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相兄長便是終究難以抵抗宋廷的圍剿,但最教朝廷昏君佞臣忌憚的,不是還有如今已建元稱帝,且與宋廷南北對持的齊朝帝君蕭唐?
楊么自知鍾相向來也有意與蕭唐達成一並對抗宋廷的戰略同盟,然而當初雙方不但勢力所轄范圍相距遙遠,但鍾相當初已建國號楚,自稱王、立太子、設官屬,儼然也是打算以一國之君自居,是以與蕭唐一方勢力來往卻要端著兩國邦交的架子,也決計不肯如福建范汝為那般投從齊朝接受其任命規劃。你我有共同的敵人,也有共同的利益可以爭取,但是我方仍要維持自主的獨立性,要教我洞庭湖義軍完全聽從你齊朝號令,那卻是萬萬不可的。
何況以往雙方也不是沒有派遣使者潛行來往,齊朝方面雖然也是好生管待,可是如柴進等接洽交涉的官員,對於鍾相一方有意商談共同舉兵侵宋的計劃請求似乎也不如何上心。
畢竟滅了女真金國之後,蕭唐的志願已是要建立大一統的中華文明政權,就算鍾相隻圖佔據湘鄂一帶做為割據勢力,也決計不可能教其長久留存下去。就算一時權宜,鍾相、楊么對於蕭唐而言,他們存在的牽製就是盡可能牽製住一定的宋廷軍力,而時局演變到如今恁般程度,鍾相走到了終究要被宋軍剿滅的這一天,也就無須再為了這一支不肯歸屬於自己治下的反軍勢力投入多余的財力、軍力。既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彼此之間又有宋廷直轄的領地阻隔,鍾相與蕭唐雙方的來往自然也是愈發的稀少了起來。
然而如今對於楊么而言,去投效蕭唐竭忠盡力非但已不會再有任何的疑慮,但凡能繼續對抗宋廷而能混跡個出身功業,鍾相兄長已然為宋軍廝鳥給害了,如今又為何不能把性命交托於那比起洞庭湖義軍聲勢壯大恐怕不止百倍的蕭唐齊朝?
“......切不可與任何宋軍廝鳥糾纏,盡快驅船至岸邊去,一但登陸後則立刻踅進林子中去,只顧往東面奔逃,好歹如今蕭唐齊朝攻佔下江淮地域,但能擺脫洞庭湖周圍官軍鷹爪的搜捕去投齊朝治下,早晚再殺將回來,為鍾相哥哥與眾兄弟報讎,便仍有指望!”
楊么嘶聲說罷,而在水面上雖仍有宋軍船舶來往縱橫,各處被攻破陷落的水寨當中,倒也仍有些駕船四散奔逃的義軍水手。有的時乖命舛,不免仍是被宋廷水師戰艦截殺擊沉,軍心士氣也已降落谷底的洞庭湖義軍或是宋軍被悉數殲滅,或是也隻得立刻高呼乞降,所幸的是楊么帶領著殘存敗軍堪堪疾駛灣堤岸邊,慌張的扎進了一處遮天蔽日的密林間,而立刻踏上了漫漫逃亡路......
※※※※※※※※※※※※※※※※※※※
雖然洞庭湖鍾相一方造反勢力終究在嶽飛親自指揮的圍剿之下覆亡,然而齊朝趁機由水陸兩方大舉奇襲,宋境東南沿海蘇、秀、明、溫、台、越、睦、湖等軍州相繼失守,切斷了宋軍水陸由長江入東海的各處要隘口岸。如此與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成效恰恰相反,雖然也終於平定了國內作亂的一路隱患,可是對於宋國朝廷來說真正的心腹大患,卻趁勢更是把控住了戰略上的主動權。
而蕭唐也已開始著手安排人手對攻取的江南諸州實施直接統治,安撫諸地士紳百姓,設置調整各處州府縣衙的治官屬吏,推行齊朝制定的各項法令。而又主導這次奇襲又立下的大功的李俊調遣相應的幾撥水師重心修葺連營水寨,大概以長江靖江、江陰一帶水域為界線而與西面宋廷水陸軍司對持。宋廷哪怕是再不甘心,而急於挽回失地,如今齊朝已沿江淮地帶,至攻克的兩浙路東面諸州,與范汝為統管的福建路疆域相連,倘若妄然興兵攻打,則反而要面對好整以暇的齊朝水陸邊防軍旅。
至於僥幸於洞庭湖戰事當中僥幸逃出生天的楊么,攜高宣以及二三十殘余敗兵強撐著僻野密林狼狽逃亡,經過荊湖北路鄂州、嶽州等地界。倒也是因部眾所剩無幾,化整為零,更不易被官軍搜捕得出,而以楊么果斷精明,且能駕船善水的手段,觀察個兩三日後,又暗地裡奪了兩艘漁船,趁夜從東坡赤壁擺渡,進入從方今時節也屬於楚頭吳尾,而後世則位於鄂、豫、皖、贛四省交界處的黃岡治下水畔,便也進入了如今為齊朝所佔據的江淮地界,只是一路奔逃而來的殘存部眾,已寥寥不過十人......
然而於沿江畔處的齊朝水師巡弋,撞見楊么渡水而來的船舶,也立刻驅舟上前,近前喝問。楊么則是大聲疾呼自己身份,以及為何日以繼夜的流亡奔波,務必要逃亡至齊朝地界以述清來意。巡江水班將兵當然也很清楚雖然成就霸業與本朝皇帝天差地遠,但畢竟也是造宋廷的反,而也曾稱霸一方的鍾相麾下首席水軍大將楊么的名頭。此事非同小可,巡江水軍遂暫將楊么等人暫且扣押看束起來,連夜通報稟奏,直將已為宋廷所滅的鍾相義軍當中逃亡得脫的楊么前來投從的消息通過沿江水寨、本地巡檢司、淮南西路帥司...走報通傳,直到楊么前來投奔的消息傳至大名府皇城當中。
與楊么一並前來投奔的,竟然還有那個高宣...蕭唐在收到淮南西路呈稟轉奏過來的這一消息之後。首先想到的並非是楊么,而更會感到驚喜的是高宣這個在中華冷兵器世代水軍的發展,而對於這個時代的造船技術記載當中也在史上留名的人物來投。
就好似當初蕭唐初見轟天雷凌振一般,一個世代相關於技術領域的研發,都必須要經過日久月累的過程。而蕭唐也很清楚當初之所以能夠與凌振一拍即合,在能孜孜不倦的交流之間,也因自己可以拋出一個概念,但是哪怕受時代的局限性,然而這個時代的凌振,以他對於相關專業領域的理解當初便能對蕭唐提給對他的建議一點就透,也正是恰如其分的能將中華歷史在各個科技的應該會有的發展進步,而適逢其會的再次給予這項領域能夠飛速發展的機會......
所以孟康、葉春,蕭唐一直都會重用他們是監造改良一應大小戰船的能臣。然而高宣這個卻吞噬 是只因輔佐宋朝時造反義軍手下而屢番修建,在蒸汽機未出現的時代便已將明輪船水戰盡可能發揮到最大的人物,蕭唐覺得與他,也有話說。
如今倒也算是本末倒置,聽上稟前來投效之人當中得知有高宣的名頭,蕭唐也不禁從另外一種層面,也是自己想著無關政權更迭與否,起碼當時施政,能造福影響中華文明後世的考量...而思慮一番後,卻才又想到了這個前來投從的正主......
然而至於楊么這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