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戰隋》第689章 野望
李風雲給出了終極答案,天下霸業,為此要割據北疆,而南北戰爭正是達到這一目的最好手段,為此留守軍團不但要堅守飛狐,堅守燕北,更要發展壯大,而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內部團結,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竭盡全力想方設法把聯盟眾多勢力凝聚到一起,齊心協力共謀發展。

 這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但在李風雲眼裡卻並不複雜,“關鍵是利益,是對未來的期望。現在對大家來說,齊王就是未來利益所在,齊王就是希望,現實可期的希望,所以你們只要牢牢抓緊齊王,那也就等於抓住了共同利益,以這個利益維持聯盟內部的團結也就輕而易舉。”

 而這正是疑問所在,聯盟之所以從齊魯千裡迢迢北上邊陲,正是因為有齊王這根“救命稻草”現實可期,但在李風雲的宏圖大願裡,齊王的位置又在哪?甄寶車、陳瑞和韓曜有所猜測,但不敢肯定,正好李風雲“隆重”推出齊王,於是陳瑞趁機問道,“明公,在北上大計中,齊王是核心……”

 陳瑞欲言又止,李風雲心知肚明,搖搖頭,苦笑道,“同樣的話我說過很多次,為什麽你們總是選擇性遺忘?我再說一次,齊王及其支持者對中央集權持保守立場,這是他無法繼承皇統的根本原因,事實上齊王已經喪失了贏得皇統的希望,除非聖主和集權派徹底失敗,但他們失敗了,國祚也就搖搖欲墜,統一大業將在風雨飄零中迅速破碎。”

 “統一大業破碎了,群雄逐鹿,齊王是否還有重整山河之可能?這顯然是奢望,原因無他,若想擊敗聖主和集權派,必須以軍事手段,楊玄感兵變失敗證明國內保守派尚沒有玉石俱焚之決心,於是他們必然要借刀殺人,借北虜之力給聖主和集權派以重創,以南北戰爭的失利在軍事上給聖主和集權派致命一擊,然後趁火打劫,落井下石,但問題是,魚蚌相爭,漁翁得利,趁火打劫落井下石者又何止關隴那幫頑固保守、見利忘義之徒?”

 “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國祚崩亡,人人都要稱霸天下,齊王又有什麽優勢獨佔鼇頭?事實上南北戰爭一旦以中土的失敗而結束,齊王的北上大計也就失敗了,齊王鎮戍北疆的使命也失敗了,聖主為避免齊王為禍,必定將其召回京師,而齊王心灰意冷之余,亦失去爭霸之心,一撅不振。”

 李風雲說到這裡低聲歎息,“中土上下都很自信,對北虜不屑一顧,對南北戰爭勢在必得,但第一次東征為何以慘敗而結束?內部團結是贏得對外戰爭的基本條件。第二次東征功虧一簣無功而返,還是犯了同樣的錯誤,由此不難推測到,如果聖主和集權派不能吸取教訓,不能向保守派做出妥協和讓步,不能從根本上緩和改革和保守這個引發內禍的根本矛盾,那麽南北戰爭中,他們必然要犯同樣的錯誤,必然會重蹈覆轍,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

 “某雖然一直在為打贏南北戰爭而努力,但某對未來的悲觀態度始終不變,且越來越悲觀,因為導致中土急劇衰落的根本矛盾日益尖銳且有失控之趨勢,所以在某的未來謀劃中,我們自身實力的發展始終放在第一位。只要我們有實力,即便環境再惡劣我們也能生存下去,而一旦時機來臨,我們就能順勢而起,逐鹿稱霸,因此齊王也好,南北戰爭也罷,對於我們來說都是發展實力的工具和手段,我們只要善加利用,堅定必勝之信念,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就必定能達成未來之目標。”

 甄寶車三人若有所悟。同樣的話李風雲的確說了很多次,但每一次因為環境不同、形勢不同、對未來的期待不同,導致他們每一次對同樣的話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從他們個人角度來說,不是他們選擇性遺忘,而是在不同“背景”下對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解讀,看上去是“遺忘”,實則就是“不懂”。

 “東進出塞收復安州之策,短期來說是解決我們生存問題,長期來說則是為我們稱霸北疆打下基礎。”李風雲繼續說道,“但很多人,甚至是絕大部分人,看到的都是短期利益,都是南北對峙和南北戰爭所帶來的利益,因為他們對這場戰爭抱著必勝信心,這其中既包括聖主和中樞,也包括我們聯盟的豪帥們,他們不敢也不願去假設失敗的後果,就像第一次東征,失敗之後所帶來的損失根本無法彌補,所以他們的對策都是建立在南北戰爭肯定打贏的基礎上。”

 “我們發展壯大的機會就在這裡。我們的對策都是建立在南北戰爭可能失敗的基礎上,因此我們只要找到兩者之間的契合處,就必然能從中漁利。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人嘲笑我們短視無知,但等到真相大白了,就知道真正聰明的人是誰了。”

 李風雲敞開心扉所說的這番“交心”的話,終於讓甄寶車、陳瑞和韓曜讀懂了收復安州之策的真正目的,讀懂了李風雲北上大計的真正目標,給他們留守飛狐獨立發展指明了一條正確的方向: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任何計策中,聯盟的核心目的只有一個,發展自身實力。

 四人拱手而別。李風雲飛馬北上,甄寶車、陳瑞和韓曜揮手相送。未來某個時候,他們會再次相見,只是相見的地點不在飛狐,也不在安州,而是在稱霸北疆的路上。

 李風雲的情緒有些低沉。剛才那番話違背了他舉旗造反的初衷,他的初衷是拯救中土的統一大業,拯救中土千千萬萬生靈於水火之中,為此他把目標設定在南北戰爭上,試圖以打贏南北戰爭來逆轉歷史洪流,然而現實很殘酷,無論他如何努力,他也沒辦法把聯盟打造成一支能夠力挽狂瀾的抗虜大軍,換句話說,他以前的想法太幼稚,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南北戰爭的勝利不是來自於戍邊軍隊的勇敢和無畏,而是來自於中土上上下下下的團結,尤其來自於權力高層的團結,來自於中央、地方和衛府的團結。但現在中土權力高層的博弈隨著楊玄感兵變而進入白熱化,雙方算是徹底撕破臉,刀戈相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了,雖然雙方因為內憂外患的嚴重威脅而暫時妥協忍讓,但表面上的一團和氣掩蓋不了拚死肉搏的血腥。權力高層陷入不死不休的博殺,必然影響到中央對地方和衛府的控制,目前各地叛亂迭起,叛賊屢剿不平,邊陲鎮戍不力之亂局,還有中央修改兵製募民為驍果之舉,都體現了中央威權的急劇下降,地方、衛府與中央的角逐對抗日益激烈。

 不解決當然前政局的根本性矛盾,卻妄圖借助一支軍隊去力挽狂瀾,改變歷史前進的軌跡,治標不治本,不但荒謬,而且適得其反,有加劇矛盾爆發之危險。

 之前李風雲是天真的,抱有幻想,但裴世矩的冷漠拒絕,擊碎了李風雲的美夢,讓他從夢中驚醒,不得不直面殘酷現實。自己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就算再強大一些,也達不到力挽狂瀾改變歷史的地步,因為現實環境必定製約任何一股力量崛起以打破固有的平衡,而歷史長河的奔騰方向是由無數力量匯聚而成的滾滾洪流所決定,所以任意一股力量面對滾滾洪流,結果都是蚍蜉撼樹,不自量力。

 順勢而為才是正道,順水而下才能借助歷史洪流達到自己的目標,且事半功倍。李風雲面對現實後的第一個決定就是據北疆稱霸,而若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借助南北戰爭,讓中土與突厥人打個兩敗俱傷,然後北疆就是囊中之物,唾手可得。那時東都為養好傷口,需要力量阻禦北虜,只能聽之任之,而突厥人又無力再次入侵,只能眼巴巴地望著趁火打劫者,如此李風雲就能坐穩北疆,發展壯大,伺機而動。

 李風雲的目標是北方王,是在天下大亂之際,以自己的絕對優勢,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橫掃黃河以北,把北方豪雄一網打盡,這同樣可以達到拯救千萬生靈於水火的目的, 而且順勢而為,成功希望很大,相比起來,逆天而行,非要不自量力的去改變歷史,以改變歷史去拯救蒼生,那希望不是渺茫,而是根本就沒有希望。

 八月二十四,齊王先是接到二李的密信。李風雲、李子雄決定於本月二十三揮師北上出塞,請齊王依約借道飛狐火速跟進給予支援。

 齊王已做好北上準備,就等著二李回信確認了。齊王當即下令,武賁郎將李善衡率選鋒軍即刻攻打常山關,開始北上征程。

 八月二十四深夜,內史舍人封德彝攜聖主詔令趕到齊王行營。

 齊王欣喜不已,這是一個好兆頭,他在即將進入燕北之前,終於如願以償的贏得了聖主的恩賜,以巡邊之名合法北上。某種意義上,這代表聖主的妥協,代表聖主在齊王政治自殺的最後關頭出手相救,給了齊王一個重頭再來的機會。

 齊王激動之余,連夜奔赴常山關。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