,裴弘策也難以改變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立場,於是裴弘策在這場風暴中的選擇也就可想而知了。

 裴弘策接到越王的命令後,馬上下令拔營起寨,連夜向偃師前進。

 偃師在京師東部,而伊闕在京師南面,裴弘策這是背道而馳了。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