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戰隋》第482章 取舍
楊則的意思很明顯,你們不要吵了,西北軍雖然群龍無首,但西京要有所作為,不能不作為,當前危機下,你們還是兩線作戰,兩頭兼顧吧,顧此失彼是要不得的,尤其對於你們西北軍來說,根本就沒有選擇,既要“顧此”,亦要“顧彼”,兩頭都不能失,失一頭則功過不能相抵,必會受到東都嚴懲。

 楊則的建議得到了軍政大臣們的一致同意。、

 三位將軍都很無奈,只能放棄對中央的要挾。皇甫無逸曾在聖主單獨召見時做出過承諾,他必須去救援東都,而柳武建是河東人,做為衛府老帥,他能竭盡全力維護西北軍的利益,已經難能可貴了。唯有李仁政是隴西人,但靠他一個人獨木難支,只能想方設法保全河右了,至於西海,他是徹底不抱希望了,在東都自身難保,西京自顧不暇,既不能給邊軍將士以兵力增援,又不能給邊關戍軍以充足糧草供應的情況下,隴西將士肯定抵擋不住阿柴虜的凶猛攻擊,最多堅守到深秋就會退出西海,否則大雪一下糧道斷絕,必然全軍覆沒。

 右禦衛將軍李仁政主動請纓,率軍北上會寧,增援河右,一方面鎮懾處於失控邊緣的突厥人,確保大河通道的暢通,保證河西和隴西兩地的聯系,另一方面給西海戍軍以有力支援,不惜代價守住西海邊郡。當然,守住西海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兵力,要有充足的糧草輜重。

 李仁政以此為借口,向代王楊侑和西京留守衛文升提出了增兵西北的要求。

 這一要求當即遭到了西京留守衛文升的拒絕。

 西北危機今年春天就爆發了,現在已經是盛夏,有三四個月時間了,西京都沒有增兵,為什麽?就是因為聖主和中樞在北上遼東之前,曾對西疆局勢做出過預測,並留下了對策,那就是消極防禦,死守邊關。中土之前就無力兩線作戰,現在就更不行了,但中土不願意開辟第二條戰線,並不代表西土諸虜不趁火打劫,不入侵西疆。東征大敗的消息是瞞不住的,這個世界從來不缺奸細,也不缺賣國賊,西土諸虜在獲悉中土發動了第二次東征後,必然乘機展開反攻,以便把中土勢力趕出西域和西海,尤其吐谷渾人,豈肯錯過復國良機?

 如果西疆局勢肯定會惡化,西土諸虜肯定要入侵西疆,衛府軍肯定要兩線作戰,東都怎麽辦?聖主和中樞會拿出何種對策?只能保一頭,只能力保東征戰場,換句話說,只能放棄西疆戰場,放棄西征所獲得的勝果,但在明面上,這話不能說,中土需要披上強大的“外衣”,東都需要高大上的“臉面”,聖主和中樞需要至上的威權,所以就四個字,消極防禦。

 這四個字可以衍生出很多解讀,對東都來說就是一推了之,統統推給西京,而對西京來說,就是表明上的高度關注,實際上的高度遲鈍,行動上則是既不增兵亦不給糧,於是西北軍就陷入了困境,一旦邊郡丟失,國土淪陷,責任就全部是他們的。

 西北軍當然要據理力爭了。消極防禦也要分非戰和戰時兩種情況,非戰時期互相對峙,不打仗,沒有兵力和糧草武器的消耗,但一旦打仗了,進入交戰時期,兵力和糧草武器的消耗就大了,東都和西京就必須給予支援,給西北增兵,加大軍需供應量,否則西北軍拿什麽打仗?如何戍守邊關?如何進行消極防禦?

 這時通濟渠危機爆發了,東都局勢驟然緊張,緊接著西北軍統帥元弘嗣又成了西京的眾矢之的,兩京都忙得不亦樂乎,誰也顧不上西北,於是一拖再拖,結果拖到楊玄感叛亂了,兩京就更顧不上西北了。

 西北人急了,西北軍也急了,這是要挖坑埋人啊。好在機會終於來了,西北人終於找到了自我拯救的機會,西北軍方終於可以拿自己的武力來要挾兩京了,要麽你赦我無罪,要麽你給我增兵加糧食,兩個條件你必須答應一個。結果遭到了迎頭痛擊,既不免罪,也不增兵加糧,擺明了就是要西北人承擔邊郡淪陷、國土丟失的罪責。

 是可忍孰不可忍,關鍵時刻,關中人終於“發飆”了。唇亡齒寒啊,關隴是密不可分的整體,西北局勢更是直接關系到了關隴人的整體利益,你借助這次機會打擊西北人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控制西北軍嗎?但西北軍是關隴人的西北軍,如果西北軍被你東都控制,變成了聖主和改革派手裡的刀,我關隴人還有好日子過?那是我找死的前奏啊。

 門下省給事郎趙長文,殿內少監韋圓成,持書侍禦史杜淹,鴻臚少卿蘇夔當即“群起而攻”,堅決支持軍方增兵河右。

 接著太常丞元善達,衛尉少卿宇文儒童兩位虜姓權貴也給予了支持。

 衛文升臉色陰沉,他預感到風頭可能要轉向了。果然,很快,內史舍人郭文懿,京兆內史李長雅、司隸大夫裴操之也支持軍方的要求,於是形勢迅速一邊倒。

 現在除了衛文升自己外,只有刑部侍郎蕭造、兵部侍郎明雅、尚書右司郎盧楚、秘書少監袁充、秘書丞崔民令、司農少卿獨孤機保持沉默,沒有表明立場了,但此刻就算他們持反對意見也無法逆轉,開不開口都無關大局。

 最後,輪到代王楊侑最終決策了。王府長史韋節代表代王宣布,同意軍方的要求,西京即刻增兵河右。

 衛文升只有妥協。

 事實上他也知道,西京衛戍軍不可能都去東都戰場,這不僅因為西北局勢危急,西京面臨弘化留守元弘嗣的叛亂之危,還因為兩京之間、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矛盾和衝突。西京肯定要借此良機打擊東都,看看能否奪回京師的地位,而關隴強大的保守力量也要借此良機打擊聖主和改革派,看看能否阻礙或者重創改革,所以即便現在西京通過了出兵東都的決策,但何時出兵依舊是個未知數,目前能夠爭一爭的,能夠拿來與關隴本土勢力進行談判的,也只有出兵人數了,而這時候李仁政提出增兵河右的要求,實際上正是逼著忠誠於聖主的改革派首先做出妥協。

 西京衛戍軍包括禁衛軍有三萬,關中三郡京兆尹、馮翊、扶風有地方軍約一萬余,總共約四萬軍隊,這其中多少人去東都平叛?多少人增援河右?多少人留守西京?

 李仁政代表軍方首先提出分配方案,五千衛戍軍加五千地方軍去東都平叛,一萬衛戍軍加五千地方軍留守西京,余下一萬五千衛戍軍增援河右。

 衛文升一口否決。一萬五千人留守西京是必要的,增援河右只要五千衛戍軍足矣,余下兩萬軍隊趕赴東都平叛。

 李仁政勃然大怒,五千衛戍軍增援河右?你這是什麽態度?你這不是明擺著要放棄西海嗎?

 衛文升很平靜,質問,此去河右路途遙遠,一萬五千將士去河右,每日需要消耗多少糧草?再加上上萬隨軍民夫,每日又需要消耗多少糧食?到了河右,即便不打仗,僅這支增援軍隊的日常消耗,又是多少?如果打起仗來,又要消耗多少?

 李仁政據理力爭。西京這邊有永豐倉,東都那邊有常平倉、回洛倉、洛口倉,都是國倉,儲備都很足,現在即便洛口倉失陷了,即便東都被圍回洛倉也丟了,但你到了東都戰場,還有常平倉可以提供軍需,如此一來西京這邊的永豐倉就可以全力支持河右戰場,有何消耗不起?

 衛文升再質問,東都戰場上不僅只有西京軍隊,還有京輔都尉府的軍隊,還有右候衛將軍鄭元壽所率的一部分東都衛戍軍,再加上其他地方的救援軍隊也將陸續進入東都戰場,如此多的軍隊,長時間的作戰,常平倉能夠支持?如果東都失陷還有進行曠日持久的攻城作戰,軍需供應就更大,糧草武器從何而來?

 西京現在是兩線作戰,軍需供給龐大,肯定要動用國倉儲備。從軍方的角度來說,既然動用國倉儲備,那即便兩線作戰軍需供應也夠了,而從中央的角度來說,國倉儲備固然有支持戰爭的作用,但更重要的功能是平抑物價和賑災救災,也就是它的調節經濟和穩定社會的作用,而目前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天災人禍不斷,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又加劇了國內危機,所以經濟形勢也在急轉直下,這種情況下兩京地區的永豐、常平等國倉的儲備肯定不能全部用來打仗,也就是說,中央必須有所取舍,為了力保東都,迫不得已只有放棄西海。

 這個道理大家都懂,軍方也會支持中央,關隴人也可以支持中央,但關鍵就是利益上的取舍,中央不能讓軍方既流血又流淚,關隴人也不願“舍己救人”,中央必須補償西北軍和關隴人的損失,不能讓西北軍和關隴人承擔西疆邊郡丟失的罪責。

 雙方爭執不下,李仁政最後直接劃出了“底線”,西疆邊郡如果因此而失陷,責任就由衛文升和支持衛文升的中央大員們承擔。你們必須妥協讓步,否則就是兩敗俱傷、玉石俱焚之局。

 衛文升、蕭造、袁充、郭文懿、盧楚等中樞大臣權衡之後,選擇了妥協,做出了“兩線作戰但有所取舍”之決策,軍方做為決策的執行者,不承擔因此決策而帶來的相關責任。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