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這兩種制度說不上哪個就比哪個較好些。因為本質上兩者都是家天下的表現方式之一。
當然只是血緣親疏程度不同,父子相對於兄弟血緣關系,父子自然是更親近一些。
呂荼對於兄死弟及的這種繼承制度沒有什麽壞感,但也沒有什麽好感。
沒有壞感是因為兄死弟及不會造成因為國主年幼而大權旁落,處事不明。
沒有好感是因為這種制度會造成宗法的混亂,會給旁支野心,導致朝堂動亂,甚至是兵戈相向,兄弟相殘。
被自己吞滅,才過去沒多少年的吳國就是例子,弟殺兄,兄殺弟,殺到最後國家疲弱,被自己所滅。
這些年有臣子建議過呂荼實行分封諸王子,呂荼一直沒有同意,其中的原因就在這。
不是他不知道裂土分封對於當前的時勢是最好的選擇,而是他怕,怕自己死後,諸子為了那個位子,學著大明王朝的朱棣起兵造反,最後鬧的國家衰落幾十年。
若是國家衰落幾十年,那大齊一統天下將會是在什麽時候?會不會中道崩殂,遙遙無期?
所以他沒有分封,當然這些話他是沒有說的,他堵眾人的嘴的理由是“分封是一定的,但是天下尚未一統,分封為時過早。”
堵住眾人的嘴後,呂荼私下裡便開始帶著眾兒女的嫡子們在外遊歷起來,其目的就是著重培養第三代。
諸王子王孫無憂無慮鬧的歡快,呂荼此時和東門無澤,張孟談,還有一些鄉老地方紳士等人邊在竹林溪水慢走,邊敘著話。
眾人所說的無非是最近的天下局勢還有齊國哪裡出現了的趣聞。
天下局勢,韓國韓不信死在了趙國戰場上後,王太子韓庚即位,韓庚為父報仇,繼續和趙國作戰,戰爭打了十一年,最近兩國方才相和,重新締結了盟約。
按常理講,韓國是沒有能力和趙國廝殺到如今程度的。因為韓國沒有趙國的人才多,只是韓庚是位能人,他雖然沒有名臣名將的輔佐,但他有最強橫的攻擊和防禦武器,弓弩和新劍。
這種弓弩都是重型弓弩,比秦始皇一統天下之時所使用的弓弩不相上下。新劍,韓國的劍,他的鋒利程度和齊國新劍差不多,但比齊國的還要輕些。
所以在正面戰場上韓國一直佔據優勢,而這也是兩國廝殺到如今才結束的根本原因。
實力的對衡,讓他們看清了彼此想要吞掉對方都是不可能的。當然還有個外在原因,那就是秦國東進了,就在韓國和趙國締結盟約的前三個月,秦國突然出兵進攻魏國的西河之地。
因為是偷襲,魏國西河的守軍全部戰死,西河落入秦國人手中,等魏國的國君魏駒反應過來,派大軍前去阻擊秦軍時,秦軍主力已經穩穩扎根在了河東郡,白國的附近。
魏國上下大驚失色,派剛休養好身體的老國相王詡出山,王詡卻拒絕了,他舉薦了太子的夫子少師項橐,魏駒遂命項橐為大將軍將,率上中下三軍共十五萬大軍,前去王屋山和魏軍殘部會師,反擊秦軍的入侵。
白國的白長腿得知秦魏兩國對峙在自己的家門口,也是嚇了一跳,現在的白國雖然在齊國的暗自扶持下和自身的努力與當年相比是強大了不少,只是面對動不動就數十萬軍隊對峙的龐然大物秦國和魏國而言她國的實力就是山下的一小塊鵝軟石。
白長腿她只能號令全國上下加強警備,同時發信鷹給呂荼,讓他出面。
齊國朝堂很快也給了反饋,讓白長腿勿要驚疑,如果兩國突然發起對白國的攻擊,
白國不需要對抗,全國直接逃至八百裡河畔大山當中躲避便可,屆時自然有齊國商人提供糧草以保證白國軍民日常的所需。白長腿看到了齊國的這個保證後,方才輕噓了口氣,為防止萬一,她開始讓老弱婦孺轉移到呂梁山上。
所謂的呂梁山,其實就是齊國朝堂口中所說的“八百裡河畔大山”。
因為呂荼和白國那奇怪的關系,所以她們身後所聚集的“八百裡河畔大山”被白國人稱呼為呂梁山,以此表達對呂荼的“愛”意。
呂荼也沒有想到原來後世出名的呂梁山,它的名字由來還和自己有關系,當真令人感歎,因緣際會,造化神奇。
魏國和秦國的拉鋸戰開始了,魏國是不可能放棄河東郡土地的,也更不可能放棄西河這塊戰略土地的,而秦國呢,還不容易拿下西河, 突破大河防線,進入古臨汾盆地,只要奪下王屋山和中條山之間的關隘,秦軍將睥睨中原,正式參與爭奪天下的大格局當中。所以秦軍是不可能退去的。
相反,當秦國得知秦軍已經穩穩的扎根在了河東之地,整個秦國一片沸騰,秦國朝堂一致同意,派更多的大軍東進,此刻秦軍還在源源不斷的渡過古黃河,向臨汾盆地增兵。
魏國也是如此,項橐雖然打了幾次勝仗,但是面對著越來越多的秦軍,他也招架不住了,只能求援。魏駒根本考慮都沒考慮,在通國之內征兵,其兵員也是在不同的向王屋山和中條山之間的關隘挺進。
兩國近乎六十萬人的拚殺,引起周圍國家和地區極其的震動,特別是盤踞在巴地的楚國,秦嶺以南的蜀國,還有霸佔了“中條”“洛尹”“伏牛”“三塗”“崤函”“熊耳”等等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古河南中西部山川的陸渾戎。
陸渾戎按正常的歷史進程應該是在公元前五百二十五年左右被晉國的大將屠蒯所滅,其國君也應該南逃到楚國,但是因為呂荼的出現,歷史進程錯亂,所以陸渾戎並沒有被剿滅,反而乘著周王室頹敗,三晉內亂,秦楚危機,向外擴張,佔據了幾乎整個河南中西部的山川。
魏國雖然南下霸佔了周天子的地盤,但是由於名聲太臭,周圍國家敵視,再加上自建國後就沒有停止過對外戰爭,所以對盤踞在國內山上的陸渾戎,魏國也沒有騰出手來去對付,只能默認這種潛規則:只要陸渾戎不下山,魏國就和陸渾戎相安無事。
這也是陸渾戎壯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