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此時帳外有一小將來報,劉昊天讓他進來後問道:“何事稟報?”
“回稟主公,濟北相率軍來訪!”小將回稟道。
“恩,速速迎來帳中!”劉昊天命令道。
“諾!”小將得令後,便匆匆離去,前去迎接濟北相了。
稍待片刻後,一儒雅的中年將領步入帳中,正是濟北相鮑信。見到劉昊天后,鮑信作揖說道:“見過州牧大人。”
“不知允誠此來何故?”劉昊天問道,當初為討伐黃巾,便是三軍聯合,由荀彧聯系鮑信配合出兵。然而交戰之時曹操為報私仇引軍離去,鮑信也不知並在何處。而現在,劉昊天剛剛攻破城門,拿下黃巾後,鮑信便出現了,對此他十分不悅,適才有此一問。
鮑信不知劉昊天心中所想,如實答道:“曹太守讓吾封鎖水路,引軍埋伏,待到城破之後,截殺逃離之敵。”
聽完鮑信講述,劉昊天方知自己想錯了,心中惱意去盡,便問道:“允誠可曾誅滅逃離之敵?”
“信,無能,賊軍逃離者五萬余眾,吾雖引軍埋伏,但終究吾兵力不足,與之交戰之後,也未能將其剿滅,使其兩萬余眾逃離,隻斬殺八千余人,俘獲兩萬余眾。”鮑信如實交代道。
“允誠也無須自責,如今黃巾主力已為吾所滅,至於那逃跑的兩萬烏合之眾,也成不了什麽氣候,若乾犯事,再引兵誅滅不遲。”劉昊天寬慰道。
“州牧大人說的是,只是此番討伐,為何不見曹太守?”鮑信問道,與賊軍交戰之後,他便領兵入城,本想先於曹操匯合,卻並未在城中發現曹操的一兵一卒,這才問起來。
一說這個,劉昊天就有氣,正值交戰之際,曹操竟然棄他而去,若非早施計謀,怕是他要被黃巾覆滅了。對此,劉昊天有些惱恨的說道:“曹孟德那廝為報私仇,不顧戰事,早己獨自領軍離去了。”
雖然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麽事情,但看到劉昊天一臉不悅,語氣暗含怒意,鮑信也不便過多追問,便言道:“如今黃巾逆賊已滅,此番戰事已了,吾也要引軍歸去了。”
“既如此,那吾也不再挽留允誠了,一路歸去,望君保重!”說話間,劉昊天送鮑信除了營帳。
“州牧大人留步!”說罷,辭別後鮑信便縱身上馬,領取離去了,除了帶走其所繳戰利品之外,所俘獲的兩萬余眾黃巾降兵則留給了劉昊天。
時過三日之後,二十余萬黃巾軍重新打散編練了新軍,仍然願意從軍者,有十五萬,其余不願從軍者,劉昊天則許諾在交州給予耕地使其務農。
這些黃巾軍大多數都是吃不飽穿不暖,無家可歸的百姓,又都聽過劉昊天的神仙之名,並且他也許下了建功立業之後,王侯拜相的承諾。更是從老兵哪裡探聽到了軍餉豐厚,福利優待,倒也不曾在想逃離反叛的事情,安心成為了劉昊天麾下的一名將士。
組建的新軍一半由典韋統領,追隨劉昊天前往墨家駐地。另一半由趙雲統領遷百余萬百姓回交州治地。
卻說,曹操自戰場上引軍離去後,便直奔徐州而去。一路行軍,但得城池,便將城中百姓,全部屠殺,血染大地,犯下無窮殺戮。
期間有九江太守邊讓,與陶謙深交,得知徐州有難,便親自率領五千兵眾來援,曹操聽聞後勃然大怒,遂讓夏侯惇半路截殺。
然而剛去邊讓,後又有昔日曹操刺董失敗,祝他出逃的陳宮時任東郡從事,
亦與陶謙較厚,得知曹操為復仇,屠盡百姓,便來勸誡。卻被曹操怒而斥之:“公昔日棄吾而去,今有何面目再來相見?陶謙殺吾父一家,誓當摘膽挖心,以雪吾恨!公為陶謙求情,若吾不聽如何!” 陳宮見勸諫無效,有負陶謙所托,自曹操處離去後,無顏複見陶謙,便投奔陳留太守張邈去了。
而曹操見有人三番五次來阻撓自己為父報仇,先是劉協,後是邊讓,陳宮,對此他十分惱怒。古人遵從天地君親師,自己父親被殺,想要報仇,卻屢屢有人出來阻撓,曹操如何不恨。
原本的殺父之恨,再加上阻撓之恨。使得曹操恨意滔天,大軍所到之處,除了殺戮百姓之外,更是挖墳掘墓,致使徐州一片生靈塗炭。
曹操為報父仇, 率大軍前來,所過之處,殺盡百姓,雞犬不留。陶謙聽聞後,深感驚恐,終日惶惶不安,為安徐州百姓,更是仰天慟哭:“吾獲罪於天,致使徐州之民,受此大難!其死難就!”
對百姓雖然這麽說,但誰又願意死。陶謙在得知曹操領軍復仇之時,第一時間便召集麾下謀士將領,與眾官商議。
然而眾官並無應對之策,曹操大軍已經臨近。無奈之下,陶謙隻得硬著頭皮引兵出城相迎,遠見曹軍如鋪霜湧雪,中軍豎起白旗兩面,上書報仇雪恨四字。軍馬擺出陣勢,持兵相待。曹操縱馬上前,一身白衣縞素,揚鞭大罵道:“陶謙老匹夫,汝殺吾父,還不快快受死!”
陶謙雖然驚恐,卻也無奈,硬著頭皮縱馬於門旗下,欠身施禮後說道:“謙,本欲結好孟德,是以才派麾下都尉張闓領軍守護,誰料其見利忘義,殺人劫財,害了孟德一家。實非謙之故,還望孟德明察。”
陶謙的自辨蒼白無力,而曹操聽後,更是勃然大怒,大罵道:“老匹夫,殺吾父一家,還敢胡口亂言,言之推脫,當真可惡,罪該萬死!誰可為吾生擒這老賊?”
夏侯惇應聲而出,拍馬上前,要將陶謙擒拿。嚇的陶謙,緊忙回逃,其麾下一將曹豹挺槍躍馬來救,與夏侯惇戰在一起。
尚未分出勝負,陶謙便下令收兵,蜷縮與城中不出。入城之後,便緊忙與眾官商議道:“曹兵勢大難敵,若諸君仍無良策救下徐州,吾當自縛前往曹營,任其宰割,發泄仇恨,以保徐州一郡百姓之命。”陶謙此言,仿佛下定了有死無生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