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戰隋》第640章 謹小慎微的段達
八月初六,上午,武賁郎將陰世師指揮六千驍果,由岐溝津口強渡淶水河,向對岸叛軍發起了猛烈攻擊。

 同一時間,涿郡留守段達也揮師強渡巨馬河,向南岸敵軍展開了攻擊。

 兩個戰場同時開戰,且攻擊都異乎尋常得順利,叛軍遠非傳言中的那般強大,基本上都是一觸即潰,一潰千裡,狼奔豕突而逃,根本不堪一擊。

 段達非常慎重,既沒有下令趁勝追擊,也沒有下令北岸軍隊全部渡河而來,而是下令固守津口,並派出數隊斥候四下打探軍情。

 段達生性謹慎,說得好聽一點叫穩重,說得難聽一定就是能力不夠,沒有金剛鑽卻攬了瓷器活,怎麽辦?隻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部屬們對段達的行事風格已經熟悉,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即便有什麽不同想法也放在心裡,絕不自作聰明貿然進言,以免落下“質疑”之嫌引起段達的不快。

 官場上過度謹慎,當斷不斷,瞻前顧後,就是“不作為、不進取”,一旦造成嚴重後果必然影響仕途。去年段達奉旨到河北戡亂,就是因為太慎重,擔心這個憂慮那個,前怕狼後怕虎,結果剿賊不力,叛賊越剿越多,最終落得個罷職的悲慘下場,好在聖主依舊信任他,雖然免了他左翊衛將軍的職,但很快又再度起用,任命他為涿郡留守,委其以東征後方大本營統帥之重任。

 這個位置很適合段達,只要二次東征勝利,功勞唾手可得,然後便可借此功勞重返中樞,再回聖主身邊,可惜段達“背”字當頭,運氣很不好,六月初楊玄感叛亂導致大運河中斷,二次東征功虧一簣,雖然這與他沒有直接關系。卻無限期延緩了他重返中樞的時間。

 正因為如此,段達更慎重,不想陰溝裡翻船,不想被藏匿在四周的政敵們所陷害,不想重蹈覆轍被那幫陰險小人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現在他所處的環境很惡劣,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每走一步都要萬分小心。容不得任何差錯,一旦失誤。萬複不劫,而更重要的是,如果因為他的原因影響到聖主和中樞的未來決策,損害到中土和國祚利益,那就萬死莫贖其罪了。

 此刻的段達既不想搶齊王的功勞,也不想與白發賊結怨,更不想被冀北和幽燕的豪門世家聯手“坑”殺,所以他沒有攻擊的意願和動力,如果不是封德彝再三催促。他連試探性攻擊都不會做出。

 封德彝之所以催促他南下攻擊,主要是聖主和中樞已經有了讓齊王北上戍邊的意向,白發賊的“攻擊”已經發生了作用,接下來“見好就收”,適可而止,不要為禍太甚,一旦攻陷了高陽宮甚至做出攻擊涿郡威脅聖主和中樞之態勢。導致局面失控,那就與初衷背道而馳、適得其反了,所以段達必須發動攻擊,以武力威懾白發賊,確保局勢在可控范圍內。

 斥候很快回報,在距離津口五六裡外發現叛軍蹤跡。似乎因衛府軍沒有乘勝追擊給了他們喘息時間,叛軍又收攏起來重整隊伍了。接著又有斥候急報,在十余裡外易水南岸的遒城城外發現有大量叛軍,旗幟鮮明,嚴陣以待,而在一河之隔的對岸,亦發現有叛軍隊伍。蓄勢待發。

 段達站在堤岸上,遙望易水方向,負手而立,凝神沉思。在他身後幾步遠的地方,一幫部屬們三三兩兩竊竊低語,小聲分析和探討戰局。

 形勢很明顯,叛軍有準備,已先期做好布署,他們把主力放在遒城城下,放在易水兩岸,先確保自己可進可退,進退無憂,接下來若衛府軍沿易水而上,攻打遒城,叛軍就撤向五回嶺,撤到蒲陰陘,利用地形優勢拖住衛府軍;反之,若衛府軍沿大道南下,直奔高陽而去,則叛軍就趁勢殺進涿郡,直接威脅聖主和中樞安全,如此衛府軍進退失據,段達權衡輕重後,十有八九還要是回援涿郡,如此便有被叛軍伏擊之憂,一旦在橫渡巨馬河的時候遭到叛軍前後夾擊,必遭重創。這樣一分析,段達就被動了,是進也難,退亦難,如何選擇?

 終於,段達開口了,不過不是下命令,而是征詢部屬們的意見,集思廣益。

 留守府的司馬當仁不讓,率先進言。聖主詔令馳援高陽,從這一目標出發,援軍當義無反顧,傾力南下,完成任務。不過巨馬河一線的叛軍可能會圍追堵截,也有可能乘機殺進涿郡,給救援造成困難,而對策便是把現有援軍一分為二,由段達率軍南下河間高陽,完成聖主下達的任務,陰世師則率軍西進猛攻蒲陰陘,牢牢牽製上谷這邊的叛軍,如此可保萬無一失。

 武牙郎將賀蘭宜卻提出了不同意見。賀蘭宜認為這兩天的戰局變化足以說明叛軍的主要目的是牽製涿郡援軍,是延緩援軍的救援速度,由此不難推斷叛軍可能正在撤離高陽,既然如此,援軍是否還有必要南下高陽?再說齊王正在奉旨北上馳援高陽,這種情形下涿郡援軍與其急吼吼趕赴高陽與齊王爭功,倒不如就在上谷這裡與陰世師的驍果軍左右夾擊叛軍,圍殺白發賊,予其以重創,將其趕進太行山中,一則可以剿賊立功,二則也能有效配合燕北方面剿殺這股叛軍,有利於盡快穩定燕北局勢。

 這兩種意見都有可取之處,其中賀蘭宜的計策為大多數部屬所認同,畢竟殺賊的功勞唾手可得,而馳援高陽可能一無所獲,稍有不慎還有可能得罪齊王,所以就目前形勢而言,最明智最穩妥的辦法莫過於乘勢圍剿白發賊。

 段達面無表情,一言不發,心裡卻是暗自冷笑。我正要養寇,以行借刀殺人之計,你們卻慫恿我剿賊,當我是癡子啊?你們心裡想什麽,目的是什麽,你們這些邊軍軍官在幽燕這塊地盤上有多少私利,以為我不知道?

 段達知道的高層機密,這些軍官並不知道,他們從自己的私利出發,理所當然要以穩定燕北局勢為借口圍剿叛軍,以維護自己在幽燕邊陲的既得利益。

 段達考慮良久,終於做出決斷,把麾下軍隊一分為三,其中涿城鷹揚郎將侯莫陳巍率本部衛士以及鄉團宗團地方武裝,沿易水而上,向遒城攻擊前進;自己率部分主力尾隨於後,相機支援;武牙郎將賀蘭宜率軍坐鎮津口,與依舊滯留於北岸的軍隊一起,確保退路的絕對安全。

 段達又把巨馬河一線的戰局變化急告陰世師,請他在淶水一線務必小心謹慎,務必牢記此次攻擊的目的僅僅是試探叛軍的虛實,而不是大舉進攻,大舉圍剿,因此攻擊要適度,要適可而止,切切不可因為戰局有利就擅自改變攻擊目標,以致於影響到未來燕北乃至整個北疆的布局。

 段達渡河攻擊的速度比較慢,戰局變化後他考慮的時間又太長,等到他作出決斷,下達完命令,並急書陰世師時,已是午時之後了,而此刻在淶水一線,陰世師的驍果軍不但已經順利渡河,解了淶水城之圍,還乘勝追擊,氣勢洶洶直殺上谷首府易城而去。

 陰世師這兩年一直在東征戰場上,雖然從各個渠道了解到國內叛亂迭起,大河兩岸賊勢猖獗,但沒有直觀認識,更不像段達有河北剿賊的親身經歷,因此他對國內反叛力量的認識基本上一片空白,想當然地認為國內叛軍都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所以他嘴上說慎重對待,實際上還是不屑一顧,很輕視。

 今日他揮師渡河,看到叛軍狼奔豕突而逃,當即對戰局做出了三種推斷,其一,叛軍詐敗誘敵,在易城附近利用地形優勢設伏圍擊;其二,叛軍把主力都放在巨馬河一線,以偏師在淶水河這邊虛張聲勢,試圖牽製一部分衛府軍以減輕正面阻擊戰場的重壓,沒想到衛府軍反其道而行之,以主力猛攻淶水一線,導致戰局迅速逆轉;其三,白發賊的兵力肯定有限,同時又兵分三路作戰,必有側重點,如果白發賊把重點放在燕北,那麽他投到上谷和高陽的兵力就不會太多,也就是說,段達獲得的消息大部分都是假的。

 在陰世師看來,這三種推斷對驍果軍都有利,就算叛軍在前方設伏圍擊,但憑借驍果軍的強悍實力,一群烏合之眾根本阻擋不了驍果軍前進的腳步。

 陰世師殺伐果斷,當即下令,直殺易城,搶佔五回,切斷叛軍的退路,與段達形成前後夾擊之勢,給白發賊以重創。

 陰世師同時急告段達,請段達在巨馬河方向給予配合,全力攻擊,不論白發賊把其主力軍隊放在哪個方向,他的退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蒲陰陘,所以只要驍果軍攻佔了五回,切斷了白發賊的退路,這一仗就打贏了,而段達則搶到了更多的主動權,這非常有利於段達控制這支叛軍以實施借刀殺人計。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