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戰隋》第807章 奚王的對策
  九月二十八,安州,武列水。

  下午,奚王阿會正率奚族主力大軍抵達武列水東岸,於牛頭津一線列陣。

  此刻在武列水西岸,聯盟數萬大軍一字排開,旌旗飛舞,甲士林立,殺氣騰騰,氣勢如虎。

  阿會正與諸部落首領飛馳河岸,隔河相望,百余步外,便是敵軍,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所有人都沉默不語,心情都非常沉重,氣氛很沉悶很壓抑,除了戰馬偶爾嘶鳴和河水滔滔外,一片死寂。

  奚王府失陷的噩耗早已傳遍奚族高層。阿會正於昨夜橫渡五渡水之前召開軍議,數十位都督以上級將領全部參加了這次軍議,首先出場的就是阿會長盛和馮鴻,兩人詳細述說了安州形勢突變的全部經過,從接到鬼方報警到奚王府失陷,從誤判敵人是突厥人到真相大白,事無巨細,一一告知。

  阿會正之所以公開真相,也是迫不得已,他知道瞞不下去了,奚王府失陷意味著奚族陷入亡族滅種之絕境,如此大事,怎麽可能瞞得住?瞞得時間越長,越對阿會正不利,最後成眾矢之的,眾叛親離,敗亡得更快。而尤其重要的是,當前戰局對奚族嚴重不利,基本上沒有勝算,除非發生奇跡。

  阿會長盛和馮鴻逃到松子嶺的時候,奚王府已經失陷一天一夜,十八個時辰足以讓敵人趕到武列水,借助這道天然險阻之力,頑強阻截奚族大軍,如此一來,奚族大軍進退兩難,深陷困局,人人自危,惶恐不安,一旦奚族諸部為了自身利益而紛紛倒戈,則聯盟分崩離析,阿會正和阿會氏固然有覆滅之禍,奚族諸部也難逃亡種之災。

  所以阿會正仔細權衡利弊後,果斷決定公開真相,命令阿會長盛立即帶著殘軍與主力會合,同時召集都督以上級將領進行軍議,共商大計,共同決定奚族存亡。

  噩耗所產生的衝擊力太大了,奚族諸部將領驚駭欲絕,難以置信。兩個多月前奚族還遠征契丹,雄心勃勃要稱霸東北,但兩個多月後的今天,卻陷入了滅族之絕境,這種懸殊的反差如同致命一擊,讓奚族諸部將領幾近崩潰,好在此刻奚族主力大軍還在,還有兩萬余控弦,還有挽救之可能,退一步說,即便一敗塗地,奚族還能困守馬盂山東南一隅,等待東山再起之機會。

  危難之際,阿會正這位奚王的重要性就非常突出了,他就是奚族的大旗,就是諸部落的統帥,沒有他的存在,諸部落就是一盤散沙,無法形成凝聚力,無法團結起來一致對敵,而各自為戰的後果必定滅亡,所以此刻真相的公開,不但不會削弱阿會正的權威,反而會增加他的實力,有助於他獨攬大權力挽狂瀾。

  諸部落將領深陷悲觀頹喪絕望的同時,也抱著一絲僥幸,寄希望於奇跡,寄希望於阿會正大展神威逆轉危機。

  阿會正倒是從容自如,關鍵時刻表現出了王者的風范。他安慰諸將,認為當前的安州形勢看似惡劣,看似奚族已陷入絕境無計可施,實則並非如此,安州形勢不能孤立看待,必須把它放到南北大棋局中去看,如此則形勢大不一樣。

  在南北對峙中,安州看似微不足道,實則它的歸屬直接影響到了東北局勢,而東北局勢的動蕩,所影響到的不僅僅是遠東地區和東胡諸種,還嚴重影響到了大漠和北虜諸種,因為東北處在大漠的東南方向,是磧南地區的側翼,而磧南與中土接壤,是南北對峙的主戰場,東北一旦落入中土之手,磧南的側翼就暴露在中土的攻擊下,突厥人在南北對峙中就處於劣勢,所以一直以來大漠上的突厥人都與以奚、霫和契丹為主的東北諸族結盟,將它們視為自己的有力別部,百般拉攏,牢牢控制。

  由此不難推測到,突厥人絕不允許安州落入中土之手,絕不允許東北局勢動蕩,絕不允許磧南的側翼暴露在中土的攻擊下,尤其現在中土國力日益強大,近幾年更是東征西討,表現出了強烈的對外擴張,南北戰爭因此迅速逼近,而中土攻佔安州之舉,正是為南北戰爭做前期準備,突厥必然要展開凌厲反擊,必然要出兵支援東胡諸種,與東胡諸種聯手擊退中土,以確保東北之安全,確保磧南側翼之安全,確保突厥人在南北對峙中的優勢。

  現在突厥人之所以沒有做出反應,磧東南的阿史那咄捺之所以沒有傾盡全力支援奚族,主要原因是牙帳那邊還不知道中土已經攻佔安州,一旦始畢可汗做出了出兵支援的決策,突厥人決心與中土撕破臉大打出手,那麽奚族就有保全之希望,家園就有奪回之可能,所以奚族當務之急是保全實力,是齊心協力一致對外,只要實力尚存,只要人心凝聚,必定可以逆轉危局,轉敗為勝。

  當然,南北對峙中,南強北弱是事實,突厥人迫於中土的強大,也有可能被動防守,消極防禦,暫時還不敢與中土反目成仇,對中土攻佔安州之舉也是高拿輕放,嘴上叫得凶,行動上卻瞻前顧後裹足不前,即便出兵也非常有限,主要依靠東胡諸種對抗中土,以犧牲東胡諸種來牽製和消耗中土,如此則對奚族非常不利,最終奚族必將在一場場戰鬥中損失殆盡。

  如果安州形勢向這一不利方向發展,突厥人以犧牲奚族來保全自身利益,背信棄義,那麽奚族也沒必要信守承諾堅守盟約,立即倒戈,整體倒向中土。

  奚族倒向中土的前提是,必須最大程度保全自身利益,而若想達到這一目標,首要條件就是保存實力,沒有實力奚族就沒有資格提條件,就無法與中土討價還價,就只能任由宰割。

  所以阿會正最後的結論就是,不論安州形勢向哪個方向發展,也不論突厥人是否出兵支援,總之一句話,奚族若想最大程度保全自身利益,就必須保存現有實力,如果實力沒有了,即便突厥人支援而來擊敗了中土,奚族也無法收復自己的家園,甚至亡族滅種,反之,即便投降中土,也是砧板上的魚肉,即便生存下來了,但家園肯定沒了,最多也就是遷徙到一塊不毛之地苟延殘喘。

  保存實力的前提是什麽?就是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如果內訌分裂,各自為戰,奚族實力大減,最後必然被對手各個擊破,到那時不要說保全利益了,就連生存都無法保障。

  如何最大程度保全自身利益?現在投降中土,束手就縛,利益肯定保不住,必須等待形勢發展。如果突厥人傾盡全力出兵支援,與中土人打起來了,甚至打個兩敗俱傷,那對奚族最有利,反之,如果突厥人畏懼中土,向中土妥協,無視奚族存亡,那奚族只能投降中土,但投降不如投誠,奚族的頑強堅持必然給中土穩定安州帶來麻煩,最後必定主動招撫,如此雙方討價還價,奚族就能最大程度保全自身利益。

  阿會正的意見符合奚族利益,也符合諸部落利益,當即贏得了諸部落將領們的一致擁護。

  於是阿會正迅速拿出了決策,兵進武列水,不惜一切代價阻擊中土軍隊,確保奚族佔據馬盂山東南地區,確保這塊地盤不失。有了這塊地盤,有了兩萬余軍隊,奚族就有了自保實力,就有了與中土和突厥這兩個強者討價還價的本錢,就能始終掌握主動,就能最大程度的保全自身利益。

  這一決策經過諸部落將領們的討論後,也一致通過。

  接下來阿會正下達了一系列命令。急速傳訊於正趕赴契丹、霫族以及突厥的各路使者,告之中土大舉進攻、奚王府已失陷、奚族主力堅守三會城頑強堅守之消息,請各路使者務必加快奔行速度,竭盡全力為奚族贏得更多更快的支援。

  又命令室得部軍隊火速返回七金山,加固托紇臣水上遊防線,務必把契丹人阻擋於馬盂山東北麓之外,確保馬盂山東南地區的安全。七金山是室得部的首府所在,而整個馬盂山東麓實際上都是室得部的棲息地,是室得部的家園,所以由室得部駐防托紇臣水上遊阻擋契丹人的進攻最為合適。

  另外阿會正還特意囑咐,之前留在七金山的辱紇王部的傷病員,務必好生安撫,切莫欺辱、囚禁甚至殺戮,如果他們執意要返回鬼方,那就把他楸安全送達松山,總之值此奚族存亡之刻,務必上下齊心,即便有背叛、內訌和分裂,但為奚族血脈著想,也隻誅首惡,而不濫殺無辜。

  此舉為阿會正贏得了更多人心,也讓一些首鼠兩端、心懷鬼胎的將領在搖擺之中有所遲疑,畢竟道理擺在這,你沒有實力,或者實力不夠,即便投降了中土又如何?最多留一條性命,贏得一點蠅頭小利而已,最終還是一無所有,與其做一條搖尾乞憐的狗,倒不如跟著阿會正博一把,或許就能保全既得利益。

  最後,阿會正下令,大軍連夜橫渡五渡水,直奔武列水。

  然而,就在奚族大軍渡河之際,凌晨時分,斥候急報,武列水東岸已經看到了中土大軍。這是個壞消息,五渡水與武列水相距大約八十裡,如果中土大軍連夜渡河,上午就能全部到達東岸,如此一來, 兩軍就要狹路相逢,決一死戰。

  阿會正殺伐果斷,毫不猶豫,命令大軍加快渡河速度,決心憑借馬軍優勢,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有一些部落將領謹小慎微,擔心決戰失敗,損失太大,極力勸阻,但阿會正不為所動,他的理由是中土大軍日夜行軍,連續作戰,疲憊不堪,更缺少馬軍,正面決戰沒有優勢,如果中土大軍敢於渡河決戰,此仗奚族必贏,一旦給對手以重創,則奚族不但能夠在安州戰場上掌握更多主動權,或許還能乘勢殺進方城,奪回奚王府。

  結果他賭對了,前方斥候一直等到黎明,都沒有看到中土大軍渡河,顯然中土大軍也看到了奚族主力大軍的優勢所在,不敢渡河決戰,承擔不起戰敗後安州形勢可能瞬間顛覆的嚴重後果。

  現在中土大軍陳兵武列水西岸,以逸待勞,而奚族大軍列陣於武列水東岸,蓄勢待發,雙方都沒有絕對優勢,且雙方的目的都是把對方阻擋於武列水,結果雙方誰都不願主動發起攻擊,只能隔河對峙,陷入僵持。

  當夜,阿會正召集諸部落高級將領軍議,提議派出使者談判,則打探對方虛實,二則拖延對方攻擊時間,畢竟對岸這支軍隊肯定是中土大軍的偏師,其主力大軍隨時都會到達武列水,一旦對方在兵力上贏得了絕對優勢,則決戰必然爆發。

  馮鴻主動請纓,願意趕赴西岸談判。

  ppnn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