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戰隋》第411章 波瀾已起
?一秒記住【中文網】www.,為您提供高速文字首發。 “多想無益,當務之急是守住伊闕口,是阻禦李渾的攻擊。”李密衝著眾人連連搖手,示意大家不要過多關注黎陽,現在兩地訊息不通,關注了也毫無意義,“新義公(韓世諤)全軍覆沒,必定震動東都,接下來李渾已別無選擇,唯有奮力反擊,未來幾日伊闕戰場必定血肉橫飛,諸君尚需齊心協力,共渡難關。”

 李密現在就是這支軍隊的最高統帥,而他的地位首先由“見不得光”李風雲所確立;其次藏匿在李風雲身邊的李珉也積極擁護;再次韓相國已經決定唯李風雲馬首是瞻,既然李風雲要拿李密做“大旗”,他當然沒有異議,樂見其成;之後韓世諤出現了,這位李密的政治盟友初始尚有控制這支軍隊的念頭,但看到白發李風雲後,便知道這支軍隊的真正統帥是誰了,權衡利弊後也就“見風使舵”,先利用李風雲把該於的事於了,等到楊玄感殺到東都,掌控了大局,如果李風雲依舊不知好歹不知進退,那就不客氣了。

 李密有苦難言,在攻打伊闕前,他就被李風雲“算計”了,但他並不是沒有逆轉的機會,他手上還有一張“底牌”,還有伊闕守將韓世諤這個“秘密武器”,他打算與韓世諤聯手,在伊闕口“坑”李風雲一把,反過來“算計”李風雲,繼而擺脫李風雲的控制。但人算不如天算,他萬萬沒想到李珉突然出現了,揭開了他的“底牌”,置他於尷尬之地,如此一來,他和李風雲之間不要說信任了,就連最基本的信用都沒了,不過這樣也好,反正遲早都要翻臉,早翻臉比遲翻臉好。現在李密“認栽”,任由李風雲“驅使”,只是等到與楊玄感會合,雙方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後,李風雲再想捏著李密的脖子為所欲為就不行了。

 李風雲、韓世諤都同意李密的意見,幾個人當即商議具體部署,最後決定,由韓世諤帶本部人馬先到伊水東岸休整,聯盟軍隊繼續按既定部署進行攻防作戰,韓相國的主力部隊迅速北上,於高都城、垂亭一線待命,隨時渡過伊水作戰。

 右驍衛將軍李渾率軍於顯仁宮的東南面布下戰陣,就在他準備向伊闕發動攻擊時,突然傳來韓世諤全軍覆沒的消息,這個消息頓時讓他產生了強烈的不祥之感,他當即改變決策,命令各軍團即刻在洛水和伊水之間築起一道防禦陣線,竭盡全力阻禦叛軍攻擊東都。

 東都再次震驚,一個武牙郎將,兩千多精銳衛戍軍,竟然在伊闕口下全軍覆沒了,這太難以置信了,太匪夷所思了,這可能嗎?這背後到底有什麽驚人秘密?

 東都集體失聲,或茫然無措,或驚惶不安,或冷眼旁觀,或幸災樂禍,或磨刀霍霍,局勢波詭雲譎,讓人害怕,令人窒息。

 此刻軍方責無旁貸,應該承擔起擊敗叛賊,堅固京畿防線,確保東都穩定之重任,然而,右驍衛將軍李渾卻下令收縮防守,美其名曰引蛇出洞,誘敵出擊,利用地形優勢予敵以重創,以避免攻堅所帶來的不可預料之損失,但他在伊水西岸的一系列軍事部署,卻未能體現出積極進攻之態勢,反而有推動東都危機加速惡化之故意。

 樊子蓋終於意識到東都要出大事了,若說之前他從兩京紛繁複雜的局勢中,從崔賾的警告和暗示中,不過有所懷疑而已,那麽現在是深信不疑了,他肯定東都有人要用暴力手段發動一場旨在推翻聖主和改革的軍事政變,可以肯定東都有不少人正在“齊心協力”促成這場軍事政變的爆發,雖然到目前為止,這場危機還停留在表面上,還僅僅局限於叛賊韓相國攻陷了伊闕,突破京畿防線,但實際上在波濤洶湧的湖面下已是激流湧動,大壩要倒塌了,洪水要決堤了,東都已岌岌可危。

 樊子蓋十萬火急奏報行宮,向聖主和中樞報警,同時火速趕赴越王府,與越王楊侗和越王府長史崔賾緊急商討應對之策。

 崔賾一如既往,態度明確,堅守東都,固守待援,隻待聖主和遠征軍歸來,則局勢必然逆轉,但現在的問題是,軍方是否值得信任?右驍衛將軍李渾和右候衛將軍鄭元壽是否可靠?還有一個更嚴峻的問題,一旦東都爆發了兵變,西京是什麽態度?是什麽立場?如果西京選擇了支持兵變,東都能否堅持到聖主回歸?歸根結底一句話,若想守住東都,就必須有絕對忠誠於聖主,絕對被越王所控制的軍隊。

 目前宿衛皇城和宮城的禁衛軍絕對忠誠於聖主,這一點毋庸置疑,畢竟聖主遠征期間,總要留點絕對可靠的軍隊保護自己的親眷,保護中央府署,保護中土的權力中樞,但是這支軍隊依聖主之詔令,在聖主遠征期間,只聽命於左監門郎將獨孤盛,所以越王楊侗指揮不了這支軍隊,東都留守樊子蓋更指揮不了,既然指揮不了,也就無法利用這支軍隊去執行他們的決策,必須另謀他策。

 現在京畿地區,與崔氏關系最為密切的軍方將領就是河陽都尉、秦王楊浩和滎陽都尉崔寶德,但崔寶德遠在通濟渠,遠水救不了近火,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近在咫尺的河陽都尉秦王楊浩了。

 “形勢危急,只能求助於秦王。”樊子蓋知道崔賾肯定會從中阻撓,於脆直接向越王楊侗提出這一建議,並詳細闡述自己的理由。

 崔賾並未阻止,靜靜等待樊子蓋說完之後,問了一句,“秦王率軍渡河而來,東都的確得到了支援,但河內那邊的鎮戍怎麽辦?如果有一支叛軍乘虛而入,乘機攻陷河內,兵臨大河北岸,東都陷入兩線作戰之窘境,則秦王必然顧此失彼,只能眼睜睜看著河內失陷,到那時河北失陷的罪責由誰承擔?”

 河內是東都北部屏障,河內若失,則東都北部防線門戶洞開,僅靠一條大河天險阻禦不了叛軍的攻擊,反之,若河內守住了,東都不但北部防線固若金湯,還能得到河內方面的有力支援,所以很明顯,讓秦王楊浩集中河內全部力量衛戍東都北部防線是最為穩妥之策。

 樊子蓋苦笑,“你未能說服安昌公(元文都),也不能保證莘公(鄭元壽)信守承諾,如果秦王亦是袖手旁觀見死不救,東都如何渡過此次難關?”

 “某再去勸說安昌公。”崔賾很固執,拒不妥協。崔氏已經深陷皇統之爭難以自拔,這次甚至有覆滅之危,所以無論如何都要給崔氏留些退路,預先部署一些“後手”,而秦王楊浩就是崔氏的“退路”,就是崔氏的“後手”,不容有失,所以崔賾寧願在這次危機中付出慘重代價,也要保證秦王楊浩的安全,這是崔氏的“底線”,一步不讓。

 崔賾二次拜訪元文都,這次他如願以償了,元文都答應了他的妥協條件,並告訴他,費曜正在率軍日夜兼程返回東都。但是,費曜公然違抗右驍衛將軍李渾和右候衛將軍鄭元壽的命令,不經衛府同意,擅自率軍返回東都,不僅嚴重違反軍紀,還等同於謀反,後果非常嚴重。當然了,若東都爆發兵變,費曜非但無罪,反而有功,反倒是命令他在通濟渠一線主動出擊剿賊的李渾和鄭元壽有動機不純之嫌,只是,誰敢保證東都一定會爆發兵變?

 敢做出這種保證的唯有崔賾,崔賾就在元文都面前拍著胸脯說,東都肯定要爆發兵變,東都有陷落之危,所以元文都做出合作的承諾之後,直言不諱地警告崔賾,“你對東都局勢的預測如果錯了,所有後果你一力承當。”

 崔賾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反問元文都,“憑韓相國的烏合之眾能攻陷伊闕?韓世諤自小隨父征戰天下,是一員百戰悍將,以他之戰力,會在伊闕口下全軍覆沒?難道韓相國是淮陰侯再生?抑或韓信借屍還魂了?”

 元文都笑了起來,手撫花白長髯,語含雙關地問道,“聽說,治書侍禦史遊元已返回黎陽,只是某有些不明白,他為何要在這個關鍵時刻返回黎陽?你既然信誓旦旦地說東都馬上就要爆發兵變,那麽黃台公(崔弘升)對東都局勢也應該了然於胸,既然如此,他為何還任由遊治書陷入危境?為何置其生死於不顧?”

 崔賾的眉頭頓時皺了起來,背心有些發涼。元文都這句話裡所包含的訊息太豐富了,豐富得讓崔賾暗自驚凜。

 很顯然,元文都對黎陽的狀況很了解,也就是說,楊玄感身邊可能有元文都的“眼線”,或者,楊玄感的兵變同盟裡就有鮮卑人甚至就有元氏子弟,如此則能解釋年初元氏和八姓勳貴為何非常“爽快”地讓出了越王府,“以退為進”的策略在鮮卑人的手上玩得爐火純青。

 現在面對危局,崔氏在“坑”裡只能束手待斃,而鮮卑人則在“坑”外極盡“訛詐”之能事,不但肆無忌憚的訛詐崔氏,還將從更多的政治勢力手上訛詐更多的政治利益。此刻元文都突然提到遊元其人,便是擺明了要敲詐勒索河北人了。

 在元文都看來,既然崔氏知道黎陽和兵變的關系,那麽遊元做為崔氏的政治盟友也應該知道,由此推斷,關鍵時刻遊元不顧生死毅然返回黎陽,極有可能代表河北人與楊玄感“翻臉”,以幫助河北人與這場兵變徹底撇清關系,但楊玄感在迫不得已之下,必然會以遊元為人質,脅迫河北人在兵變初期持觀望態度,否則楊玄感的兵變隊伍還沒有壯大,河北人就如狼似虎般一哄而上,那麻煩就大了。

 然而問題就出在這裡,你崔氏為什麽讓遊元在兵變爆發之前返回黎陽?是不是有意讓遊元成為人質,這樣河北人便能在兵變中一邊冷眼旁觀一邊趁火打劫,牟取私利?你崔氏居心何在?

 崔賾辭別元文都後,馬上找到了崔處直,隻說了一句話,“遊元會給河北人帶來滅頂之災。”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