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重生之大科學家》89、又挾風雷作遠遊
八十九、又挾風雷作遠遊

 如果讓大家說出著名的國際科學大獎,可能會因為專業不同而列出許多: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京都獎、邵逸夫獎、格拉芙獎、乃至中國傑出女科學家屠呦呦近剛獲得的拉斯克獎……

 但要說是世界上有名的科技大獎,那麽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諾貝爾獎絕對不做第二人想!

 什麽?菲爾茲獎?同學,你是學數學的吧!

 科學家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獎,已經是牛人中的好運牛了:這不僅需要成績突出,而且你所的國家也要讓瑞典人看得順眼,此外,你還得足夠長壽才行。

 獲得兩次?哇!你不僅需要夠牛、夠好運,還需要具備所有優良的科研素質和靈巧的交際能力!要知道,連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同志也隻獲得過1次。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只有四人2次獲得該獎。這四個人分別是:

 波蘭裔法國女物理學家、化學家瑪麗?居裡,即大家俗稱的居裡夫人,因“發現放『射』『性』元素鐳”獲1903年物理學獎(與丈夫皮埃爾?居裡、貝克勒爾分享)、“發現鐳和釙,並分離出鐳”獲1911年化學獎。

 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因“發明晶體管及對晶體管效應的研究”獲1956年物理學獎(與布拉頓、肖克利分享)、“創立b超導微觀理論”獲1972年物理學獎(與庫柏、施裡弗分享)。

 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因“研究化學鍵的『性』質和複雜分子結構”獲1954年化學獎、“聯合美國及其它49個國家的科學家呼籲停止核武器試驗”獲1962年和平獎。

 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裡克?桑格,因“確定胰島素分子結構”獲1958年化學獎、“建立脫氧核糖核酸結構的化學和生物分析法”獲1980年化學獎(與伯格、吉爾伯特分享)。

 即便有四個人獲得2次,中間都是相隔好長一段時間,短的如居裡夫人和鮑林,都是8年;至於桑格,則相隔達到22年!

 自己能一屆內獲得兩次?瑞典人會這麽慷慨?孫元起驚喜中帶著疑『惑』,從那人手中接過紙張。

 原來,那張紙是封很簡短的電報,孫元起先看落款,看見上面寫著的幾個單詞,頓時一愣:“英國皇家學會?居然不是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應該是由瑞典皇家科學院來評選,這一點孫元起還是知道的。

 周圍的人都不解地望著孫元起,還有人好心提醒道:“約翰遜教授,瑞典的諾貝爾獎除了獎金多些,科學界並沒有多大名聲的!怎比得上英國皇家學會設立的獎項歷史悠久、聲名遠播?”

 難道所有的榮光,都需要悠久歷史的積澱?

 孫元起顧不上多想,開始從頭閱讀起來:

 it轉揚克?約翰遜教授,

 非常榮幸地通知您,經英國皇家學會理事會評定,您因闡明光電效應原理以及發現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榮獲1904年度科普利獎章。

 又,根據英國皇家學會戴維獎評選委員會的推選結果,您因對化學反應原理的傑出貢獻,榮獲1904年度戴維獎章。

 頒獎儀式將於本年11月31日倫敦皮卡迪裡的ngtn hu舉行,望您準時光臨。

 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威廉姆?哈根斯爵士敬上

 22091904

 “科普利獎?戴維獎?”自信對科學界還是小有了解的孫元起,貌似從來沒有聽說世界上還有這兩個獎項。可是孫元起沒聽過,不代表其他人沒有聽過。聽孫元起這一嘀咕,周圍的同事頓時大聲歡呼起來:

 “哇!是科普利獎啊!”

 “還有戴維獎!”

 “快!快!快點找香檳酒來!”

 這一刻,孫元起發覺自己真的是小白了。隨手抓住身邊的某個人,低聲問道:“這兩個獎都是什麽來頭?”

 某人似乎很樂意為孫元起解答這個問題,滔滔不絕地解釋道:“先說戴維獎。他是以無機化學之父漢弗裡?戴維的名字來命名的,由英國皇家學會設立,以表彰那些任一化學分支下有卓越、重要發現的科學家。自從1877年首次頒發以來,每年頒發一次,從未間斷過。這個獎項是現今化學界的高榮譽,好像去年的獲獎者是居裡夫『婦』呢!”

 它居然是化學界的高榮譽?難道化學界的高榮譽不是諾貝爾化學獎?孫元起開始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慚愧。

 事實上,戴維獎確實是化學界的一面旗幟,很多獲獎者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門捷列夫,比如上面剛提到的兩次諾貝爾獲獎者居裡夫人、鮑林。除此之外,還有數十位是諾貝爾獎的得主。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的前四十年裡,是一大半得主都曾獲過戴維獎!

 那人繼續說道:“如果說戴維獎還只是局限化學領域,那麽科普利獎就是所有科學成就的高榮譽獎!要知道,科普利獎章可是世界上古老的科學獎之一!它是以皇家學會的高級會員戈弗裡?科普利爵士的遺贈設立的,1731年首次頒發,以後每年頒發一次,授予那些科學研究上有傑出成就或重大貢獻的科學家,不論任何學科。它對獲獎者的國籍種族、獲獎項目完成的時間都沒有限制,並且同一學者可以因不同成果而多次獲獎。以約翰遜教授您的成績,沒準兒以後還能再獲得幾次!”

 孫元起連忙對他的褒揚表示感謝。

 比諾貝爾獎早170年的科普利獎,二十世紀初的赫赫聲名絕對是無與倫比、無人可及。他的獲獎者中,諾貝爾獎得主已經不算什麽稀奇了,因為牛人實是一抓一大把,像達爾文、焦耳、赫胥黎、愛因斯坦、卡文迪許,以及時下享譽全球的殘疾人科學家——霍金。

 既然臨時出了這麽一檔子事兒,孫元起的回國計劃自然泡湯。只有讓薇拉等人先行回去,自己到英國,再取道地中海、印度洋,等到家的時候,恐怕都得是元旦了。

 長話短說。1904年十月上旬,孫元起從波士頓出發,二十天后抵達了倫敦,英國皇家學會自有人碼頭等待。隨後,學會旅館舉行了一個簡單而熱烈的歡迎會。已經八十高齡的學會會長哈根斯爵士親臨會場,這讓孫元起倍感榮幸。

 因為中國清末還沒有正式的科學組織,自然無法和英國皇家學會簽署互訪協議。這種情況下,按照皇家學會的規定,他們會資助來訪科學家的生活費,但研究訪問的時間不能少於14天,也不得超過3個月。席間,這位天體光譜學的奠基人就向孫元起鄭重建議,希望回國後,積極促成中國『政府』成立相應的機構,使得雙方學者以後的交流加順暢便利。

 孫元起有些心動:中國成立一個這樣的組織,確實可以拉近國內同行的距離,也便於國內外學界的交流,對提升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具有重要推進作用。現叔祖孫家鼐大人是學務大臣,掌管教育這一塊,這個大好良機如果不加以利用,那就實太可惜了!

 見孫元起同意,哈根斯又詳細介紹了英國關於研究人員互訪、交換留學生的一些做法,供孫元起參考,以便將來接軌時不出現問題。

 說了一會,又談起未來一段時間的安排。既然是定義為研究訪問,孫元起自然要到各個大學、研究所、實驗室走走。此外,還要應英國皇家學會之邀,做一場學術報告。

 做什麽內容的報告呢?這讓孫元起花費了一番心思。

 化學反應原理?這些知識已經寫進大學教材,變得眾所周知,自己拿來炒冷飯,似乎有些***道!

 原子結構?光電效應?這些東西很多都沒有被學界承認,保守的英倫大庭廣眾地宣傳,似乎不太合時宜吧!

 量子力學?別說聽懂聽不懂,就是看到這個名字,估計人家都不願來。

 相對論?回旋粒子加速器?算了, 別激發他們靈感,讓造出大殺器來!

 想來想去,終於圈定一個題目:反物質。

 為什麽選這個題目呢?孫元起是基於如下考慮:首先,這個概念孫元起和張貽惠剛提出不久,很有意。其次,宇宙『射』線中很容易就發現正電子,而人類現認識到的三種粒子正好就有電子——其余兩個是中子和光子——這樣,就會給反物質的說法帶來有力佐證。第三,這可以為質能方程提供一個“用武之地”,當然,前提是找到反物質。後一點,就是可以讓英國部分核物理方向的科學家把興趣轉向尋找反物質,避免他們心思偏向不該偏的方向。要知道,一百年後,大家還沒能浩瀚的宇宙中找到反物質的任何跡象!

 就孫元起旅館精心準備這場報告會的時候,門房遞來一張中文拜帖。

 遙遠的英倫忽然看到熟悉的方塊字,心裡頓時生出“他鄉遇故知”的欣喜,連忙打開看,只見落款上寫著:

 後學李複幾。

 ,m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