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部侍郎韋津和持書侍禦史杜淹態度堅決,西京大軍必須從崤、澠一線進軍函谷,把楊玄感西進入關之路徹底阻絕,以酎合其他各路援軍把楊玄感包圍在東都。
這一策略符合關中人的利益,既能阻止楊玄感入關,又能利用楊玄感摧毀東都,一石二鳥,至於齊王是否進京,進京後是否與楊玄感結盟,他們並不關心,不論結果如何他們都樂見其成,東都風暴刮得愈大,對他們就愈有利。
兵部侍郎明雅認為,楊玄感若想入關,首先必須擊敗西京大軍,否則他在入關過程中,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一旦受阻於潼關之下,則必敗無疑,所以明雅認定,楊玄感攻打東都之舉,實際上就是誘敵之計,就是把西京大軍誘進東都戰場,一決死戰,至於齊王,根本不在楊玄感的考慮之列,否則楊玄感舉兵之初就會與齊王結盟,就會擁戴齊王登基稱帝,如此便佔了天時地利人和,也不至於像現在這般困窘不堪,非要把自己陷入絕境,以求置之死地而後生。
“楊玄感試圖一決生死,我們偏不遂其所願,就是不與其決戰,一直把他拖在東都戰場上。”明雅說道,“隨著各路援軍陸續來臨,楊玄感深陷死地,生機盡絕,再無逃生之可能。”
“楊玄感若放棄東都,傾力入關怎麽辦?”杜淹質問道,“誰能阻擋其入關之路?”
“弘農有蔡王,而蔡王若想保全自己,就必須在弘農阻擊楊玄感,退一步說,即便蔡王阻擊失敗,還有潼關天險,如此便能給代王調兵支援潼關贏得了充足時間,隻待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和武賁郎將令狐德潤增援而至,則潼關固若金湯。”明雅手指地圖,詳細解說道,“楊玄感離開東都之後,東都之圍可解,拯救東都之功唾手可得,接下來我們便可銜尾追殺。與此同時,黎陽那邊的局勢也隨之變化,齊王再無進京之可能,崔弘升、陳棱等各路援軍隨即可以渡河南下,跟在我們後面追殺楊玄感,如此楊玄感必敗無疑,更無進關之可能。”
“反之,若我們由崤、澠一線東進,首先就有中伏之憂。雖然莘公(鄭元壽)目前還控制著澠池,但他被困城中,對叛軍的動向知之甚少,一旦叛軍利用地形優勢潛伏於崤山之中,則我們有全軍覆沒之危。退一步說,就算我們安全抵達澠池與莘公會合,順利殺到函谷關下,但接下來楊玄感必定傾力而出,決戰還是不可避免。我們贏了,當然皆大歡喜,輸了,一潰千裡,楊玄感銜尾追殺,則大事去矣,那時蔡王有了我們這個替罪羊,還會在弘農拚死阻擊?潼關措手不及,留守潼關的劉綱僅有八百衛士,他是否能堅守到西京援軍的來臨?”
明雅話音剛落,杜淹便再次發出質疑,“你肯定楊玄感要與我們一決死戰?”
明雅點頭,“對此某有絕對把握。”
“既然楊玄感要與我們決戰,並且有信心擊敗我們,那戰場位於何處,才能讓他在勝利之後,把所得利益最大化
杜淹這句話問得好,明雅苦笑無語。
楊玄感通過決戰來贏得生機,但生機是不是就只有殺進關中一條路?肯定不是,如果楊玄感通過這場決戰給了西京以重創,又拿下了東都,並與齊王結盟共建了皇統,那麽他的未來就很好了,他有足夠資本與西京達成政治妥協,他不需要進關就能贏得關隴的支持,於是這場兵變的目的就達到了,中土的保守勢力以齊王為大旗,以關隴和中原為地盤,與聖主和改革派相抗衡。
這才是一決生死的決戰,這才是楊玄感和兵變同盟的利益訴求,而杜淹之所以一語中的,並不是因為他站得高看得遠,而是因為衛文升等改革派,明雅等山東人始終不相信關隴本土貴族,始終抱著戒備之心,始終擔心這是保守勢力聯手操控的一個旨在推翻聖主和改革的陰謀,於是處處設防。
明雅為什麽不願意西京大軍由函谷關方向殺進東都?就是擔心雙方聯手做戲,結果就像裴弘策、鄭元壽一樣,帳下大軍紛紛倒戈,不戰而潰,楊玄感的實力膨脹、膨脹再膨脹,然後關隴、河洛、齊王三大政治勢力聯手分裂中央,摧毀改革,摧毀統一大業。所以他堅決要求西京大軍先與中央會合,在尚書行省的統一指揮下作戰,以便中央牢牢掌控形勢的發展。
杜淹為什麽堅持殺向函谷關?他就是擔心這支軍隊被中央控制了,而關隴人沒辦法控制尚書行省的最終決策,一旦與行省內的改革派,或者山東、江左人糾纏不休,貽誤了戰機,讓楊玄感殺進了關中,那最後倒霉的就是關隴人了,所以杜淹寧願讓衛文升指揮這支軍隊,也不願這支軍隊被中央所利用。
另外他肯定楊玄感要決戰,要把西京大軍誘到東都城下決戰,如果走水路,西京大軍直接到了東都城下,決戰不可避免,但那是背水一戰,尚書行省和山東人都不值得信任,西京大軍一旦敗北,必定是全軍覆沒,反之走陸路,楊玄感若想把他們誘到東都城下決戰,就必須放棄函谷關這道天險,而西京大軍一旦控制了函谷關,那就進退無憂了,即便在東都城下打敗了,還可以從函谷關撤離,不至於被楊玄感趕進大河裡活活淹死。
杜淹的質問最終“擊敗”了明雅,贏得了衛文升的支持。
既然楊玄感要把決戰勝利之後的利益最大化,那他就必然把決戰戰場選擇在東都城下,既然決戰戰場在東都城下,那楊玄感為了把西京大軍誘進去,就必須放棄函谷關,而西京大軍只要控制了函谷關,則進退無憂,首先立於不敗之地。當然了,如果楊玄感不願放棄函谷關,那正遂了關中人的心願,既阻擋了楊玄感入關之路,又能利用楊玄感摧毀東都,還無需與楊玄感一決生死,多好的事,一舉多得。
就在衛文升等人為支援東都的路線而爭執不休的時候,澠池戰局已經發生了變化。
六月二十三,位於千秋亭的楊玄感軍隊突然向新安城發動了攻擊。鄭元壽果斷棄守新安,集中兵力死守澠池,但到了下午更多的軍隊從函谷關方向殺來,把澠池圍得水泄不通,鄭元壽無力回天,除了向行省報警,向西京求援外,再無拯救之策。
叛軍射書城內,楊玄感已攻陷東都,齊王正在進京途中,而元弘嗣亦在弘化舉兵,目前正在南下攻打西京,整個形勢對兵變同盟非常有利。
澠池守軍驚慌失措,士氣低迷。鄭元壽竭力辟謠,但無濟於事,就連他自己都無從辨識這些消息的真假,更不要說那些普通將士了。
二十三夜,聯盟主力從新安城方向橫渡谷水,在夜色掩護下急速向崤城進發。
同一時間,楊玄感率主力大軍正大踏步推進,距離澠池越來越近。
就在這時,一位從華陰飛馬趕來的楊氏族人,找到了楊玄感兄弟,告訴了他們一個驚天噩耗。
午夜,谷水岸邊,李風雲和李密並肩而立,一邊享受著徐徐涼風,一邊低聲笑談。
突然,一陣急驟的馬蹄聲由遠及近,呼嘯而來,霎那間打破了黑夜的靜謐,給人一種緊張窒息之感。很快,一支火龍出現在李風雲和李密的視線裡,風馳電摯一般迅速,接著一隊騎士的身影漸漸凝實,越來越清晰。
李密看出這隊騎士來自楊玄感的親衛團,立即意識到出了大事,當即向李風雲打了個招呼,匆忙迎了上去。
在激烈的戰馬嘶鳴聲中,騎士隊停了下來,一個全身甲胄的騎士飛身下馬,迎上李密,躬身致禮後,在李密耳邊了一番話。
李密轉身走回李風雲身邊,望著他,目露震驚之色。
“東都那邊出事了?”李風雲問道。
李密搖搖頭,苦歎,“你說中了。”
李風雲苦笑無語。
“為什麽?為什麽要做出這等人神共憤之事?”李密義憤填膺,忍不住厲聲叫道,“這都是為了什麽?”
李風雲伸手拍拍李密的後背,示意他平靜心情,稍安勿躁。
李密強忍怒氣,搖頭歎道,“這是血海深仇,是不死不休的仇恨。 ”
李風雲微微皺眉,看了他一眼,說道,“冷靜,一定要冷靜,這是兵變,不是仇殺。”
“某可以冷靜,某可以把這場決戰作為實現兵變目的的重要手段,但楊氏兄弟能冷靜下來嗎?那些誓死效忠老越公的門生弟子們能冷靜下來嗎?”李密憤怒地一揮手,指著那隊飛馳而來的騎士叫道,“你知道他們來於什麽?越公給你一個承諾,請你在這場決戰中務必竭盡全力,然後你就可以離開,離開東都,去你想去的地方,甚至,他願意把遠在滎陽戰場上的韓世諤和顧覺的軍隊全部交給你,以補償你在這場決戰中的損失。”
李風雲暗自長歎。人都有弱點,楊玄感兄弟之所以權勢顯赫,都是老越國公楊素給予的,老越國公就是他們的致命弱點,而如今這個弱點被對手刺中了,他們兄弟的理智也在瞬間喪失。
“把兵變當作仇殺,兵變還能成功嗎?”李風雲無奈苦歎。
李密亦是苦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聽天由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