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給我的?”試衣並滿足過後,伊莎貝爾來到李旭的面前,臉蛋上的歡喜之色都還沒有散去。us最快
“我只是提出想法,阿翁完成設計。”李旭聳了聳肩。
“主要是少爺給了設計圖,否則我一個人是完不成的。”翁美鈴當即說道。
之前伊莎貝爾稱讚她的時候就該說的,但是對方一直拉著她問話,李旭又在調戲自己的女仆,所以沒能出口,這個時候趕緊補上。
“好了,是你的功勞就是你的功勞,誰都拿不走。”李旭擺了擺手,然後看向伊莎貝爾,“怎麽樣,喜歡嗎?”
伊莎貝爾沒有說話,湛藍的眸子看著,然後歎了口氣。
李旭也多話,笑著捧起她的臉蛋,在她光潔的額頭上輕輕一吻:“行了,別想那麽多,安心應酬吧,別的不說,這身衣服足夠讓你在頒獎典禮上將於佩爾比下去了。”
然後又走到了翁美鈴面前,同樣吻了吻她的臉蛋:“你也做得不錯,阿翁,繼續努力,巴黎的幾位設計師也都說你有天賦。”
“是……是的,少爺。”翁美鈴紅著臉蛋點了點頭。
然後李旭壓低聲音,用只有她才聽得見的聲音道:“蓉兒,記得晚上偷偷來我房間,不要讓你的靖哥哥發現。”
“是……是……”翁美鈴的臉蛋漲得通紅。
她當然知道李旭要她穿黃蓉的那身打扮去服侍,但是羞怯歸羞怯,她卻沒有半點反對的意思,甚至眼中還有一點兒躍躍欲試。
李旭看在眼中也只是輕笑了聲,關於黃蓉的主題已經進行過很多次,各種照、膠片也都留了不少,但是玩起了依然快感十足,終究是知名度最高的黃蓉。
翁美鈴都已經順利活過了85年,還有一份不錯的,能夠發揮她天賦的工作,剩下的日子每天都是新生,作為讓她活下來的人,李旭收點利息也是可以的嘛。
不提這個,隨著於佩爾和阿佳妮的聯合采訪放出後,誰的演技更好這種衝突總算暫時得到了控制,雖然爭吵還在不斷上演,但是激化成全武行的情況卻沒有再出現過。
這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加上兩位當事人也呼籲不要如此,組委會也在想辦法,控制住了也不奇怪。
不過一些媒體還是沒打算放過,依然不陰不陽的說什麽,“《瑪戈皇后》所提供的演技對決雖然精彩,但是也不能以煽動年輕人為代價”之類的話。
但起的作用並不大,依然有不少人反覆進場觀看,除了比較兩位女主角的演技外,還想要從中找到一些有趣的不同之處,每天的兩場也都坐得滿滿的。
可跟之前相比,熱度還是降了下來,終究只是一部電影而已,哪怕是前無古人的電影。
加上本屆戛納電影節的頒獎典禮也即將到來,媒體們還是轉移了注意力,盡管《瑪戈皇后》在這屆戛納電影節上搶走了無數風頭,但是想要拿到金棕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畢竟,這部電影整體上比較平庸已經是大多數人的共識,而且兩個版本很好的佐證了這一點,為了讓兩部電影在女主角之外的地方保持一致,於是犧牲了電影的手法和結構——你看,沒毛病嘛。
所以,熱度下降得很快,如果沒有沒有新的話題,等電影節結束了,一切還是會歸於平靜,這部電影肯定會因為在影史上留下名字,之後也肯定會有很多人進行研究,但在此刻也只是濺起了更大的水花和更多的波紋而已。
於是話題來了,就在頒獎典禮的前一天,法國最著名的幾家大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費加羅報》一起刊登了一篇文章,
和《瑪戈皇后》有關的文章。這篇文章並沒有刊登在娛樂板塊,而是科技人文板塊,標題則是:《瑪戈皇后》帶來的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在1957年證實,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系的影響,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電影史上的首因效應也從來沒有少過,經常有人說某部經典電影要是換了其他人,那麽將會是一場災難,絕對不會成為經典。又或者某個演員很出色,但是他在某部電影中擔任某個角色,絕對沒法像原來那個演員一樣出色。
我們都知道這是為什麽,但很少有觀眾同意,觀看電影本來就是一件情緒化的事情。於是在《瑪戈皇后》劇組的幫助和支持下,新索邦大學、勒內·笛卡爾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以及斯坦福大學,聯合起來做了一套實驗。
聯合小組首先在巴黎隨即挑選了1000名觀眾, 然後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首先觀看的是伊莎貝爾·於佩爾女士擔任女主角的《瑪戈皇后》,而另一部分首先觀看伊莎貝爾·阿佳妮女士擔任女主角的《瑪戈皇后》。
之後,讓他們調整休息,第一批500人再次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直接觀看另一位女演員飾演女主角的《瑪戈皇后》,而另一部分在被告知具體情況,再觀看另一位女演員飾演女主角的《瑪戈皇后》,另外500人同樣如此。
再進行調查,先觀看於佩爾的《瑪戈皇后》並在沒有被告知的情況下再次觀看阿佳妮《瑪戈皇后》的觀眾,76%的人認為於佩爾的演技要好,而在被告知的情況下觀看的觀眾,則有82%的人認為於佩爾的演技要好。
而另一邊先觀看阿佳妮的《瑪戈皇后》的觀眾,沒有被告知的情況下,有79%的人認為阿佳妮演技比於佩爾演技要強,被告知的情況下,有87%的觀眾認為阿佳妮的演技更好……”
這篇文章洋洋灑灑的介紹了一番,幾所大學聯合起來是怎麽利用《瑪戈皇后》這部非常特殊的,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電影做心理實驗的。
而且不止在巴黎,倫敦、紐約、舊金山也做著同樣的實驗,范圍更是囊括了各個階層的人,農民、工人、白領、學生、教授等等,在紐約和舊金山甚至特意組織了部分專業影評人做這樣的實驗。
這樣龐大的實驗,再加上那幾所如雷貫耳熠熠生輝的大學名字,頓時宛如一枚重磅炸彈投入到了本來就不平靜的戛納小池塘裡,並迅速向全歐洲乃至全世界蔓延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