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戰隋》第208章 公爵之子
楊慶心事重重回到了滎陽首府管城,親信僚屬統統趕走,一個人坐在書房裡苦思冥想。

 這種事沒辦法找人商量,獨孤澄說每一句都找不到毛病,但每句裡都蘊含深意,而這些意思也隻屁股坐在楊慶位置上才能聽得懂,只是,聽懂了又如何?煩惱更多而已。

 目前獨孤氏所尋求政治利益,與皇族所尋求政治利益相同,大家都希望東征能夠取勝,這關系到中土國防和外交大戰略成敗,關系到中土命運,不容失。而為了東征勝利,就必須確保國內政局穩定,但叛賊已經殺到京畿大門口了,已經在劫掠東征運輸線通濟渠了,已經嚴重危及到東征安全了,這時候東都大大小小政治勢力都“蠢蠢欲動”,比如齊王楊喃就試圖借助叛賊頭顱再次衝擊儲君寶座,而還一些人卻陰謀以摧毀東征來打擊皇帝和改革派,們利欲熏心,不惜犧牲中土利益來滿足個人和集團小利益,這顯然已經觸及到了東都某些政治集團底線,再冷眼旁觀已經不行了,必須要出手反擊了。

 太府卿、安昌公元都是本朝最高財政長官,同時也是以代代傳承鮮卑八姓為核心力量虜姓貴族集團領袖人物。依照獨孤澄意思,元都對通濟渠亂局肯定是極度不滿,對東都波雲詭譎政治博弈也是非常不安,所以決心出手進行反擊,那麽可以肯定,如果自己主動戡亂剿賊,首先東都會給予一定財政支持,其次坐鎮天塹關防東部防區武賁郎將費曜也會給予軍事上支持。

 滎陽地區軍事長官除了武賁郎將費曜外,還滎陽都尉崔寶德,兩人互相牽製,而自己若想在戡亂戰場上取得勝利,就必須贏得這兩個人支持。

 如何贏得崔寶德支持呢?比較握辦法,就是通過滎陽鄭氏來說服崔寶德。

 目前局勢下,損失最為嚴重就是滎陽鄭氏,如果局勢進一步惡化,東都大大小小政治勢力為了各自利益都在背後“推波助瀾”,滎陽鄭氏損失會越來越大,這顯然滎陽鄭氏逼得走投無路了,不得不出手反擊,而虜姓貴族集團也正好需要盟友,於是元氏、獨孤氏和鄭氏一拍即合。

 鄭氏當代家主是右候衛將軍、莘國公鄭元壽。鄭元壽父親鄭譯是先帝同窗,此人武全才,工於騎射,尤擅音律,是中土著名音樂家。鄭元壽祖父鄭孝穆追隨魏武帝西行入關,是西魏功勳大臣,北周開國勳臣,曾官拜中書令,權勢顯赫。此等豪門底蘊豐厚,人才輩出。鄭元壽自小就顯露出了驚人天賦,武兼備,不論在戰場上還是在官場上,都鮮比肩之輩。

 皇帝東征,留下四位將軍鎮戍兩京,其中左驍衛將軍屈突通和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鎮戍西京,右驍衛將軍李渾和右候衛將軍鄭元壽鎮戍東都。可以想像,如果天塹關防被叛軍突破,滎陽遭到攻擊,右候衛將軍鄭元壽必定顏面盡失,滎陽鄭氏必然蒙羞,所以K元壽此刻心情可想而知了,但東都政局太複雜了,牽一發而動全身,鄭元壽也不敢貿然行事。現在虜姓貴族主動與其結盟,而皇族重臣又願意主動承擔起剿賊之責,那鄭元壽當然要不遺余力給予支援

 看上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自己登高一呼,這事就差不多了,但再仔細看看,自己可是形單影隻啊,皇族就自己一個人做出頭鳥,那絕對不是什麽好事。獨孤澄說,吏部侍郎、觀國公楊恭仁會支持自己,但此刻楊恭仁正在家裡守孝,丁憂去職了,能給自己多大幫助?

 楊慶考慮再三,決定給楊恭仁寫封信,具體商量一下。

 皇族老一輩精英都死了,這一代也就剩下自己、蔡王楊智積和觀國公楊恭仁三人勉強支撐大局,余者或死於政治風暴,或籍籍無名,或混吃等死,罕出眾之輩,當真一種日薄西山淒涼感。楊智積現為弘農太守,也是個謹小慎微之人,與商量不出什麽名堂,而楊恭仁一直在東都,消息靈通,對政局看得更清楚,又是個勇於擔當人,隻與商量才能所決斷。只是,讓楊慶不安是,既然楊恭仁與元氏、獨孤氏和鄭氏結盟了,為何不在第一時間告訴自己?這背後是不是還什麽隱秘?或者,蓄意隱瞞自己,本身就是一種暗示?那麽,想暗示自己什麽?

 楊慶手裡筆始終落不到紙上,反反覆複就是寫不出字。說起來和楊恭仁之間關系還算不錯,雖然兄弟兩人見面不多,書信來往也少,但觀點志趣頗為接近,即便是雲裡霧裡幾句閑扯,也能讀懂彼此意思。只是,這一次楊慶就猜不透楊恭仁玄機了。

 就在楊慶愁眉不展之際,僚屬來報,東都來了一位公子,觀國公楊恭仁之子楊潛風塵仆仆而來。

 楊慶大喜,急忙叫人楊潛帶到自己書房。

 在皇族下一代子弟中,楊潛學兼優,頗具潛質,少年時便隨父親楊恭仁鎮戍西北邊陲,浴血沙場,一次差點死在了突厥人箭下。楊潛不但繼承了父親楊恭仁俊逸相貌,還繼承了父親忠厚謙卑性格,更難得是,能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事。成人後以身份完全可以到內軍系統(禁衛軍)三侍五軍府任職,這裡都是豪門世家子弟,仕途起點非常高,但卻主動要求去齊郡歷城鷹揚府做了個司馬,低調不能再低調了。

 楊潛進了書房,拜見了楊慶,恭敬地坐於一側。楊潛很憔悴,神情落寞而悲鬱。這半年裡家族厄運連連,先是祖父楊雄病逝,接叔祖父楊達又病逝,兩個頂梁柱都倒了,打擊之大可想而知。

 楊潛仔細詢問了楊達喪禮置辦情況。五月初四楊達病逝於東征途中,靈柩正從遼東運回,楊達子孫都已趕赴涿郡迎靈,旁系子孫則在京城操辦喪禮前期準備工作。待靈柩運達京城,楊慶也要去參加喪禮,畢竟滎陽距離東都很近,無論如何都要去送一下。

 聊完了家事,題自然轉到東都政局和通濟渠危機。

 楊慶在看到楊潛之後,便估猜到楊恭仁為何隱瞞自己與幾大政治勢力暫時結盟一事了。

 楊恭仁與楊達一樣,一方面迫於形勢不得不保護齊王楊喃,拯救危局,另一方面卻又因找不到妥善效解決之策而彷徨無助。東都局勢太複雜了,暫時結盟幾位盟友也太不可靠了,而圍在四周敵人又太可怕了,皇族若想逆轉危局,確保東征勝利,難度實在太大。楊恭仁無法離開京城,只能叫楊潛全權代表自己,趕赴滎陽幫助楊慶解決危機。

 “現在東都之中,堅決反對齊王出京戡亂便是安昌公(元都)。”楊潛很快說到了關鍵之處,“越國公(楊玄感)雖然明確反對,但認為,叛軍實力微弱,通濟渠一線地方官府和諸鷹揚完全能力剿滅們,根本不需要調用京畿衛戍軍。”

 既然連京畿衛戍軍都無需出動,哪裡還輪得到齊王親臨前線?楊玄感顯然也是堅決反對齊王出京戡亂。

 “衛府方面呢?”楊慶問。

 “國公(李渾)力主出兵戡亂,而莘國公(鄭元壽)卻堅決反對。”

 楊慶苦笑無語。軍政兩界都未能形成統一意見,東都何來決策?不過從東都強大反對之聲來看,如果皇帝不下旨,京畿衛戍軍絕對不會出動,最後齊王楊喃只動用自己軍隊。

 隸屬於齊王楊喃軍隊兩萬多人,是原東宮禁衛軍。元德太子楊昭薨亡後,皇帝頂巨大壓力遲遲不立新儲君,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朝堂上矛盾,於是皇帝用了一招緩兵之計,東宮禁衛軍全部交給了齊王,以此來告訴大家,儲君位置肯定是齊王楊喃,但時機未到,齊王尚需錘煉。

 齊王楊喃現在是河南內史,京畿河南郡最高行政長官,中樞重要成員之一。 皇帝遠赴遼東之前,曾授予齊王楊喃臨機處置之大權,也就是在危急情況下,齊王可以先斬後奏,可以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以雷霆手段解決危機。如果叛軍斷絕了通濟渠,嚴重威脅到了東都安全,危及到了東征大計,齊王楊喃就可以動用權力,利用自己手上兩萬人馬,先斬後奏,先戡亂剿賊,再報奏皇帝。

 只是如此一來,戡亂剿賊就不能敗,敗了,齊王楊喃就徹底完了,距離儲君寶座也就遙不可及了。

 “所以……”楊慶歎了口氣,搖頭說,“們必須保證齊王安全,必須給鋪一條通天大,是嗎?”

 “是。”楊潛以非常肯定口氣說,“自元德太子薨亡後,不論是過去還是將來,齊王始終都是撬動中土政局關鍵點,但前提是,齊王距離儲君位置必須近在咫尺,否則,皇族必將陷入無窮無盡血雨腥風之中,屍橫遍野。”

 楊慶面無表情,心中卻是驚悚不安。楊潛說到了要害,今日東都政局看似紛繁複雜,實際上就是皇統之爭,而齊王楊喃則是其中關鍵。今日通濟渠戰場如果是個陷阱,是個置齊王楊喃於死地陷阱,那麽確保齊王楊喃安全辦法隻一個,立即摧毀陷阱。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