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自嚴見朱栩這麽快速的否決,心裡斟酌著,又道:“皇上,現在‘新政’看似推進迅速,實則困難重重,朝野近來也有些聲音,打著檢討‘新政’的幌子,行反對之實,情況複雜,臣希望周應秋盡快入閣,加速推動‘新政’,遏製雜音。”
朱栩還在滿棋盤找位置,這小小的棋盤千變萬化,饒是他下了好些年,棋力還是沒什麽長進,跟這些幾十年棋道高手相比還是差了太遠。
朱栩仿佛沒有聽到畢自嚴的話,道:“倭國那邊在加速禁海鎖國,島原已經被徹底封鎖,鹿兒島的薩摩藩也被爭鋒相對,海上也在慢慢封鎖中,你們怎麽看?”
畢自嚴等人的心思更多在國內,聞言不自覺的對視一眼。
畢自嚴慢慢落子,道:“皇上,倭國的事情既已定,臣認為,暫時無礙,‘新政’到了這個關頭,需要全力以赴,不能分心。”
朱栩捏著棋子,不動聲色的道:“多爾袞那邊已經接收了黃太吉的三萬人,實力大增,你覺得,面對暹羅,你們覺得勝算幾何?”
畢自嚴對於朱栩的執著無可奈何,看著棋盤沒有說話。
孫承宗倒是側過身,沉吟著,道:“皇上,多爾袞的兵力可能高達十萬,暹羅人內亂連連,內部爭鬥不休,多爾袞若是善加利用,他的勝算的不少。”
朱栩點點頭,道:“漠西那邊有什麽消息?”
孫承宗沉默片刻,道:“皇上,瓦剌那邊倒還算安靜,他們西面的羅刹人很強大,並且時常發動進攻,他們無暇東顧,甘肅,寧夏等暫無需多慮。”
朱栩捏著棋子,落著棋子。他三個問題已經將大明的三面威脅問了一遍,接著道:“‘新政’太過龐大,錯綜複雜,需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去俯看,籌謀,細節之處要結合歷史,立足現在,計劃未來,不能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眼下內閣的權威還是有些弱,地方勢力又太久太強,咱們要做的,就是堅定不移的持續推進,遇神殺神,不要畏懼艱難……”
眾大人見朱栩說到政事,都側身,認真傾聽。
等了一陣,戶部尚書張秉文道:“皇上,目前最麻煩的有兩件事,第一就是田畝,第二件事是稅收,田畝涉及相當複雜,內閣與戶部大力推行三年,依舊困難重重,尤其是丈量田畝,地方阻礙的手段是五花八門,至今計劃的十分之一都沒有,戶口重新登記已經多年,但哪怕重新登記的,到底有多少真實,還有待監看……不管是農稅,商稅還是其他雜稅,雖然有了架構,但實際效用還是微乎其微……”
朱栩下著棋,沒有說話。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尤其是大明這個時候,還是需要有耐心,刮骨療毒。
朱栩看著棋盤,扔下手裡的棋子,笑著道“朕輸了,不下了不下了。朕是偷偷摸摸的練習吧,省的丟臉。”
畢自嚴微笑著站起來,道“皇上心寬似海,不懼短於外,臣等可不覺得皇上有什麽丟臉。”
朱栩端起一杯茶,笑著道:“朕不怕丟臉,大家也不要怕,揚長避短才是正理。”
畢自嚴等人都笑著應和,倒是一團和氣。
朱栩喝了口茶,看了眼外面,道:“以前你們常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朕覺得,這句話用在這個時候是十分契合,咱們,都要耐住心。縱觀史書,翻天地覆的改革無不功敗垂成,為什麽?急於求成,不夠耐心,不夠堅持。咱們這一次,是我大明的上下一心,咱們有的是時間,不著急,問題一個個解決……”
畢自嚴等人聽著這些話都覺得堵的慌,都默默的不說話。
朱栩現在特別喜歡懟這些大臣,看他們說不出話又一肚子話的表情,剛要繼續說,忽然一個宮女跑進來,急聲道“皇上,二殿下,三殿下打起來了。”
朱栩一怔,道:“為什麽?”
宮女著急,道:“李娘娘勸不開,皇上還是快去看看吧,都動刀了。”
朱栩臉色變了,猛的站起來,大步向後殿走去。
其他大臣也心驚,如果是兩個小孩子鬧一鬧倒是無所謂,要是動到刀兵,尤其是皇家兄弟,那就不一樣了。
朱栩到了後殿,就看到慈煊,慈熠兩個小家夥扭打在一起,手腳並用,甚至不時還張口咬, 李解語試了幾次都沒能拉開兩人。
就在這個時候,小慈燁走到兩人中間,手裡是一把小型狼牙棒,慢慢的螺旋,慈煊,慈熠兩人小臉憤怒,兩人仰著頭,手還在彼此打來打去,隨著狼牙棒落下,兩人不得以,慢慢松開,大小臉還是憤憤,似乎下一刻又要扭打在一起。
朱栩豎手,阻止了所有說話的人,靜靜的看著。
小慈燁分開兩人,小臉面無表情,狼牙棒點在兩人之間的地上,聲音稚嫩,頗為堅定的道:“打完了嗎?”
兩個小家夥完全沒有將這位大哥放在眼裡,聽這話就呀呀又要扭打。
小慈燁豎起狼牙棒,隔開兩人,語中帶著怒氣道:“再敢打架,今晚晚上統統不準吃飯。”
小慈煊,小慈熠不過兩三歲,哪裡真有什麽深仇大恨,還是吃飯比較重要,盡管依舊惱怒,卻沒有再繼續打的意圖了。
李解語連忙勸慰,將兩個小家夥分開,帶走了。
朱栩背著手,看著三個小家夥離開,忽然笑著道:“你們看,朕這個兒子怎麽樣?”
朱栩話音落下,畢自嚴等一乾人齊齊沉默不語。
朱慈燁的身份太複雜了,朱栩這句問話看似隨意,可他們的回答要是傳出去,就是某種站隊。
這麽一來,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或許,新的‘國本之爭’由此就會開始。
朱栩等了一會兒,見沒人說話,轉頭瞥了眾人一眼,又笑著道;“罷了罷了,不說這些。李定國他們去打獵了,咱們也不能閑著,走,再來一次‘新政’推演,查漏補缺……”
“是。”眾大臣松了口氣,這才應道。