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孺子春秋》第八百七十一章 陝北窯洞,呂荼思良策
王子頭曼的九萬大軍正在太原城修整,當初他父王呂荼不帶他去攻伐林胡人他還覺得奇怪呢,如今當他得知齊國向秦國開戰的消息後,就立馬猜到了他父王那時的用意。

 原來自己之所以被父王調往太原駐守修整,是為了今天的戰略,要他在齊秦開戰後,即刻帶兵南下救援卜商部。

 不久,果然,他父王呂荼的詔令和卜商求援的軍書幾乎是前後腳的到達了他的手中。

 其實王子頭曼還漏算了呂荼要他駐扎在太原之地的一點,那就是萬一呂荼的義渠之戰失敗,或者陷入絕境當中,頭曼的這一部大軍就可以立馬西進,渡過大河,進入陝北高原,前來救援。

 九萬大軍都是精銳騎兵,浩浩蕩蕩的殺往肴函戰場上,卜商有了二十四萬精銳支撐,面對著二倍與己的魏秦聯軍絲毫的沒有怯懦,雙方一場曠世大戰到來。

 楚國,楚王有熊章終於殺進了蜀國的領土內,進入了古四川盆地,楚軍一入川,如同水之歸下,所到之處,無有不勝利者。

 這一日有熊章正在吃他的酸菜粉,聽到呂荼向秦國宣戰的消息後,是一口差點被酸菜粉嗆死。

 秦楚是同盟國,如今秦國向齊國宣戰,也就意味著楚國也得向齊國宣戰。

 只是若是此時宣戰,萬一齊人兵出三渝,自己的老窩豈不是要遭殃?而且蜀人得知消息後,定然也會提升他們抵抗作戰的信心,那這對於楚國將會是前後夾擊,騎虎難下的局面,這當如何是好?

 有熊章陷入掙扎當中,他連忙召集群臣眾將議事,最後決定,派觀射父出使蜀國,逼迫蜀國割地稱臣,宣布兩國永久和平,一致對外,向齊國宣戰。

 蜀國,青城山。

 開明王黃帝還在修仙,巫覡團面對內外交困的局勢,無奈,不久,只能同意楚國的要求,割地稱臣,並向齊國宣戰。

 一場最後的秦,義渠,魏,蜀,楚五國對齊之戰開始。

 面對列國的群勢洶洶,呂荼絲毫的不在意,因為列國的元氣已經在上次六國之戰中消耗殆盡。

 他令大將軍孫武之子孫恩為鎮南將軍,讓太子渠為其調集軍士十萬,前去鎮守荊楚之地要塞,令陳寅為三川將軍,率部十萬,駐守齊魏邊境,和鎮南十萬大軍南北呼應,以備不測。

 整個齊國都知道,可能最後的一場高潮要來了,待此之後,天下或許就再也沒有了秦國,義渠,魏國,甚至是楚國,蜀國。

 到那時天下就要實現一統了,真正的一統!

 齊國上下人心振奮起來,無數的人都在蠢蠢欲動,想要立下最後的功勳。

 太子渠在心腹文武的勸說下,也心動這種功勞,畢竟他是太子,將來的王,沒有足夠的武功,何以震懾天下?

 再者言,老四呂恆的武功已經超過了他,這讓同樣追求武功的呂渠心裡很不是滋味,他想過若自己不是太子,只是父王的普通兒子,或許滅在自己手中的國家不知有多少了!

 他給呂荼寫了封信,表達自己想要帶兵出征的念頭,呂荼接到這封信時,他和在古老陝北高原上躲貓貓的義渠人秦人已經幹了十幾場仗。

 義渠人和秦人就和流竄的土匪似的,見打不過就逃,這讓呂荼很是頭疼,若是他不顧這些人,鼎力南下,直接進攻秦地,那麽將來這些流竄的軍隊就有可能匯聚成一支足以傷害齊軍後路的勢力,後方不穩,呂荼從來不會乾這樣的事。

 齊軍古陝北高原,某處,窯洞,此時夏季,熱的正烈。

 呂荼坐在土炕上,拿著蒲扇給自己扇著風,他環視下面的眾文武心腹,道:“諸君,今日召集各位來,就兩件事,第一,義渠人和秦人對我軍玩捉迷藏,我軍當如何解決他們;第二件事嗎,第一件事解決了,再說”。

 呂荼不想立刻就把太子渠請戰的事講出來,畢竟太子出征乾系甚大,一旦講了,可能會影響文武們為伐秦出策。

 端木賜道:“大王,這些日,微臣觀察敵人的作戰方略,正有一計獻上”。

 呂荼聽到端木賜之言,滿臉的喜悅,叫道:“哦,快快說來”。

 端木賜接下來把自己的戰略計策給呂荼講了,呂荼是眉飛色舞的聽著。

 其實端木賜的計策很簡單,就是圈地圍堵戰略,把諾大的古陝北高原畫成幾個圈,憑借著自己的絕對兵力優勢,對這些圈進行平面的圍堵掃蕩。

 其實說白了,就是蔣委員長圍剿根據地,使用的步步為營戰略。

 端木賜說完,窯洞內眾人紛紛支持補充,像是東門無澤的補充,他道:“可對投降我軍當地的秦人義渠人宣布獎賞令,凡是殺死這些流匪者,獎勵大齊銀元一個,提供流匪消息者,獎賞大齊通寶一個”

 “若是對我軍特別有貢獻者,直接獎賞爵位”

 眾人七嘴八舌把端木賜的戰略細節補充完畢,呂荼很滿意,當下拿出地圖,把陝北高原,畫了二十個大圈,由二十部大營分別執行剿匪戰略。

 呂荼相信這一次, 就算剿匪不盡,也會對對方形成一種特大的傷害,起碼等他大軍南下秦地時,後路被截斷的風險會大大減少。

 呂荼接著把第二件事講了,眾人聽的是眉頭緊皺,太子渠帶兵出征,這本來不算是什麽大事,可關鍵的問題是,如今大王呂荼已經在外作戰,若是太子也走了,國都怎麽辦,朝中的大事,誰來解決?國相府嗎?國相府是有那個能力解決的,可關鍵是誰來穩定人心!

 另外若是不讓太子出征,這眼下的局勢,明顯人都能看出來,天下一統不遠了,太子再不出征,就沒有足夠的武功,將來得國後,那些功勳彪悍的戰將們會甘心臣服嗎?

 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

 過了會兒,左邱明行禮道:“大王,太子此時萬萬不能出征,齊國現在大軍在外,已經是外強中乾,一旦有人在內部攪事,後果不堪設想”。

 他的這話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然而樊遲卻道:“大王,微臣和太史的觀點恰恰相反,微臣以為應該讓太子出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