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戰隋》第529章 蛛絲馬跡
六月二十八,深夜,澠池城外連營數裡,燈火輝煌,如璀璨星海蔚為壯觀。

 京輔都尉獨孤武都率軍抵達澠池,同期抵達的還有負責押送大軍糧草輜重的京兆讚務韋福獎。兩人不待休息,聯袂進城拜會鄭元壽。鄭元壽今天忙得團團轉,疲憊不堪,為了方便於脆把辦公地點設在東城樓上。

 獨孤武都和韋福獎上了城樓,與鄭元壽把臂言歡。鄭元壽因陋就簡,在城牆上擺下露天宴席,三人在徐徐夜風中一邊欣賞滿天星光一邊飲酒聊天,不過話題都很沉重,心情都不好。實際上他們三個不是“一路人”,除了這場正在進行的戰鬥外基本上沒有共同話題,若不是又累又餓確實需要休息一下吃點東西,三人不可能坐在一起。

 單純討論這場戰鬥,鄭元壽當然是權威,無論是他的衛府統帥身份,還是他對東都局勢的了解,獨孤武都和韋福獎都“甘拜下風”,只能洗耳恭聽、不恥下問,只是他們的“不恥下問”內含玄機,以k元壽的“老奸巨滑”亦要反覆思量,說出來的話更是慎又慎,就怕一不小心被他們“坑”了。

 “同軌公(衛文升)急於東進,恨不得肋生雙翅飛進東都。”獨孤武都感慨說道,“只是將士疲憊,連日行軍,連夜作戰,恐難以持久,一旦受阻於函谷關下,錯過了戰機,再想搶在樵公(周法尚)前面進入東都戰場就難了。”說到這裡,獨孤武都看了鄭元壽一眼,語含雙關地問道,“莘公是否也急於殺進函谷關?”

 這話明顯就有嘲諷之意。鄭元壽先是大敗於函谷關下,接著又被困於澠池城內,狼狽不堪,如今他帳下只有千余衛士,難有作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西京大軍攻城拔寨平叛建功,心裡當然不是滋味。鄭元壽漠然而視,慢吞吞地回道,“某當然急於拯救東都,只要同軌公一聲令下,某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獨孤武都笑了起來,“看來莘公對谷伯壁一戰頗具信心,只是某有個疑惑,楊玄感為何舍易求難,不在函谷關阻禦我軍,卻在谷伯壁陳兵阻擊?”

 “有兩種可能。”鄭元壽說道,“楊玄感急於報仇,於是主動殺出函谷關外,與同軌公決一死戰,谷伯壁可能就是決戰戰場,而楊玄感的主力大軍此刻正在越過函谷關,傾巢而來;另一種可能就是楊玄感在誘敵深入的同時,以重重阻擊來疲憊和消耗對手,這樣到了決戰之刻,楊玄感便會佔據一定優勢。”

 韋福獎聽到這裡,馬上問道,“請問莘公,哪一種可能最大?”

 獨孤武都也是好奇心大起,目露期待之色。

 鄭元壽略略皺眉,欲言又止。他有自己的推斷,但他不想透露,如果推斷正確,當然“長臉”了,不過如果推測錯了,那就臉上無關,顏面大損了。鄭元壽決定閉緊嘴巴,他轉目望向城外,以此來暗示自己的拒絕之意,但就在他的目光看到城外如星海般璀璨奪目的燈火時,內心深處突然湧出一股冷徹入骨的寒意。城外有數萬工匠民夫,他們手無寸鐵,一旦陷入戰火必定屍橫遍野。鄭元壽驀然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些事,應該未雨綢繆、以防萬一,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保護無辜平民。

 “某認為,楊玄感主動出關決戰的可能最大。”

 正當獨孤武都與韋福獎均以為鄭元壽出於謹慎避而不談時,卻意外地聽到鄭元壽給出了答案。

 “僅僅因為報仇雪恨,楊玄感就要主動出關決戰?”韋福獎質疑道,“崤、澠一線地形險峻,並不適合大規模的決戰,再說楊玄感即使要在函谷關以西決戰,也會提前做好準備,陳兵於澠池,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倉促應戰,更不會把決戰戰場選擇在崇山峻嶺中的谷伯壁。”

 “在某看來,把決戰戰場放在東都城下,對楊玄感最為有利。”獨孤武都也同樣提出了質疑,“某倒是認可第二種可能很大,楊玄感在行疲兵之計。同軌公不會中計,不出意外,午夜之前同軌公必然要鳴金收兵。”

 鄭元壽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說道,“既然我們知道水師距離東都已近在咫尺,楊玄感當然也知道,或許他得到消息的時間比我們更早。”

 此言一出,獨孤武都與韋福獎立即意識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些疏忽,對東都戰局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而鄭元壽的適時提醒,讓他們不約而同地陷入深思。如果楊玄感得知水師增援而來,當然知道局勢正在向不利於他的方向發展,他必須馬上拿出對策,以搶在被圍之前衝出包圍圈,而最佳的突圍方向就是關中,只要他擊敗了西京大軍,他的西進之路也就基本上暢通無阻了。

 “此處地形險峻,戰場狹窄,雖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的確不利於大規模的正面決戰。”韋福獎抬頭看看四周,崇山峻嶺均淹沒在黑暗之中,給人一種巨大的壓抑感,心中更是一股莫名畏懼,“莘公,楊玄感若在函谷關外攻擊受阻,而水師又乘機逼近東都城下,他豈不進退失據?”

 鄭元壽搖搖手,“此處地形險峻,不利於用正,卻有利於用奇。如果楊玄感提前伏兵於山巒,把我們誘進他的伏擊圈,關鍵時刻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那局勢就不堪設想了。”

 獨孤武都暗自吃驚,臉色頓時就變了。韋福獎也是暗自駭然,這話若從一個普通人的嘴裡說出來就是笑話,但從衛府高級統帥的嘴裡說出來份量就完全不一樣了。兩人面面相覷,越想越擔心,尤其從鄭元壽這一大膽的猜測結果去倒推今日戰局的發展過程,不難發現叛軍很多舉措都隱含玄機,或許叛軍正是要欺騙和麻痹西京大軍,以便把西京大軍誘進他們的伏擊圈。

 “莘公是否有所發現?”良久,獨孤武都小心翼翼地試探道。

 “沒有。”鄭元壽毫不猶豫,矢口否認,“這只是某的假設而已,到目前為止,某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這一假設。”鄭元壽歎了口氣,自嘲道,“或許是某老了,疑心太重,庸人自擾了。”

 鄭元壽越是否認,獨孤武都和韋福獎就越是懷疑。鄭元壽是什麽人?就算他老了,也不過是體力不濟,智慧絕對沒有問題,尤其在這種特殊時期,他必定謹小慎微,三思而行,甚至每一句話都會反覆思量才說出來。今夜當著分屬不同政治集團的獨孤武都和韋福獎兩位權貴的面,鄭元壽怎麽可能會信口開河,胡說八道?既然鄭元壽說出了這一假設,那他肯定不是無的放矢,不是捕風捉影,必有依據,而且有明確目的。目的很簡單,鄭元壽不想也不能再打敗仗了,如果西京大軍大敗,東都局勢進一步惡化,對他本人的影響太大了,所以他有心說服獨孤武都和韋福獎,三方合作,即便是防患於未然,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對此獨孤武都和韋福獎可以接受,但關鍵是,鄭元壽做出這一推測的依據是什麽?

 “莘公既然有所懷疑,應該有一些蛛絲馬跡可尋,總不至於無中生有、無事生非。”韋福獎神情嚴肅,衝著鄭元壽拱手致禮,鄭重其事地說道,“還請莘公解惑。”

 鄭元壽沉吟稍許,緩緩說道,“之前叛軍向澠池發動攻擊時,某一邊率軍撤離,一邊暗藏斥候於谷水兩岸刺探軍情。今日下午,這批斥候陸續回城,其中有幾個斥候稟報說,叛軍包圍澠池的軍隊多達數萬人之多,其中一部分渡過谷水殺向了崤城。”

 “數萬叛軍?去了崤城?”獨孤武都吃驚地問道,“當真有數萬叛軍藏在崤城?消息是否準確?”

 “莘公,事關重大,必須慎重,切切不可大意啊。”韋福獎也是十分吃驚。現在各種傳言滿天飛,造謠惑眾者數不勝數,這一消息極有可能是假的,這從鄭元壽吞吞吐吐搞了半天才把它當作“蛛絲馬跡”說出來,就足見其本人也是將信將疑,應該是沒有確切證據,否則他早就“大張旗鼓”的告之衛文升“邀功領賞”了。

 “某已經派人去崤城打探軍情,也派斥候去谷水以南、崤城以北的崇山峻嶺間尋找叛軍蹤跡,但因為天黑,山路難行,估計午夜前很難得到回音。”鄭元壽焦慮不安地說道,“某相信斥候,只是事關重大,某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不敢告之同軌公,以免背上謊報軍情惑亂軍心之罪名。”

 韋福獎馬上聽出了弦外之音,急切問道,“莘公確定午夜後,你的斥候能從谷水南岸安全返回?”

 “某不能確定。”鄭元壽搖頭歎道,“如果谷水南岸當真藏有數萬叛軍,斥候必定有去無回。”

 “如此說來,假若天亮後,斥候都沒有回來,蹤跡全無,便可證明這個消息是真的?”韋福獎追問道。

 鄭元壽苦笑,“等不到天亮了。如果數萬叛軍藏在谷水南岸的崇山峻嶺中,他們今夜就會突襲澠池,燒毀城外的大軍糧草,斷絕大軍的退路。”

 獨孤武都和韋福獎相顧失色。此事重大,關系到西京大軍的存亡,出於謹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未雨綢繆早作防備也是一件好事。

 “莘公,計將何出?”獨孤武都再不遲疑,果斷問道。

 =

 --3400+dbqgliuea+2624278-->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