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戰隋》第672章 盡在此中
韋福嗣知道東進出塞之策的實施已難以阻止,這從李風雲和李子雄的言辭中就能聽得出來,兩人已經在這件事上達成一致,決心殊死一搏。 ( . )新

 這個機會實際上千載難逢,即便只有一分勝算,二李也要傾盡十分力氣,原因無他,就在於松漠以東、弱洛水以南的大片土地原屬中土的安州,本來就是中土的疆域,奪回來就是功勳。

 安州是在統一大戰過程中失去的,當時高齊滅亡,高齊舊臣負隅頑抗,聯合奚、和契丹三族據險而守,圖謀復國,關鍵時刻這三族卻背信棄義,出爾反爾,背後下刀子,以出賣高齊舊臣換回這片土地。當時中土還是南北鼎立,為完成統一大業,長安迫切需要北疆的穩定,所以也隻好忍氣吞聲接受了,但此事讓中土耿耿於懷,始終盤算著找個恰當的機會冠冕堂皇的收復失地,只是這樣的機會難以尋覓,既要保全中土的信義,以免因小失大,破壞了南北關系,又要從奚、、契丹三族中虎口奪食,實在是難以兩全。

 現在二李如果打著中土反賊的旗號佔據安州,則正好幫助中土收復了失地,而且不會影響到中土的信譽,再說現在南北關系本來就緊張,南北大戰一觸即發,中土這種驅虎吞狼、借刀殺人的伎倆,外虜即便心知肚明,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打落牙齒和血吞,不忍也得忍,畢竟南北雙方都要撕破臉了,要大打出手了,這時候就算中土不按規則出牌,耍流氓,下黑手,提前給你一刀,打你個措手不及,鼻青臉腫,你又能如何?

 南北關系因此惡化,導致戰爭腳步越來越近,雙方的戰爭準備也必將如火如荼,由此不難預見,聖主和中樞為了增加戰爭的勝算,為了扭轉自己在政治上的困境,十有要以優厚條件招撫二李,如此一來雙方皆大歡喜,二李如願以償重回中土,而聖主和中樞不但因此得到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還因為收復了失去三十多年的疆土而威權大增,而這兩點都可以增加中土在南北戰爭中的勝算。

 韋福嗣之所以不讚成,是因為此計出自裴世矩,成功了,獲利的是聖主和中樞,而二李既然接受了聖主的招撫,當然會對聖主俯首聽命,被聖主所控制,如此則齊王與二李之間的合作就難以為繼了;此計如果失敗,齊王損失慘重,北上大計嚴重受挫,未來一片黯淡。

 韋福嗣的反對在二李的預料當中,不反對如何討價還價?

 “當陽公的擔心在情理之中。”李風雲打開案幾上的地圖,伸手指向了某個位置,“雖然某有一定的把握突破突厥人的阻擊,渡過閃電河,進入松漠,但接下來某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殺到古北口,從安樂郡得到糧草武器的支援,否則大雪一下,某即便退守松漠,依據廣袤的平地松林與諸虜周旋,亦難以堅持。”

 韋福嗣望向了地圖,看到李風雲所指的位置,正是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修築於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當時南北關系也很緊張,文宣帝高洋為此耗費巨資修繕長城,史城“北齊長城”。北齊長城西起代北西河(陝西榆林)的黃河岸邊,東至遼西的臨渝關(山海關),全長大約三千余裡,其中大部分城牆均由前朝所建,修葺加固即可,而小部分則屬於新建工程,其中就包括位於燕山東南麓的古北口長城,否則以高齊一國之國力,在內有三足鼎立、外有突厥威脅的不利處境下,根本就無力完成這一巨大工程。

 古北口長城位於安樂郡境內。幽燕地區有四個郡,最大的是涿郡,其次是漁陽郡和北平郡,而最小的就是安樂郡,其范圍尚不足涿郡的一個普通縣。之所以保留這樣一個小郡,就是因為安州失地這個歷史恥辱的存在,而聖主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決心,在他的主政期內,務必收復失地,洗雪恥辱。

 安樂郡,一個彈丸之地,突然就躍入了韋福嗣的眼簾,變得非常醒目。

 李風雲的意圖很清楚,他和李子雄並不想獨攬功勞,收復安州失地的功勞可以與齊王平分,如此三方之間的利益會捆綁得更為緊密,未來二李即便以安州失地來換取聖主豐厚條件的招撫,也必須經由齊王居中斡旋,也就是說,三方合作不但不會因此而破裂,反而因此加強了,形成休戚相關的利益共同體了,而這顯然正是齊王所需要的,但問題是,齊王是否願意加入東進出塞之策的實施?如果他參加了,而此策又失敗了,齊王就完了,一點掙扎余地都沒有。

 當然,風險越大,收獲也越大,關鍵就是齊王有沒有行險一搏的勇氣和決心。

 茲事重大,韋福嗣做不了齊王的主,也不能代替齊王拿主意,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竭盡全力說服齊王,所以他必須知道二李的全部謀劃,評估此事的勝算有多大,只要有一半勝算,他就有信心說服齊王。

 “難道你們改變了主意,想讓齊王暫時放棄北上,先找個理由進駐安樂郡?”韋福嗣沉思良久,忽然問道,“但是,安樂郡平安無事,無賊可剿啊?”

 李子雄望著面露疑惑之色的韋福嗣,眼裡掠過一絲鄙夷。韋福嗣不擅兵事,並沒有看到齊王在這個計策中的重要作用。

 “齊王不但要北上,還要迅速北上,跟在我們後面出長城,直奔懷荒,幫助我們牢牢牽製住突厥人,給我們創造突破閃電河進入松漠的最好條件。”李風雲指著地圖,耐心解釋道,“兵貴神速,我們出了松漠就橫掃安州,乘著奚人措手不及之際,燒殺擄掠,殺他個落花流水,並派出一部先行抵達古北口,確保退路。”

 “但是,奚、、契丹三族很快就會聯合起來展開反擊,而突厥人也會出兵相助,我們內無糧草,外無救兵,難以支撐。這種困境下,齊王必須在懷荒、禦夷一帶做出攻擊態勢,以幫助我們繼續牽製住突厥人,阻礙和遲滯突厥人的支援速度,如此便能給我們贏得擊敗三族聯軍的時間。”

 “只要我們在決戰中擊敗了三族聯軍,我們就有了喘息之機,即便突厥人匆忙而來也無力回天了,因為三族大敗軍心渙散士氣低迷,短期內肯定無法再與我們打一場決戰。”

 “接下來我們能否堅持下去,並擴大戰果,佔據和控制安州,就要依賴於兩個條件。”李風雲說到這裡神色凝重,目露憂色,“我們需要上蒼的眷顧,如果天公作美,今年冬天大雪連綿,給我們贏得了足夠的鞏固戰果的時間,贏得了足以讓中外大勢發生變化的時間,我們的東進出塞之策就有成功之可能。反之,戰事不斷,過度消耗,我們的處境就非常不利,畢竟我們在塞外沒有朋友,只有敵人,沒有一段充足時間的休整,後果可想而知。”

 “我們攻陷安州必定會推動中外大勢的變化,但這個變化需要時間,而時間越長,變數越大。”

 “對東都來說,這是在即將爆發的南北戰爭中建立更大優勢的難得機遇,安州必須收復,而收復有兩種辦法,一是以維持南北關系穩定為借口,出兵剿賊,乘機佔據安州,以強硬姿態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牢牢掌控南北對抗中的主動權,如此我們就完了;其次是暗中招撫我們,暗中給予支援,借助我們的力量來混亂塞外局勢,牽製突厥人和東北三族,繼而給聖主的第三次東征創造條件,一旦東征大捷,遠東諸虜臣服,則中土同樣掌控了南北對抗中的主動權,必然要積極進行南北戰爭的最後準備,如此我們的目的就能達到。”

 “對突厥人來說,安州在南北對抗中至關重要,安州不能失,安州失了就等於失去了東北三族,而與東北三族的聯盟破裂後,突厥人伸向遠東的‘手’就被斬斷了,就無法結盟遠東諸虜,無法借助遠東諸虜的力量擴大自己在南北對抗中的優勢,所以突厥人肯定要奪回安州,而突厥人奪回安州無非兩種辦法,一是親自出兵,以強悍實力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二是給東北三族以強有力的支援,同時向中土施壓,借助他人的力量鏟除禍患。”

 韋福嗣聽懂了,因為二李東進出塞,中外大勢發生變化,齊王北上戍邊的重要性完全體現出來。齊王坐鎮懷荒,不論對東都還是對大漠牙帳,都是一個不可低估的威脅,齊王事實上擁有了影響中外大勢走向的實力,而這種實力所產生的影響必然可以給二李以巨大幫助。

 “既然齊王北上,那麽誰在安樂郡給你們以支援?”

 這個疑問必須弄清楚,雖然韋福嗣估猜到裴世矩可能暗藏後手, 但裴氏父子都西行而去,如此機密大事,裴氏父子又能托付給誰?

 “幽燕走私有兩條渠道,一條在燕北,一條就在安樂郡。安樂郡的對面就是安州故地,現在雖然是奚人的地盤,但因為歷史原因,大量的漢人、突厥人、鮮卑人等諸種部落混雜居住,都在那塊地方生存繁衍,且與幽燕境內的同種部落保持著密切往來,也正因為如此,燕山南北商賈如雲,回易量非常大,走私也就應運而生。”李風雲答非所問,“我們殺進燕北,斷絕了燕北走私,那麽安樂郡這條走私渠道必然異常火爆。”

 在幽燕這塊地盤上,誰控制走私渠道?幽燕豪門。那麽誰又能說服幽燕豪門,通過安樂郡這條走私渠道,暗中給二李以支援?當然是冀北豪門。那麽誰能說服冀北豪門全力支持東進出塞之策?

 韋福嗣恍然大悟。原來李風雲爆出宋子賢陰謀行刺聖主之秘密,二李獻計齊王趕赴博陵剿賊之原因,盡在此中。

 =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