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極品醫聖》第8章上工治未病
  鄭翼晨從房間裡拿出紙和筆,左手拿著放大鏡,仔細閱讀並抄錄玉簡上的文字。  《黃帝內經》分為《靈樞》和《素問》兩個篇章。

  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

  從戰國時期一直流傳至今,早已成為學醫人士必讀的醫家經典。

  這部書中的文字可以說是字字珠璣,歷代名醫都必定會下苦功鑽研。

  近代更有一個醫生隻憑一部《黃帝內經》就享譽一方,成為一代名醫。

  鄭翼晨上大學時也曾經花費很大的功夫去閱讀這部深奧晦澀,十分難懂的醫書。

  每一個文字,每一個段落他都有認真研習。

  現在他床頭還放著一套明代名醫張景嶽編寫的《類經》,閑來沒事就翻閱一下,偶有所得,抄錄成章。

  因此他抄錄這些熟的不能再熟的文字時,基本上是看到句首的第一個字,就能將這段話寫下來,沒有半個錯字。

  抄錄這些文字,對他來說就是一個複習中醫經典的過程,他口中哼著小曲,非常輕松自得。

  就這樣,他勢如破竹,一口氣抄錄了《上古天真論》,《陰陽應象大論》,《五藏生成篇》等篇章。

  在他抄錄完《三部九侯篇》後,終於出現了阻礙,望著下一個篇章的名字,蹙眉沉思:“望……氣……篇?《黃帝內經》有這一篇嗎?”

  他本來對自己的記憶十分有信心,《黃帝內經》中絕對沒有這個章節,這時也不禁產生了動搖,思來想去,他走到屋內,搬出了那套放在床頭,有一個枕頭高的《類經》,打開目錄仔細查閱。

  “的的確確,沒有這個《望氣篇》啊。”他疑竇叢生,不過還是決定繼續抄下去:“看看寫的是什麽內容。”

  抄完《望氣篇》,下一篇叫《窺神論》,也是流傳至今的《黃帝內經》沒有的。

  《望氣篇》和《窺神論》主要就是簡述如何望人神氣,預測人體體質之虛實寒熱,疾病病位之深淺。

  最後的附錄文字,還記載了一篇呼吸吐納之法,練習之後,能輔以增加眼部神氣,能一眼窺破病者隱疾。

  書中還將這三者結合起來,起名為“天子望氣術”。

  黃帝本就是華夏五千年來第一位帝王,這門神氣的望診技術,叫這個名字,也算恰如其分。

  中醫治病,注重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望氣篇》和《窺神論》則完全推翻這種醫學理論,只需要一個望診,就能辨證論治。

  鄭翼晨不由得怎舌歎道:“隻要看人一眼,就知道有什麽病,這可是神醫扁鵲才能有的功力啊。”

  字裡行間的真知灼見,讓鄭翼晨有一種當頭棒喝的感覺,一個前人重未涉足的中醫領域在他面前呈現出一條康莊大道!

  看完之後,他甚至覺得這幾個篇章記載的醫學心得比之前那些流傳千古,早已被譽為金科玉律的《內經》條文,更加高深實用!

  這種發現讓他抄錄完玉簡中《素問》的全文後,不顧及自己早已發澀難受的眼睛,目不交睫,繼續抄錄《靈樞》的文字。

  果然不出他所料,《靈樞》中也夾雜著從未流傳於世的章節:《靈針八法》。

  這個篇章記載著八種各具妙用的針刺手法。

  分別為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補法,消法。

  鄭翼晨粗略看了一下,這些針刺手法也是從沒在任何醫學典籍記載過,

說是八種針刺手法,組合起來千變萬化。  《黃帝內經》的結尾寫道:“天子望氣術,佐以靈針八法,即可以針石推摩之術,可治世間百病,活死人,肉白骨”。

  何等囂張!何等自傲!

  鄭翼晨卻覺得囂張自傲的很有道理:“這就是所謂上工治未病吧!”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說的就是真正治病的聖人是治未病,也就是在疾病剛剛出現一點端倪的時候就能發現出來,未雨綢繆,這個時候治療事半功倍。

  這樣的醫生才能叫做“上工”,是最高明的醫生。

  譬如扁鵲見蔡桓公,在他疾病僅僅位於肌膚時就能一眼看出,而蔡桓公還懵然不知,落下一個“諱疾忌醫”的惡名。

  醫聖張仲景見王仲宣,說他身有隱疾,四十歲後眉毛脫落,半年後就會死掉,叫他服用五石散治療。時年二十多歲的王仲宣不信,過了幾天再見張仲景,騙說已服藥,張仲景說,看你的面色不像是服用藥後的面色,你怎麽這麽不惜命呢?二十年後,王仲宣果然眉落而死。

  這兩位千古神醫,都隻是用了一個望診,就預見疾病發展,無疑都是上工。

  這是一門能讓人成為像扁鵲和張仲景那樣的上工的醫術!

  如果這門天子望氣術是真的,就能在疾病還露出來的時候發現不妥,予以治療時隻要借助針灸催發經氣,鼓動人體正氣,將隻是位於淺表沒有顯的邪氣驅除體外。

  絕不會像中藥治療一般,殺敵一萬,自損三千,邪氣雖退,正氣也所剩無己。

  這也是為什麽外國人對中醫中藥抱著懷疑態度,對針灸卻十分感興趣,甚至下苦功研究,頒布法律承認針灸的地位的原因。

  不過鄭翼晨可沒時間停下來仔細研究真偽,因為一整部《黃帝內經》抄錄完後,隻是佔了玉簡正面的空間,而玉簡的背面,還有著跟正面一樣密密麻麻的文字。

  “還是等到抄完所有的字之後再認真研究吧。”

  鄭翼晨翻過背面,放大鏡對準那些比米粒還小上十多倍的文字,才剛剛看了一眼,心頭忍不住劇烈震動一下,要平複一下心情,才能繼續看下去。

  也難怪他這麽震驚,玉簡背面記載的居然是傳言中早已失傳的《黃帝外經》!

  姑且不論缺失的內經原文有多少字字珠璣的醫學理論,單單是《黃帝外經》四個字,就足夠震撼他的心靈了!

  《黃帝內經》的內容雖然有缺失,好歹還是流傳到後世, 而《黃帝外經》則是連隻言片語也沒有留下來,這本書隻存在傳說之中,從來沒有人見過。

  提起中醫外科,幾乎每個醫學生第一個想起的就是神醫華佗。

  這個與醫聖張仲景同個年代的神醫,曾經發明了強身健體的五禽戲,能用於止痛的麻沸散,為關雲長刮骨療傷,提出給曹操做開顱手術,取出顱內腫塊。

  有關他的事跡早已隨著名著《三國演義》的流傳而廣為人知。

  但是他留下的醫書文獻卻很少,鄭翼晨也是學醫之後才知道這個民間知名度與扁鵲齊名的神醫,在正統醫學的地位遠遠比不上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流傳後世的《傷寒雜病論》被譽為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是被所有內科中醫擺在神壇瞻仰的人物。

  而華佗卻比較悲催,江湖上到處有他的傳說,就連民間稱讚一個人醫術高超到了極點,也是用“再世華佗”這四個字。

  可是他留在後世的文獻,實在是不入流。

  鄭翼晨曾經在學校的中醫醫學書庫中翻閱過他編寫的一部《中藏經》,裡面有關中醫方面的見解隻是算得上中規中矩,比醫聖張仲景那部學內科臨床必讀的《傷寒雜病論》差遠了。

  華佗能與張仲景齊名,靠的自然不是《中藏經》這部遠遠談不上經典的醫書。

  他賴以成名的是超越同時代醫學的中醫外科技術,他的外科心得,據說記載在一部叫做《青囊經》的醫書上。

  UU看書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UU看書!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